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平定100MW风力发电项目工程巡礼 摄影: 温魁、祥鳌、瑞宏 文字:瑞宏 歌曲选配:《一个美丽的传说》 <div><br>演唱:阎维文<br></div> 在阳泉,说起平东县,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说到东化浮山的女娲补天,谈及七亘大捷,则很少有人不知。 图特1、东化浮山庙宇图 古州平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就出自县城东南25公里的东化浮山。太行山最早的抗日根据地——平东县抗日政府也在这片沃土上诞生。 图特2;平东县抗日政府所在地——娘娘庙村 今天,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新的“补天”之作,不过,参与补天的主力,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女娲,而是一群顶天立地的大老爷们。 夏末秋初,作者或徒步,或驱车来到这里,亲身感受到建设者在这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冒酷暑、入风餐,用他们的赤忱,来为山西的转型发展默默地奉献。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一、 开篇 图1-1 九岭逶迤白云间<div> 东起东回镇黄安村、西至张庄镇郭家脑村,南自张庄镇贾家掌村,北达东回镇西回村,绵延数十公里,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平东县的中心地界。今天所述的新的补天工程,指的就是正在这块土地上如火如荼进行的山西省重点建设项目——平定县100MW风力发电工程。</div> 图1-2 风电场总平面布置图 <div> 该项目由中国能建投资公司投资,山西院总承包、山西电建承建,项目计划投资8亿多元,计划建设工期17个月,工程内容包括:安装40台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新建一座主变容量为150兆伏安、电压等级为220千伏的升压站。这一节能型的环保项目,对改善当地电源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div> 图1-3 王家坪,张庄镇下辖的一个村庄,距离张庄镇约20公里,中国能建山西电建平定风电项目部的总部就驻扎在这里。 二、风电设备篇<br> 说起风力发电,首先就要知晓组成风力发电的设备<br> 图2-1 筒体,用来擎起风力发电机的支柱,高达96.7米,下底直径5米,上部直径4米。 图2-2 筒体内部结构,类似于我们煤矿的矿井井筒,内设梯子间,电缆卡等。 图2-3 主机舱,由机舱底座,发电机。机舱上盖组成,总重量110吨。 图2-4 主机舱下部底座,通过高强螺栓直接固定于下部的筒体顶部,内装机组的核心部件——发电机 图2-5 发电机,用高强螺栓固定于机舱底座上。是整个风力发电机组的最核心部件,风力发电机就是依靠外部风力带动风叶转动(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在这里风叶就是低速转子,经过增速机构增速后,高速转子中永久磁铁产生的磁场被定子切割,根据“动磁生电”的原理,在定子绕组内产生电流,发电机转动,机械能又转化为电能;这种发电机无需消耗额外能源,是一种无污染的发电机; 图2-6,机舱上盖,用来遮护发电机不被雨淋日晒。 图2-7 连接三个呈120度分布的风叶,内装增速机构并与发电机相连接。 图2-8 轮毂中的齿轮增速机构清晰可见 图2-9 扭曲型风叶叶片 图2-10 运抵现场的发电机控制柜 图2-11 筒体下部舱门,检修和运行期间,工作人员的进出通道 三、 基础篇 图3-1 风力发电机安装,首先必须做好下部基础部分,以承受高达百米,重达数百吨的载荷,片中为最先预装设的下部两级筒体。 图3-2 塔基, 直径5米的筒体底座,被96条高强螺栓牢牢地固定在预先浇筑好的混凝土基础上,而其上部则是高达百米的筒体和用来发电的发电机。早在去年冬天,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项目部就通过搭建保暖棚等措施,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开始了基础施工,并于今年6月前全部完工。 图3-3 满山遍布的筒体 四、 运输篇 平定东部山区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这里山高坡陡弯急 ,最近的施工地点距离207国道也有17公里之遥,而这17公里也仅仅是能行驶一般车辆的乡间道路——张(庄)—东(回)公路,且因施工地点全都分部在脱离了这条乡道的各个山头,运输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这不是一般简单物件的运输,而是长达70米,最重超过百余吨的庞然大物。为此,项目部特意对张东公路上的所有转弯处做了扩宽处理,对于无路可走的各个山头,则重新修建了数十公里的盘山道路。<br> 图4-1 由陕西重卡卧式平板车拖运的大型筒体运达现场<br> 图4-2 运送风叶的车辆艰难的行进在郭家脑村的道路上 图4-3 运送风叶的车辆在32号点位下等候上山 图4-4 运输车正在穿过村庄 图4-5 缓缓行驶的运输车辆,不得不为旁边的其他车辆让出右侧车道<br> 图4-6 看似很大的重型拖车,在这长达70米的风叶面前,俨然渺小了许多。<br> 图4-7 随车的押运员不时的用对讲机指挥驾驶员避让旁边的超车车辆<br> 图4-8 因为超长超宽,车辆在弯道行驶时需要绕大圈才行<br> 图4-9 处于拐弯时的风叶,首尾不相见 图4-10 因为超高,在经过横跨公路的电线电缆时,需要压低姿态方能缓缓钻过。<br> 图4-11 钻过电缆后,风叶才能再度调姿,以高挑的姿态前行。<br> 图4-12 这是运送升压站内高压柜的车辆,昨天,他们还在江西省抚州市装货,17个小时后就赶到了这里。不巧的是,昨天晚上的夜雨使道路泥泞了许多,他们只好在这里等候太阳把路面晒干一些才能进工地。<br> 图4-13 路面终于被晒干了,五辆车沿着山路缓缓的开进了施工场。<br> 五、 安装篇 2020年5月21日,在完成了基础施工,排除了新冠肺炎滋扰的基础上,山西平定100兆瓦的风电项目的首台风机塔筒开始吊装,以此为标志,该项目也正式进入了机电安装阶段。吊装的单台机组主要由塔筒、机舱、传动链、变桨系叶片等设备组成<br> 1、吊装准备 图5-1-1 这是一台由山西太原重机厂产的履带式巨无霸,起重吨位达到了1200吨,另一台是由徐州工程机械厂生产的200吨起重机。起重能力达到了200吨 图5-1-2 起重机臂杆伸出,直指蓝天 图5-1-3 仰视钩头,似有千钧之力向下袭来,顿感不寒而栗 图5-1-4 主钩缓缓下落 2、 塔筒吊装 每个塔筒共有五段,总高度96.7米,风轮轮毂中心高100米,单叶片重量16.5吨,单叶片长度70米。<br> 图5-2-1 1台太重产的1200吨起重机和一台徐工产的80吨起重机将最后一节套筒抬吊起来。 图5-2-2 随后,徐工产80吨起重机脱离,由1200吨起重机单独起吊。 图5-2-3 提吊过了半程 图5-2-4 乱云飞渡仍从容 图5-2-5 仰视乱云中的筒体,忽觉天晕地转、摇摇欲坠 图5-2-6 环顾四周,唯有此点最高 3、 机舱吊装 图5-3-1 侧逆光下,已经组立好的筒体和1200吨起重机的桅杆显得伟岸挺拔 图5-3-2 起重机吊着机舱座缓缓离开地面 图5-3-3 接近塔顶 图5-3-4 准确落位 图5-3-5 只有此时,主钩的索具才敢与被起吊物完全脱离 4、 发电机吊装 图5-4-1 发电机被缓缓提升 图5-4-2 到了百米高空 图5-4-3 前后移动操平找正 图5-4-4 准确定位与机舱底座 图5-4-5 挖掘机臂下透视塔顶 5、 机舱盖吊装 图5-5 时值黄昏,天色渐暗,发电机的上舱盖还没有扣上,我们的民工还需加班加点,否则,遇到下雨,塔上的发电机及其电器设备就遭殃了。 6、 风叶吊装 图5-6-1 飘在空中的机翼 图5-6-2 游弋在蓝天白云中 图5-6-3 巨蟒畅行白云间 图5-6-4 飞翼之作 图5-6-5 白云之上一叶扁舟 图5-6-6 调整风叶保护垫 图5-6-7 飞挑的机翼 图5-6-8 坐云不乱 图5-6-9 挑战蓝天白云 图5-6-10 云端固定绳头 图5-6-10+ 艺高胆大悬崖边,车头距离崖边仅0.5米 图5-6-11 风叶吊装到半空 图5-6-12 接近终点 图5-6-13 主吊点设在轮毂上 图5-6-14 风叶在空中平移 图5-6-15 长焦拍到塔顶机舱内有人探出身来接应 图5-6-16 主钩推、副钩拖,百米高空吊装秀 图5-6-17 再近一点 图5-6-18 完美合拢 六、 输配电篇 1、 线路施工 图6-1-1 在每一个风力发电机附近都会有1基铁塔,用来将各个单一的风力发电机组发出的电能组成一个闭合的风电场,从这个风电场线路上使用的绝缘子串数量可知,这个风电场的电压等级为110KV。<br> 图6-1-2 塔上施工、塔下监护,这是一支来自上党老区长治市上党区的专业施工队伍。 图6-1-3 双人在塔顶上紧线作业 图6-1-4 装设紧线器 图6-1-5 压紧 图6-1-6 拧紧螺栓 图6-1-7 仰望塔顶 2、 升压站 图6-2-1 这里是平定县张庄镇白家地掌村,风力发电机工程中的一座220千伏级的大型升压站就坐落在这里,该站基本位于整个风力发电厂的中心位置,来自周边各个山头风力发电机所输出的110千伏电能,均通过110KV线路汇集在此处,经一台150兆伏安的主变压器转换成220千伏电压后,再向南通过15公里的输电线路抵达位于昔阳县境内的黄崖220千伏变电站,并入国家电网。<br> 图6-2-2 220千伏线路概况 图6-2-3 220千伏线路走向平面图 图6-2-4 升压站站址平面布置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地标高均在海拔1200米左右 图6-2-5 升压站内150兆伏安主变由山东泰开变压器厂生产,从变压器名牌看出,该变压器属于有载调压的变压器,设有35KV电压抽头,仅运输重量就达115吨。 图6-2-6 已经安装就绪的220千伏输电线路的出线构架 图6-2-7 220千伏出线铁塔及连接线已经就绪 图6-2-8 新型的220KV级断路器 图6-2-9 220KV升压站生产控制楼基本建成 七、人物篇 图7-1 这是两位负责现场工程衔接的负责人,工地上,每天都能看到他们两奔波于各个山头的身影。 图7-2 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两个人还在进行工作提醒 图7-3 年轻点的马师傅是工地的技术负责人,年纪轻轻却非常沉稳,临走前还特意与我加了微信,要把片子发给他。 图7-4 年长点的冯师傅是施工队的队长,来自吕梁山区的娄烦县。只有你在工地上,总能看到他驾着那辆白色的越野车,与马工一起奔波于各个山头,调动设备、衔接各个点上的进度、对施工质量提出要求。在作者拍摄期间,冯队长就曾多次拉着我往来于几个山头,分别时,还特意将作者送到了中巴车的换乘点。 图7-5 她是一位平遥籍的小姑娘,负责整个工地的安全检查工作。在现场,小同志非常负责的提醒我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千万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 图7-6 他来自于忻州五台县,今年刚刚30岁。从他手握缆绳,慢慢的牵引着风叶调姿的姿态可知,他对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非常负责。 图7-7 他是一位来自红军长征经过的四川大凉山的中年人,从耳垂上垂着的耳环可知,这是一位彝族汉子,虽然刚刚40出头,却已是施工队里不可或缺的悍将。每天,他们从早上5点钟就要爬起来,匆匆吃过早饭,6点钟就要开始上山,到位后一直干到晚上8 、9点钟,最晚的时候要到22点钟以后,和他一起来的彝族兄弟一共十个人。 图7-8 这是一个来自山东泰安的小伙子,今年只有20岁。对他来说,一口气爬上100高的筒体简直就和玩一样。 图7-9就在这高耸的巨臂下,他们的午饭吃的津津有味 图7-10 乘着起重机检修队间隙,他就爬在这汽车吊的轮子下玩起了手机 图7-18 在这高山顶上,风叶之下休息,显然别有情趣 看到有这么多来自大凉山、沂蒙山、吕梁山、五台山、上党老区的建设者,汇集在这巍巍太行山上的平东老区,为我平定、为我阳泉,为我山西的发展贡献着能量,助力山西的经济转型,助力山西的腾飞,一种说不出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八、展望篇 女娲补天毕竟只是历史上的一个神话,而当今这里进行的风力发电项目却是一场前无古人的真正“补天”之作,据有关资料介绍,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提供1.98亿度的清洁电能,年节约标准煤6.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49万吨,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平定全县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信心,对于助力平定乃至阳泉的高质量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道酬勤,作者在结束采风之际获悉:截止八月底,土建工程也已接近尾声,风力发电机吊装工作已经过半,220KV升压站主要设备安装已经到位,仅剩110KV部分需待设备就位。站外的输配电网络也正在加紧构建中。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造福平定,造福阳泉的“补天工程”一定会发出耀眼的电能。 图8-1施工现场的晚霞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平东山头,群峰耸立,改革开放,强风正劲。我们相信,凭借全体建设者的全力冲刺,凭借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援,凭借党中央富民政策的指引和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持久实施,阳泉一定能够攀上发展致富的高天。 2020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