<p>2019年“十一”是新中国七十周年华诞。国庆小长假里,阳光灿烂,气候宜人。在亲友热心张罗安排下,10月3~5日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到镇江自驾游。</p> <p>出发日一早,接上亲友准备出发。有人前一日不小心滑倒致右手腕骨折,但坚持带伤上阵,轻伤不下火线。😜</p> <h3>出发时设置了百度导航,目的地为镇江著名景区西津渡古街,预计行车3小时40分钟即可抵达。</h3> <h3>出沪道路一路畅通,孰料在京沪高速苏州段遭遇严重拥堵,车辆大排长龙,缓慢蜗行。</h3> <h3>导航显示前方发生严重事故,驶近才发现原来是有四五辆车追尾。追尾撞击时一定很猛烈,追尾第一辆车半个车头都毁了。可惜这些车上的游客,整个假期全泡汤了。</h3> <h3>沿途还遇到一些路堵,但都不严重。中午12点半,延误近2个小时,总算抵达目的地停车场。</h3> <p>到镇江啦!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历史文化名城。</p> <p>西津渡始成于三国,历代以来为南北水上交通漕运的枢纽,在此曾发生众多重大历史事件。</p> <p>进入西津渡古街,一路随手拍皆为风景。</p> <p>看到预定餐馆了,中午在“周家二小姐的菜”餐馆用餐。三辆小车的亲友和朋友约在餐馆汇合。</p> <h3>食客盈门,门口还有很多游客排队等空位。</h3> <p>我们预定了包间,可以安心用餐。</p> <h3>餐馆出来就看到古戏台。</h3> <h3>有演员在演古装戏。</h3> <h3>网红打卡地。</h3> <h3>老房子有点年头了。</h3> <h3>继续打卡。</h3> <p>英国领事馆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现为镇江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不同时代的文物3万余件套。</p> <p>从高处一眼望去,颇有“清明上河图”的意味。</p> <h3>这座罕见的过街石塔是元代留存物,明代万历十年曾重修。石塔高约5米,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专家考古鉴定,一致认为这座“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现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p>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形成了如今的规模。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街边玻璃罩下面可看到不同朝代的地层痕迹。</p> <p>西津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历史上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即景抒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待渡亭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泥沙淤积,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逐渐下移。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p> <h3>由待渡亭拾阶向上,可登上云台阁。</h3> <p>云台阁位于西津渡景区,坐落云台山北峰,2011年的4月破土动工。2014年的5月1日向游客开放。阁体是秉承宋、元古建风格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斗拱檐铃,体制雄伟,是镇江市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现已成为西津渡的核心景区之一。</p> <p>进入云台阁参观,各层为展厅,有电梯通到顶层。古城模型和《云台阁颂》。</p> <p>民国时期,镇江曾为江苏省政府所在地。壁画展现历史一幕。</p> <p>装饰画富丽堂皇。</p> <p>登顶了,远眺长江风景。</p> <p>老城鳞次栉比,新城高楼林立。</p> <h3>全景图片,横屏观看。</h3> <p>远处是跨越长江连接镇江和扬州的润扬大桥。镇江古称润州,这个桥名起得好!</p> <p>放两张自拍留影。不明白匾额上“云台阁”三个字,何以左右两个是繁体字,中间一个却是简体字?</p> <p>西津渡景区主街人流如织。</p> <p>街景视频。</p> <p>在主街留一张集体照。</p> <p>此处游人不多,比较清静,安安心心自拍一张神情放松的集体照。</p> <p>看中老房子的栏杆、窗格、砌砖、廊柱。各种秀。</p> <p>时空交错。</p> <p>看到每个餐馆都是顾客盈门,门口还有人等餐位。幸亏预定了餐厅包房,晚餐前合个影。</p> <p>夜景很漂亮。</p> <p>次日晨起,前往镇江著名的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雄踞于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现为全国重点寺院,是国家5A级景区。</p> <p>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但人们还是习惯以自唐代以来的名称金山寺称之。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p> <p>金山原是江中小岛,由于"大江曲流",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与陆地连成一片。</p> <p>大雄宝殿正面和背面,飞檐翘角,庄严美观。</p> <p>金山高仅44米,由于峰顶寺塔与金山合为一体,造成视错觉,感觉却高耸孤兀,骤生敬畏之意。登顶之路陡峭狭窄,游人蜂拥而至,同行亲友大都放弃了登顶。</p> <p>寺院内外古迹遗存甚多。民间传说法海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地。据介绍,法海原姓裴,唐丞相裴休之子。其父信佛,送子在河南出家,取名法海。朝金山时,因殿宇荒废,寻得一洞,参禅打坐,誓兴殿宇。忽一日在山下挖土时获黄金数镒,报官转呈皇帝。敕命将黄金送还法海重兴殿宇,建成命名金山寺,法海亦莫知去向。后人供奉其法像于洞中,名曰法海洞。明朝时将此传说与杭州西湖神话相联系,形成完整而凄美的民间故事《白蛇传》。许仙被囚和《水漫金山》故事的流传,使金山寺盛名远播四海。此地不让拍照,放一张白娘子大战法海的画片。</p> <p>山顶有一座造型精美的慈寿塔,宝塔基座上刻有“天地同庚”字样。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宋、明、清多次重建。如今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慈寿塔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为金山寺标志性建筑。</p> <p>从清代老照片上看,最后一次重建前的宝塔是光秃秃的,不见飞檐斗角。</p> <p>宝塔前留影。</p> <p>山下美景尽收眼底。</p> <p>在湖边栈桥上,簇拥爸妈分别留影。</p> <p>全体合影。</p> <p>男士也一起留个影。</p> <p>途经白龙洞,排队入内探看。传说白龙洞深不可测,一直通到杭州西湖。</p> <p>留云亭,亭内立一石碑,碑上“江天一览”为康熙皇帝墨宝。据清代乾嘉年间世袭礼亲王昭梿的《啸亭杂录》记载:康熙皇帝南巡登上金山寺,欲题词,却沉吟一时不知如何下笔。陪同的大臣高士奇悄悄在手掌中写下“江天一览”四个字,趋前给康熙皇帝研墨,让康熙瞧掌中字。圣心大悦,遂按此题词。</p> <p>康熙皇帝及其孙子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江南,屡访金山寺,也都是在“御码头”上下船。</p> <p>御码头后面有一石碑,上镌“康熙南巡记略”,刻录了“清史稿.圣祖本纪”中的一段文字。</p> <p>走过一座桥,可见闻名于世的文宗阁。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金山寺行宫旁边建起了一座藏书楼文宗阁。作为皇家藏书楼之一,阁中藏有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和康熙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p> <p>“文宗阁”和“江山永秀”匾额,是乾隆御笔题写。文宗阁1853年春在战火中焚毁,2010年3月重建。</p> <p>国庆长假,花团锦簇。过去传说“水漫金山”,现在真的是“花漫金山”。进出金山寺的道路两旁,灯杆上的旗幡十分应景。</p> <p>我想飞……</p> <p>下午到焦山景区游览。焦山是长江中的一座小岛,四面环水,需乘船摆渡登岛。</p> <p>焦山风景区也是国家5A级景区。</p> <p>焦山定慧寺始建于东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曾多次更名,1703年康熙皇帝南巡登岛时改名定慧寺并沿用至今。寺前有两株高大挺拔的银杏树,树龄已有820多年。</p> <p>主殿在明朝宣德年间重建,但外型保留了唐代建筑风格。殿前升起了鲜艳的国旗。</p> <p>焦山碑林与著名的西安碑林齐名,与摩崖石刻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山碑林集聚江南碑刻精粹,展示历代书法风范,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堪称名城胜迹,国之瑰宝。</p> <p>碑林庭院中间遍植翠竹。</p> <p>“瘗(yī)鹤铭”为重要代表作品。《瘗鹤铭》是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的楷书书法作品、摩崖石刻,其书者传为南朝梁的书法家陶弘景。北宋末年被雷击崩落而坠江中,碎为五块,平时没入水中,至水枯时方能见到。相隔七百年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冬,曾任江宁、苏州知府的陈鹏年募工,历时三月,捞《瘗鹤铭》残石出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移置建亭加以保护。1960年,合五块碎石为一,砌入壁间。在焦山碑林所有石刻中,《瘗鹤铭》为第一名碑,被誉为焦山碑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文物。</p> <p>《瘗鹤铭》自左至右,原文12行,每行23字或25字不等,其内容是一位隐士为一只死去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此铭字体浑穆高古,用笔奇峭飞逸。虽是楷书,却还略带隶书和行书意趣。《瘗鹤铭》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典范之一,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p> <p>米芾临兰亭碑刻。</p> <p>焦山摩崖石刻大气磅礴。</p> <p>御碑亭。亭内石碑正面镌刻乾隆皇帝1751年第一次南巡时所作《游焦山歌》。</p> <p>背面为1762年第三次南巡时所作《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乾隆诗中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进行了比较,碑刻书法结构严谨,笔法流畅,匀圆丰满,雍容俊逸。</p> <p>茗山法师纪念堂于2004年落成开放,为纪念当代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焦山定慧寺原住持茗山法师(1914-2001)所建。</p> <p>焦山扼守长江的咽喉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率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下游的防务,决定修建焦山炮台,与其它三处炮台略成犄角之势,以守卫焦山及长江航道。1842年7月,英军入侵直逼镇江和南京,曾遭到焦山炮台守军英勇抵抗和打击。</p> <p>美景留影。</p> <p>焦山景区背面建有长廊,清幽雅致。</p> <p>秋阳西移,留下美妙的剪影画面。</p> <p>晚上在“杨婆婆”餐馆用晚餐。</p> <p>与金山、焦山齐名的还有北固山,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但每次旅行总会留点遗憾,由于时间来不及,只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去北固山寻访刘备招亲的遗迹了。</p> <p>第三天是返程,网上预定了无锡的餐馆,赶到无锡品尝正宗无锡菜。</p> <p>午餐后作别,各自返家。</p> <p>高速公路服务区俨然也成了游览景点。</p> <p>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旅程,回到了开爱的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