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西藏,地球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接近天国,接近理想,更接近真实。离开西藏回到内地已有数日,本想着一段旅途的结束,应该是一段过往的终结,内心本应是了无牵挂,菩提无尘般的透亮。但脑中时时浮略过那磅礴万仞的群山、绵延无垠的草原、皎洁如絮的白云、碧翠如玉的湖水,白墙红檐的古寺,以及一个个落日余晖下摇曳的转经筒,一幕幕缓步等身长头的朝拜、一声声酥油灯下红色袈裟的梵喃,聒杂在浮尘中的是一声声惊叹了悠绵岁月的时光。每每搅动人心弦,泛起阵阵涟漪波澜,总于渐渐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要去一趟西藏。于我而言,虽仓促间惊鸿一瞥,但足以摄噬心魄、撼动灵魂,时时惊觉五脏六腑,缠绕七情六欲,细细咂味之余,点滴印象,如诗如歌,如茶如酒……</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到拉萨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作为骑行的终点,到西藏去!到拉萨去!似乎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骑行终极目标,也是众多朝拜、徒步、骑行、摩旅的终极目标之一,似乎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割舍不清的西藏情节,也都有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西藏梦。也许是因为它过于遥不可及,而近乎玄幻,也许是因为它山山一程水一程,把理想和现实不断的剥离,也许是它把信仰和灵魂带入了世界屋脊之巅,让人顿心生悲悯和敬畏……总之,到西藏去,到拉萨去,成了一个个踏入雪域高原的人心中最梦寐以求的事,也成了一段未了之情……</p><p> 一路沿着G318骑行,刚开始从成都出发时,心里还苦叹,这路啥时是个尽头,啥时才能骑到拉萨,可等过了金沙江大桥,蓦的发觉,双脚已经站立在这片古老而又魅惑的土地上,那一刻心中升腾起万千的雀喜之情,似乎离天的距离愈发的近,心中那片颗心愈发赤诚。</p><p> 一公里一公里、一条江一条江、一座山一座山,似乎有些明白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那一世》诗中所寓。</p><p>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喜乐平安。”</p><p> 一路骑来,风霜雨晒,越山跨江,时而坠谷挂壁,时而云中漫步,有种玄奘西天取经,苦历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一朝涅槃成佛的感觉。到拉萨已是晚上七点。天空依旧明恍如昼,但拉萨街头北京路上已经开始华灯初上,街上人流攒动,车水马龙,沿街往西,远远便看到布达拉宫高耸于玛布日山巅之上,白墙红顶是那样的摄人心魄,望一眼便魂牵梦绕,久久不能释怀。宽阔的道路将布拉拉宫和布达拉宫广场一分为二,右手边是布达拉宫,左手边是广场。路两边是金黄的铁栅栏,栏杆边满是游客举目张望、拍照。</p> <p> 继续往前骑,路的尽头是药王塔,塔下留有一个宝塔城门,说它是城门,其实又是塔,说是塔,又有城门,早前,药王山和玛布日山是连为一体的,而这座塔便是进出拉萨城的重要城门。而如今早已失去城门的作用,成了一处游客拍照的景点。一旁的药王山上人流涌动,离布达拉宫较近的窄窄的一角上站满了游客。后来才知道,从那个位置取景拍布达拉宫,就是50元人民币取景的角度,很多来玩的游客都会在那儿,拿一张50元人民币,折一半再拍。</p><p> 在布达拉宫前的路上选了一个角度,拍了几张,一看时间不早,便导航着去客栈休息了,想着后面几天时间还长,慢再一一参观游玩一番。</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布达拉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第二天一早,便预约了布达拉宫的门票,按照时间安排,早早到了布达拉宫前,在藏族女导游的引领下,缓步参观这座世界上最神秘之一的宫殿。</p><p> 在一段曲折的安检通道后,便进入了布达拉宫宫苑之内。站在山脚下仰望这座宫殿,心中除了敬畏别无他念。在阳光的照射下,白墙洁白似银,红顶框盖白墙直上,黑色的窗框上半尺的五色风马帘子在风中摇曳,依山而上之字形的廊道迂回延上,只至山巅主殿。拾级而上,青石的长条台阶早已被人踩的光滑如镜,一阶一阶的通向幽冥。</p><p> 导游说,布达拉宫的白墙是由牛奶、蜂蜜、白糖、藏药等调和粉刷而成,如果俯身用舌头舔一下,还有牛奶味。一同参观的一个小姑娘也许是心生窦疑,还真的用舌尖舔了一下,我笑着问她,啥味道,是不是真有牛奶味?小姑娘天真且傲娇的答道,真的有牛奶味,特别的甜。一行人被乐的哈哈大笑。导游接着讲,这座宫殿的城墙每年都要粉刷一次,每次就用牛奶蜂蜜混杂着藏药,所以人们也叫这些墙为牛奶墙。</p><p> 我静静的抚摸着白色的墙,鼻尖缓缓触近墙面,一股淡淡的奶味扑入,闻起来既不腻香,也不腥涩,只是淡淡的、幽幽的一种味道,甚是醉人。</p> <p> 玛布日山是一座平地拔起的孤山,所以布达拉宫就好像横空出世的天上宫阙,远在数十公里之外,就能看见它磅礴宏大的雄姿。远望布宫,似一条巨龙,盘踞在玛布日山的山脊上,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依山而建,既有节奏之美,也不失厚重端庄,但又不同于其他的殿宇给人既定的印象。它更像是一座城池,威严肃穆,居高而立,俯视着山下苍生子民。在拉萨,要求所有的建筑物高度都不能超过布达拉宫的高度,所以在拉萨任何地方,主要一抬头就能看见红山之上的布达拉宫辉煌金顶。</p> <p>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也是拉萨的代名词,每个游客或者信徒来到西藏,来到拉萨,必会去布达拉宫,去沐浴它的庄严和神圣。</p> <p> 辉煌的金顶与澈蓝的天空相拥,纯白色的墙壁与涂成红色的边玛墙交映,金属饰物守护着每所古老的殿堂,布达拉宫一点点地住进了每个远道而来的人心中。</p> <p> 站在半山,远望布达拉宫广场,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高高矗立端落于广场中央。不远处的山脊上,用白色石头堆砌而成的,是藏语与汉语的祖国万岁四个大字,据说是去年国庆七十周年所作而成。</p> <p> 公元7世纪初,第33代藏王,雄才伟略的松赞干布统一雅砻各部,从山南河谷迁都至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大一统的强大吐蕃王国。公元641年,他决意在玛布日山之巅兴建布达拉宫。据说,是为了与大唐王朝联姻,迎娶文成公主。这道旨意一下,无数能工巧匠汇聚在玛布日山脚下,耗费无数心血,设计建造了这座独一无二的神奇宫殿。</p><p> 松赞干布用了十年时间统一高原,又用了十年时间修建这座宫殿。只是,当时那座美轮美奂的布达拉宫,存在了不过百年,便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遭遇雷击,引起大火烧毁了一部分。直至吐蕃王朝灭亡,整个布达拉宫几乎全部被毁,只留下两座佛堂幸免于战火。此后的800年间,西藏政权就像天上的流云,飘来荡去,时分时聚,各方势力如春秋战国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布达拉宫失去了权力的支撑,巨大的宫殿终于坍塌下来,剩下的只是一地的残垣断壁,以至于那时很多人都已彻底忘记了它。</p><p> 信仰,最终战胜了时间。在松赞干布死去整整一千年后,拉萨再度成了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站在玛布日山脚下,看着沉默高耸的玛布日山,决定用信仰复现布达拉宫的壮丽神奇。时间像旋转的法轮,仿佛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五世达赖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三年后白宫竣工。自此,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在这里,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这里从此成为了西藏政教合一的象征。五世达赖圆寂后,为安放灵塔,布达拉宫继续扩建宫殿,耗时48年。据说,每天在这座山上施工的有近万人,蔚为壮观。1693年,时间最终定格在了这一瞬,布达拉宫成了现在的模样。</p> <p> 厚重的黑色帘布低垂,这是用牦牛毛编结而成,夏天遮阳,冬天防寒,帘布上绣着巨大的盤长。人们更乐于叫它的另一个名字——如意结,它与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白螺、胜利幢、金锣一道,属于藏八宝,在藏语里象征着大圆满之意。</p> <p> 阳光俯射之下,白墙如雪,小小的窗子被一道道厚重的沥青框定。据说布宫用色极其讲究和严格,宫墙所见只有红、黄、白、黑四色,且各色都有其特定的寓意,比如,红色代表统治三界,是权力和勇敢的象征,而白色如雪,代表了圣洁和慈悲,黄色代表生命,象征生生不息,黑色象征智慧。因为藏民信佛的缘故,坊间也有一说白红黄三色代表了三位菩萨,分别是白色代表了观音菩萨,象征慈悲,红色代表金刚手菩萨,象征力量,黄色代表文殊菩萨,象征智慧。也有一说是代表西藏三位高僧大德,即达拉喇嘛、班禅活佛、大罗法王(藏王)。不管哪一种说法,但是西藏寺庙的主色调基本就是这样的。</p> <p> 从这道门之后,里面的宫殿佛堂都不让拍照,而且进入佛殿后,要脱帽摘镜,以示对神灵的恭敬。里面分别依次安放着五世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肉身灵塔,但是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并不在其中。这位曾经的农奴之子的门巴少年,最后站在权力巅峰的雪域之王,一生命途多舛,跌宕起伏,先出世、入世,再出世,再入世,最后陷于政治斗争中,盛怒之下的康熙帝降旨,将其诏送京师,据传在途径青海湖滨时打坐圆寂,但后人也有在青海、印度、尼泊尔见过其传法,至今他的下落仍然是迷,跟其一生成迷一样,一直让后人不得其踪,只留下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的神迹故事。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一代雪域之王,其一生作诗无数,留给后世的更是不乏脍炙之作。不过近些年,有人开始质疑世面上流传的诗句是否全部出自仓央嘉措之手,这其中不乏大量网络写手假借之名的盗世赝作。不过,仓央嘉措在临别之际,最后留有一首昭示其转世的《仙鹤》残存于世,诗中其中四句读来娓娓,表现了他最后那点对自由的渴望,对人世的眷恋,以及对生活期望破灭后的深深无可奈何,至今一直被人们反复吟诵。</p><p> “<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白色的野鹤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不到远处去耽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传闻理塘是他心上人的故乡,已无从查证,但能肯定的是,漫溯他的诗文作品,理塘是仓央嘉措心中与世隔绝的桃源,是他灵魂的栖息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如今时过境迁,岁月无声,一切的故事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是非非早已转头成空。</span></p> <p> 门上的鎏金把手早已被摸得锃亮,粗大的五色编结而成的带子已经发黑,但依旧难掩其色绚丽。相传这种五色结还是由文成公主亲自发明的五彩工艺品。推开这道门,一股幽暗的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布达拉宫宫外骄阳似火,但幽冥之内却清凉异常,导游解释说布宫的城墙有三米多厚,全宫都是土木结构,冬暖夏凉。而且最为特别的是,宫墙顶上红色覆盖的地方,是一种叫做作边玛草的藏区特有灌木,在枝干去皮、晒干后,切成30公分长短,在经过秘制藏药浸泡后,捆扎成手臂粗细垒砌而成。这样做既能减轻宫墙的承重,同时也确保了宫殿通风。</p> <p> 站在回廊之下仰望,布宫的窗户一层层、一排排错落有序,红框黑边显得卓尔不群,粗大的牦牛毛编制而成的门帘重重垂下,将宫内宫外阴阳两隔,一边繁阳似火,一边寒若三九,好似代表了殿内修佛之人的心境,任尔尘世风云起,我自岿然不动声色。</p><p><br></p> <p> 布宫的皮鼓,用来作为山宫中</p><p>报时之用。</p> <p> 坐在楼顶的广场长椅上,环视四周,二层回廊将广场围住,一座正南面高耸的宫门在陡立的楼梯之上,据说正上面最高处的一处佛舍之内,便是当年五世达赖喇嘛的禅定修行的宝座,他可以从佛舍的窗子向外俯瞰整个广场,同时阳光刚好可以透过那几扇窗户,撒在宝座一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布拉拉宫里的网红猫</p> <p>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所有藏区寺庙的侧开门窗都十分的矮小,每次进门都得小心翼翼的俯身而入,感觉极其不便。后来实在不解便询问导游缘由。导游淡淡的道破了玄机。宫门矮小原因很多,既有建造时的考虑,比如石材木材,但</p><p>还有一层寓意便是,让每个进入宫门的人要诚怀敬畏之心,进入佛殿前,俯身以示恭顺和虔诚。</p> <p> 进入宫内,才发现佛堂、僧舍大小不一,一间连一间,有些曲径通幽的感觉。有人说布宫内有999间房,也有一说里面有1000间房,但是至今没有人能数的清到底有多少间,而至今开放供游人参观的也不过只是它的三分之一,仍有三分之二永远处在神秘当中。作为布宫最神圣也最威严的地方莫过于红宫,宫内殿宇辉煌,佛像林立,历代达赖喇嘛曾在这儿禅经学法,布施贯道,而他们中绝大部分最终也在,伴着点点酥油佛灯,终其一生。一代代达拉喇嘛圆寂后肉身被敬奉在灵塔之内,而其转世之魂则代代延绵。灵塔大小不一,有的雄盖三宇,有的精若坛城,这是后人根据他们生前的功绩大小而建造,谋种意义上讲,功绩越大的达赖喇嘛,其圆寂之后所供奉肉身的灵塔也越大,比如五世达拉喇嘛。真正吸引人眼球的是佛塔、灵塔上镶嵌的各色宝石,灿若繁星。在这里,也许黄金是最不值钱的,很多灵塔所用黄金都是用吨来计算,而镶嵌在佛塔、灵塔之上的玛瑙、珍珠、松石、翡翠、珊瑚等不计其数,且颗颗大若鹅蛋,其价无以估量。有人做过一个统计,据说布宫里所用黄金超过30吨,所用各类宝石超过10万颗,这么几乎汇集了当时那个时代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黄金和宝石,时至今日,再次看到这些黄金与宝石交相辉映,依旧能够感到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几乎满足了人们对珍宝的所有想象。也许到了这里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富丽堂皇,伴杂着宗教的神秘,一颗颗宝石似幽冥之眼,在扑朔的酥油灯,发出摄人的光绚。不管以前看过多少宫舍珍宝,此刻在一座座佛塔、灵塔之前,都早已黯然失色,根本不值一提。</p> <p> 布宫参观是限人流和时间的,每天参观的人不能超过4000人,且每个人每天只能参观一次,每次不能超过50分钟,据说以前是每次参观为1小时,现在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压缩了10分钟。沿着既定的参观线路,依次参观完后,便出了布宫,等抬头一望山路,竟然发现绕到了布宫的后山,之字形的山道缓步而下,路上的墙面上,不时有佛像浮雕和三两个藏语石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俯身的信仰</p><p><br></p><p> 完全出了布宫后,又再一次走到了布宫前的长廊上,恰巧有几个正在朝拜的藏民,磕着等身长头,一步一立,一步一卧,双手合十,喃喃自语,全然不顾身边人的注视,只是忘我的一步一拜,仿佛这个世界只剩下他和他的信仰孤存于世。在阳光的照耀下,此刻我在心生敬意的同时,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惧怕。那种对信仰的虔诚,是如此的震撼,以前在电视上或者杂志画报上也看过类似的,但是如此近距离的看到这样的场景,那一刻感觉血液凝固,呼吸停滞。</p><p> 一路上,或多或少听说一些藏民信佛、拜佛、朝佛的事情,他们用今生所有的凄苦、困顿、颠沛来换取下一世的轮回,一次次的参拜祈祷,一次次的磕头叩首,只求换取今生的圆满。</p><p> 比照他们,抚摸自己的胸口,似乎隐隐听到心跳如鼓,不知为何这样慌乱、这样浮躁、这样不知所措。只觉得那一刻仿佛时间停摆、万物静止,唯有一个佝偻的身影一次次俯身,一次次磕下长头,一次次双手合十……</p><p> 再仔细打望四周,三三两两手持转经筒的藏族阿妈,一晃一晃的缓步而行,阳光下,那身影被拖的长长的,厚重褴褛的藏服已经失去了最初的色泽,散乱的头发被扎成粗粗的发辫,挽于脑后,刀刻般的皱纹爬满额头和脸颊,在黝黑通红的肤色映衬下,饱经岁月风霜洗礼,深邃而日渐模糊的眼神中,早已看不清来时的岁月几近的艰辛和不易,我想她们也许是从遥远的青海或者阿坝一路朝拜而来,亦或是祖辈生活在藏区,对她们而言,也许没有比朝佛更重要的事了……</p><p> 最让人难忘的是,一个藏族阿妈背着一个婴孩,一边弯腰俯身,一边用额头轻触布宫前的金色围栏,嘴中模糊不清的念着一串藏语,似乎在祈祷着什么,襁褓中的婴孩双眸紧闭,安详的依在母亲的背上,透着高原红的双颊,绯红中又有泛着黝黑,圆润饱满的皮肤看起来更加健康。仅管年幼的他不谙世事,但也许此刻,他也在享受朝佛的过程,如此的平静无澜。</p><p> 在布达拉宫、在大昭寺,在小昭寺,在色拉寺,在哲蚌寺,在罗布林卡,在扎什伦布寺、在羊卓雍湖、在纳木错、在冈仁波齐、在念青唐古拉、在南迦巴瓦、在尕朵觉沃……一幕幕类似的景象反复上演,仿佛只要有人的地方,只要能行人的地方,甚至只要有空气存在的地方,就有一个个朝拜的身影,就有灵魂的身影,就有躯体跟随信仰的脚步。</p><p> 行走在布达拉宫前,我想自己的灵魂和躯体也许是分开的,至少在那一刻,我选择了皈依和放空,诸如经云,“一念放下,万般自在”。</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