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前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于建初

<p>  遵照东北军大联谊会、八路军研究会抗大分会的部署,近期开展“腾讯99公益日 助力东北军大纪念馆建设”的活动,我们汉高子弟要积极投入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中。我们汉高子弟作为“抗大”、“东北军大”的后代,要借助这个活动重温我们父辈的革命历史,继承他们的革命传统,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沿着父辈的足迹砥砺前行!</p><p> 革命战争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干部,这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早在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就十分重视对干部的教育和训练,开办了教导队、随营学校,在战争中学习战争。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p><p>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1936年6月1日于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抗大校长,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p><p> 在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抗大总校辗转迁移,敌后办学,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p> <p>▲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p> <p>▲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p> <p>▲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旗</p> <p>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保卫人民抗战的胜利成果,壮大人民革命力量,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明确规定我党我军“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八路军、新四军迅速调整部署,抽调大批干部和部队,日夜兼程,挺进东北。</p><p> 1945年10月12日,抗大师生3000余人分四个梯队代号“青年纵队”,由副校长何长工、政治部副主任徐文烈率领,从绥德出发疾赴东北。12月,抗大总校历时两个月,跨越陕西、山西、绥远、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吉林八省,行程数千公里,冲破重重艰难险阻,胜利到达吉林省梅河口的山城镇。山城镇背山面水,地处沈阳到吉林市、中朝边境的交通要道,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旧时称为"小奉天"。</p><p> 1945年底,东北局从沈阳撤到梅河口,为便于就近接受东北局的领导,抗大总校就驻扎在距梅河口15公里的山城镇,休整一个多月。</p><p> 1946年2月10日,在通化,按照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抗大更名为东北军政大学。林彪兼校长,彭真兼政治委员,何长工任第一副校长,朱瑞任第二副校长,吴溉之任副政治委员,徐文烈任政治部主任。转战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大一分校,奉命从胶东龙口登船在辽宁庄河登陆,于通化归建抗大总校。</p> <p>▲东北军大校旗</p> <p>  1946年4月,接东北野战军命令,东北军大转移长春、哈尔滨、北安、齐齐哈尔,前后分别建立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冀察热辽等五个分校,大量建立办学分支,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快速培养干部。</p><p> 东北军大在长春虽然只待了一个月,却贡献不小。承担了长春卫戍,为前线训练了12个团的新兵,看押了日伪俘虏和伪皇宫主要人员等等。</p><p> 由于解放战争战况紧急,东北军大从通化一路北撤,在长春、哈尔滨不具备办学开课条件,仅作短暂停留。</p><p> 1946年5月东北军大抵达北安,得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配合,东北军大在北安期间,积极参与黑龙江省的土地改革,编印的农村问题教学参考材料《奉天屯的调查》成为我国土地改革和农村工作的经典文献。</p><p><br></p> <p>▲北安东北军大校门</p> <p>▲与“历史之门”留下永久的纪念!</p> <p>  北安对东北军大的发展具有转折点的历史性重大意义,从此开始进入稳定办学时期,打实了基础,扎下了根。在北安,东北军大以日军东大营兵营为校舍,招收两期学员,培训干部2700多名,为人民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干部,输送到军队,输送到地方,输送到解放战争最需要的地方。他们都成长为优秀的军政干部,他们中的大部分随军南下,为新中国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p><p> 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安是东北军大的起点,是东北军大的基础,是东北军大的根。</p><p> 北安不仅对东北军大具有重要意义,北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集党政军一体的第一个完整的省级人民民主政权。抗战胜利后,随着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大、晋察冀干部的到来,特别是195人延安干部团的到来,黑龙江省工委、黑龙江省政府、黑龙江省军区在北安相继建立,为东北解放建立了稳固的后方战略基地。</p> <p>▲东北军大第一支队开学典礼全体教职员合影</p> <p>  1948年1月,东北军大总校迁至齐齐哈尔。为迎接战略大反攻及南下作战需要,军大开始了以提高干部军政水平为主的“集中办学”,撤销各分校并收拢至齐齐哈尔总校。</p><p> 在炮火连天、激情燃烧的岁月,牛皖平、李丹莉、张齐齐、刘米丁、徐子非、张爱民、邢亚平7位哥哥姐姐,相继在东北军大的军营呱呱落地,光荣成为东北军大的第二代“小战士”。</p> <p>▲张爱民大哥与父母在齐齐哈尔东北军大东大营</p> <p>▲齐齐哈尔东大营东北军大旧址——牛皖平、张爱民大哥的出生地</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8年4月4日“西满革命烈士陵园”在齐齐哈尔落成,陵园正门高悬着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亲题“西满革命烈士陵园”的门额。西满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内珍藏着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题词,东北军大敬献革命烈士的挽联、挽幛。</p><p><br></p> <p>▲毛泽东主席题词:“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p> <p>▲朱德总司令题词:“浩气长存!”</p> <p>▲东北军大的挽联</p><p>死难烈士千古</p><p>烈士捐躯换来东北人民全解放</p><p>革命到底要把江南蒋匪一扫平</p><p>东北军政大学敬挽</p> <p>▲东北军大的挽幛</p><p>万心暗淡痛在西南受灾秧</p><p>四百兆同胞呼灭蒋艰难任务落于我们</p><p>林彪倪志亮吴溉之陈伯钧曾国华徐文烈</p><p>暨军大教职学员敬挽</p> <p>  齐齐哈尔“西满革命烈士陵园”有一座东北军大烈士纪念碑,这是全国唯一一座集中安葬东北军大烈士的纪念碑。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军大肩负重任、不辱使命,为第四野战军和南下接收工作培养、输送军政干部3万余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p><p> 1949年7月12日,数千军大健儿英姿飒爽,胸怀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承载着千千万万刚刚获得新生的东北父老乡亲的殷殷嘱托慨然出征南下。这座东北军大烈士纪念碑,是在东北军大随四野南下出征之前建立的。</p><p> 东北军大烈士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背面镌刻着东北军大在办学、剿匪、土改等工作与战斗中牺牲的120位烈士姓名。</p><p> 正面下方刻有碑文:</p><p>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光荣牺牲的同志们:</p><p> 我校自红大、抗大到军大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内战、抗战到解放战争经历了三个革命阶段。十三年来培养了二十多万优秀干部,支持了胜利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学校进入东北以后,你们站在各种不同的岗位,紧张艰苦工作学习,以致积劳致疾,光荣牺牲。这是学校的损失,党的损失,你们的死,我们感到无限的悲痛。</p><p> 但是你们是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而死,你们是作为人民的勤务员,为尽忠自己职守而死,你们死不是没有代价的。今天,全东北的人民翻身解放,百万雄师过江南征,全国胜利即将到来,你们在革命的伟大事业中,有着不可泯灭的功绩,你们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死,虽死犹荣。</p><p> 然而中国人民的死敌尚在,中国革命以后的路程还长,你们留下的伟大艰苦的重担,我们一定要勇敢的担起,继承你们未竟的遗志,忠诚于党的教育工作,继续奋斗,直到胜利,绝不懈怠,绝不退缩。誓以此而慰死者,并树碑以兹纪念。</p><p>东北军政大学</p><p>倪志亮 吴溉之 曾国华 刘其人</p><p>暨全体教职学员谨立</p><p>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六月一日</p> <p>▲齐齐哈尔西满烈士陵园东北军大烈士纪念碑。向东北军大革命烈士敬献花篮!</p> <p>  军大奋斗了13年,走过了三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三个革命时期,培养了20多万优秀的军政干部。这就是我们的父辈,他们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他们的战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国革命而捐躯。他们虽然没有亲临杀敌的战场,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培育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培养了众多文武双全的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优秀军政干部,大力支持了胜利的革命斗争。他们虽然不是牺牲在疆场上,但是,他们的牺牲同样伟大!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虽死犹荣,浩气长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