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六(9)班 潘芊瑾</p> <p><b>一. 初识噬菌体</b></p> <p> 病毒,通常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不好的事物,常常和疾病、毒物相关,听起来就让人敬而远之。我们所熟知的几个“流量明星”:新冠病毒、艾滋病毒、流感病毒、乙肝病毒、SARS、埃博拉病毒等等,为病毒的恶名远扬推波助澜,仿佛它是十恶不赦的魔鬼,恨不能灭之而后快。</p><p> 那么,“臭名昭著”的病毒家族真的都是恶棍吗?下面就给大家介绍病毒家族中特立独行的一位成员——噬菌体。</p> <p><b>二. 噬菌体的特性及作用</b></p> <p> 噬菌体是病毒家族的一个分支,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成员。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感染细菌,通过寄生在细菌体内进行复制繁殖,最终杀死细菌。</p><p> 根据噬菌体感染细菌的思路,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很多疾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以毒攻毒”,用噬菌体来杀细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呢?</p><p> 于是,人们把治疗细菌感染的注意力由原来使用抗生素转到使用噬菌体,从而避免因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p> <p><b>三. 噬菌体的结构特点</b></p> <p> 和其他病毒一样,噬菌体也是由蛋白质包裹的外壳和内部的核酸两部分构成。</p> <p> 噬菌体的长相很奇特,有人认为它长得像外星人。噬菌体在1915年首次被细菌学家弗雷德里克·图尔特发现。他发现琼脂培养基上的部分细菌菌落变得透明,这样的菌落进一步培养时不能形成新的菌落,也就是细菌被杀死了。之后,由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独特特性,其在生物领域的传奇故事就此揭开序幕。</p> <p><b>四. 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过程</b></p> <p> 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过程,主要有五步:</p><p> 1. 吸附。噬菌体的尾端吸附在细菌表面。</p><p> 2. 注入。噬菌体通过尾轴把DNA全部注里面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则就在细菌体外,不起作用。</p><p> 3. 合成。噬菌体的DNA在细菌体内,使细菌本身的DNA解体,同时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合成噬菌体自身的DNA和蛋白质。</p><p> 4. 组装。这些新合成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出很多个一模一样的噬菌体。</p><p> 5. 释放。最后,这些噬菌体由于细菌的解体而被释放出来,再去侵染其他的细菌。</p> <p><b>五. 噬菌体模型的制作</b></p> <p> 下面,我来介绍噬菌体模型的制作过程。首先,我们准备以下材料:废旧电线若干,注射器1支(非医疗废弃品),艾柱1个,扎带15根,热熔胶棒1根;工具:热熔枪1把,剪刀1把,老虎钳1把。</p> <p> 用老虎钳将废弃电线剪成6段,每段长度约为注射器长度的2.5倍左右。</p> <p> 用老虎钳将每段电线折成如下的N形。</p> <p> 用热熔胶将六段N形电线固定在注射器的尾端,使得电线端部和注射器尾端齐平!每段电线之间角度约为60°左右。</p> <p> 这样,噬菌体的主体已经初具雏形啦!</p> <p> 为了让模型更加牢固,我们用扎带将六根N形电线牢牢地扎紧在注射器上,并用热熔胶黏牢!</p> <p> 接下来,我们制作噬菌体的头部。我们采用艾柱作为噬菌体头部,当然,其他圆柱体、纺锥体、多面体等都可用于制作头部。我们将注射器推杆顶部处剪去一小段,将其插入艾柱中。</p> <p> 由于艾柱内部比较松软,因此,用热熔胶涂满艾柱一周,特别在顶部做成锥形。不仅形状上更接近噬菌体实际头部形状,而且关键在于能将注射器推杆和艾柱固定牢固!</p> <p> 用剪刀减去注射器本体的两侧翅翼,用扎带依次扎满注射器本体桶身,注意:形成螺旋形状,这样说明构成DNA的基本结构是双螺旋体结构。来个特显,是不是很漂亮?</p> <p><b>六. 噬菌体模型成果展示</b></p> <p> 来看下我精心制作的噬菌体模型的全身靓照吧!和上面的噬菌体对照一下,是不是长得很像啊?</p> <p> 她可不仅颜值爆表,而且能够实现“注入”操作哦!下面,我就向大家演示“注入”过程。</p> <p> 我将噬菌体模型制作过程记录在以下《活动记录表》中。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不仅自学了噬菌体的相关知识,而且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对这种微小生物的结构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对它的特性也有了深刻的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