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海首现鲸落!

JINTONG

<p>最近,“鲸落”上了热搜。</p><p><br></p><p>中国科学院“深海勇士”号在我国南海的海底,拍摄到一具3米长的鲸鱼尸体。</p><p>这具尸体可以至少养活1万个生物体,它们吃在这里,住在这里,形成繁荣庞大的生物群落,可以延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就是鲸落,所谓“一鲸落,万物生”。</p><p><br></p><p>就长这样:</p> <p>网络上的相关新闻也有很多,微博上的相关话题关注度也非常高:</p> <p>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鲸落”这么长时间才在我国南海首次发现?它真的很罕见吗?有没有别的鱼类的“落”存在?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p><p><br></p><p>鲸落是如何形成的?</p><p><br></p><p>鲸落这种独特的生命奇观的形成,主要在这两方面:</p><p><br></p><p>其一,深海中见不到光,海底生物无法完成光合作用,因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主要的能量来源,而深海比任何地方都需要其他的能量来源。</p><p><br></p><p>其二,鲸鱼由于体型巨大,沉入海底后就是巨大的原始能量来源,以此可以支撑其他生物类群的生存。比如,多毛类或甲壳类生物能在鲸鱼的尸体或者骨骼中生存,以残余的鲸尸为食物。</p><p><br></p><p>即便是鲸鱼的肉身被吃光,一些蠕虫可以啃食骨头,大量的厌氧细菌可以分解鲸骨里的脂类产生硫化氢,这便是硫化作用。</p><p><br></p><p>深海中的硫化作用相当于地面的光合作用。对人类而言硫化氢有毒,可是对深海中的一些细菌来说则是难得的美味佳肴,这些以硫化氢为食的细菌又成了海蜗牛等生物的衣食父母,而海蜗牛又是一些食肉类或者甲壳类的食物,随着能量的流动,食物链得以延续。</p> <p>为什么鲸落如此“稀有”?</p><p><br></p><p>科学家们证实,在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种、10000多个生物体是依赖鲸落而生存的。如果说能量是海地生物群落发展壮大的“资金”,那么为海底生物群落提供第一桶金的便是“鲸落”。</p><p><br></p><p>既然鲸落存在感这么强,那为什么在今年才在我国南海第一次发现呢?</p><p><br></p><p>注意,前文一直都在说,鲸落是在见不到光的深海中存在,所以在相对较浅的海域中不容易出现。还有,由于受到深海探测技术的限制,人类之前对海底的探索非常有限。</p><p><br></p><p>那么具体全世界的深海中有多少鲸落存在?这个我们没有找到具体的资料。但是,鲸鱼只有在深海中自然死亡才有可能形成鲸落。随着人类大量捕杀鲸鱼,海底的鲸落越来越少,这对海底生态群落影响极大。</p> <p>搁浅死亡的鲸鱼尸体也是无法成为鲸落的</p><p><br></p><p>海中的其他动物尸体能否成为“类鲸落”?</p><p><br></p><p>既然鲸鱼体型巨大,死后尸体能变成鲸落,那么大鲨鱼死了之后是不是也能出现类似的情况呢?</p><p><br></p><p>事实上,大海中不仅仅是鲸鱼,其他海洋动物的尸体都能够分解被利用,无论大小。只不过它们的体型都比不过鲸鱼,不能一下子带来那么多的能量,存在感就下降了很多。</p><p><br></p><p>――――――――――――――</p><p><br></p><p>编辑:JINTONG</p><p>配图:JINTONG</p><p>来源:图图有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