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深情亦无情:元稹的故事

周文菁

<h3><b>1.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熟能详,你能答出作者是谁吗?</b></h3><h3><b>2.“贫贱夫妻百事哀”,</b><b style="color: inherit;">你知道它的出处吗?</b></h3><h3><b>3.王实甫撰写的名剧《西厢记》,你知道它的蓝本是传奇故事《莺莺传》吗?</b></h3> 经典的诗词,熟悉的故事!<br> 看了这些,你是否想知晓它们的故事、了解作者的背景? <br> 他在文史上留下诗词歌赋,朗朗上口;在官场上屡次贬复,沉沉浮浮;在情场上桃花无数,绯闻满满。<br> 他有内容、有看点!<br>  他就是中唐名臣、文学家---<b>元稹</b>(779-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人,终年53岁。 让我们淌过历史长河,聊聊他的情感八卦,谈谈他的宦海沉浮,侃侃他的诗词成就。<div><br></div> <b>  一、生命中的六女一男</b> <b>  1.悲催的初恋情人崔双文(莺莺)</b><br> 元稹的传奇名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蓝本,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它其实就是元稹的自传故事,其中张生(君瑞)就是元稹的自喻,莺莺就是其初恋情人表妹崔姓少女双文之化名。<br> 《莺莺传》结局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故事。而《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莺莺传》改编而成,叙述的故事基本相同,但结局迥然不同,《西厢记》改编成了圆满的大团圆故事。<br> 公元799年,元稹表哥21岁,青年才子,风华正茂,妥妥的小鲜肉一枚,是蒲州(今山西永济市)河中府小小公职职员。 <br> <div> 传奇故事由此展开:<br>  一天,张生在去普就寺游玩途中,正遇当地驻军骚乱,在骚乱抢掠中,张生阴差阳错竟然借助友人之力保护了崔姓寡母弱女,后攀谈家世,竟还是自己的远房姨母、表妹。表妹名唤莺莺,芳龄17,“垂鬟接黛,双脸销红”“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俏丽莺莺让张生一见钟情、顿生爱慕,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私会西厢,成了云雨。自此之后,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人”,与张生私会,花好月圆。<br></div> 张生为莺莺写下有名的<b>《春词》</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b></div> <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等闲弄水流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b></div></b> <div> 精通文墨的莺莺感动之余,立马回诗相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拂墙花影动,疑似玉人来。</b></div></b></div></div> <div> 故事再回到现实中:<br> 几个月后,公元800年,元稹表哥牵挂于功名,再赴京应试,分别之时,他承诺,考取功名后定回来娶表妹。三年后,公元803年,元稹表哥登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当时求官心切的表哥考虑到等待的表妹崔双文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抛弃双文而娶了韦丛。<br> 原来,所谓的一见钟情,也不过是见色起意罢了。<br> 自他转身离去,从此表哥表妹咫尺便是天涯!<br> 说到底,也不过是表哥迎娶了前程,表妹嫁给了生活。<br> <div>  至此,原配夫人韦丛华丽登场了。<br></div></div> <b>  2.贤良的原配夫人韦丛</b><br> 韦丛(783年—809年),终年27岁。 是时任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br> 韦夏卿很欣赏元稹同学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公元802年,将小女儿韦丛许配给了元稹,元稹得偿所愿做了韦家的东床快婿(相当于帝都市长的女婿),借这桩婚姻得到了向上爬的机会。20岁的韦丛下嫁元稹时,元稹既无功名,又一贫如洗,但韦丛这个官二代千金小姐并不介意,不贪慕虚荣,贤良淑德,婚后与他共度困苦,毫无怨言。韦丛婚后7年间,为元稹同学生下5子1女(后仅存活1个女儿),因操持生活过度,落下了一身疾病,公元809年,年仅27岁竟一病不起。此时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眼看即将开始,原配夫人韦丛却驾鹤西去,香消玉殒,真是红颜薄命! <br>  元稹同学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b>《遣悲怀三首》</b>与<b>《离思五首》</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遣悲怀三首》</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其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其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其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b></div></b><br><div> 其中最著名的是<b>“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b><br> 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难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br> <br> 此后因思念过度,又添<b>《离思五首》</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其一</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其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其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其四</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其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b></div></b> </div><div> </div><div> 其中最著名的是<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b><br>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br>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br></div> 这首元稹为夫人韦丛写的悼亡诗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可谓是情真意切、痛彻心扉。 <br> <div> 看着元稹同学写下这么深情的诗,真的不想黑他,可是写诗和做人却是两码事!在我们以为他的余生将在感伤和回忆中度过时,事实却啪啪在打脸了!<br> 在韦丛重病卧床呻吟之时,他已经和大他11岁的蜀中女诗人薛涛上演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br>  在最深情的悼亡诗里,竟藏满了最尖酸的讽刺。 <br><div><br></div><div> 至此,引出了蜀中女诗人薛涛出镜了。<br></div></div> <div><br></div> <b> 3.痴情的才女情人薛涛</b><br> 薛涛(768年—832年),终年65岁。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薛涛作诗500多首,然而这些诗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90余首。<br> 薛涛,这个女人不一般,在历史上最出名的是发明了“薛涛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的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后人仿制,称“薛涛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薛涛制笺图--张大千作</h3> 薛涛姑娘“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16岁加入乐籍,成为一名乐妓。<br>  公元809年3月,鲜衣怒马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差成都,他久闻蜀中女诗人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请各位看客注意:此时,原配夫人韦丛尚未离世,他就搭上了薛涛)。<br> 两人一见面,天雷勾地火,11岁的年龄差距完全不是问题,元弟弟被这位芳龄已42岁半老徐娘的风韵绰约和满腹诗书所吸引,薛姐姐为这位年仅31岁年轻诗人的儒雅俊朗和出色才情所迷惑。<br> 相见恨晚,没有试探与曲折,一拍即合,两人每日流连于锦江蜀山青川,把酒言欢,议诗论政,上演了中唐时期著名的传奇姐弟恋大片。<br> 薛涛已经步入中年,她的爱情之火一经点燃,极为炽烈,如同飞蛾扑火般将自己投身于爱的烈焰中。然而,幸福时光却很短暂,三个月后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我们的元弟弟轻描淡写地对薛姐姐说了几句:我以后会想你的,我会寄信给你的,等我安顿好就立马会来接你的......<br> 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元弟弟离开了蜀地,此生竟再未与薛姐姐相见。<br> 薛涛在满怀幽怨与渴盼中等待,下笔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集《春望词》。<br>  摘抄一首薛涛写的<b>《春望》</b>,体会一下这位才女的无奈、期盼和伤悲吧:<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b></div></b><br> 元弟弟收到薛姐姐寄来的相思笺,挥笔泼墨,又一首名诗横空出世:<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寄赠薛涛》</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b></div></b><br> <p>  等待元稹几年未果,无音失望中,薛涛看破红尘,脱下极为喜爱的红裙,遁入空门,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超然世外。</p><p> 832年夏,元稹已殁,65岁的薛涛独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当薛涛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不知她是否还惦记着让她付出了一世真情,又让她等了半辈子的薄情郎君元稹?</p><p> 元稹之于薛涛,一番意乱情迷之后,又一次始乱终弃。 </p><p> 在薛涛痴情的等待中,元稹又遇到了另一个更年轻更漂亮的才女刘采春。</p><p> </p><p> </p><p> </p><p> 你唱罢来我登场---刘采春甩着水袖来也!</p> <div><br></div> <b> 4.绝望的红颜名伶刘采春</b><br> 刘采春, 生卒年不详,与鱼玄机、李冶、薛涛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她既会写诗,又是著名的江南女歌手,放在今日娱乐圈,她就是创作型才女歌手、多栖明星,是“古代版邓丽君”。<br> <p>  她已婚,嫁给名伶周季崇后,与周家兄弟一起组成了“家庭戏曲班”,在各地巡回商演。四处走穴期间,他们夫妻互相帮衬、互相体贴,感情十分恩爱。 </p><p> 公元823年, 元稹45岁,任越州(今绍兴)刺史、浙东观察使,在观看了刘采春的一次表演后,那宛转的歌声,余音绕梁的感觉,元大人顿时被迷得神魂颠倒,成为刘美人的死忠粉,写了篇声情并茂的评论文章,极尽捧角之能事,这篇文章立马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p><p> 刘美人见父母官元大人深情款款,也动了春心,甘愿为他抛弃了家庭,当了“小三”,两人在越州如胶似漆相处了近七年时间。</p><p> 元大人还是沿用老一套泡妞伎俩,又双叒叕,酝酿着赠给刘美人的诗文来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赠刘采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b></p><p> 公元829年9月,朝廷召元稹回京工作,入朝担任尚书左丞。为了追求高官厚禄,他奉召回京时,怕刘采春纠缠,竟采取了不告而别的方式,独自离去。</p><p> 啧!啧!啧!这行为!</p><p> 这厢,元大人抛下刘美人不问不闻,自奔前程去也!那厢,刘美人的美满家庭早已拆散,无路可退!</p><p> 可叹她的一片痴心,几许深情,终究还是错付了,最后换得一场空。</p><p> 这薄命女子最终竟写下绝命诗后,投河自尽,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p><p> </p> <p>  “唐代四大女诗人”中两个多情美貌的才女,一个因元稹的薄情出家,一个因元稹的寡意自杀。</p><p><br></p><p> 真是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p> <p><b>  5.淡入淡出的过客侧室、续弦夫人</b></p><p> 公元810年,元稹32岁。原配夫人韦丛已病逝1年、红颜知己薛涛也断了音讯。我们的元稹同学被贬江陵,消沉失意,他的老朋友李景俭将表妹安仙嫔嫁与他作侧室,成就了元稹的第二次婚姻。</p><p> 安仙嫔是普通的小家碧玉,没啥文化,长的还算俊俏,在生活上对元稹是悉心照料,嘘寒问暖。他们一起生活了3年,仙嫔诞下1子之后便疾病缠身,魂归西天了。 </p><p> 我未找到元稹写给她的诗词,元稹也从未秀过恩爱,安仙嫔成了元稹人生中的匆匆过客,轻如浮尘。</p> 公元815年, 元稹37岁,仙嫔早已离世,他再次被贬,被安排去通州工作,在通州娶了裴淑。<div>  裴淑出身士族,是山南西道涪州刺史(重庆一带省部长级别)裴郧的女儿,是一位粉黛娥眉,身段轻盈的大家闺秀,她特别爱笑,笑起来阳光明媚,而且也颇具才气,能吟诗作画。元稹花费了一丢丢的心思,用赠诗的手段撩拨了一下, 裴淑就成为了元稹的继妻。“梅花三弄”,“梅开三度”,我们的元稹同学开始了第三次婚姻。</div> <p>  同样,元稹怎会少的了赠妻的情诗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据说,裴淑有才,也能作诗答之。</p><p> </p><p> 元稹真是好命,娶的妻子都是贤良淑德的楷模。这位裴淑夫人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韦丛留下的1女,安仙嫔留下的1子,还有自己的1子,跟着元稹颠沛流离,四处为家,任劳任怨(期间元稹在越州与刘采春卿卿我我7年)。裴淑陪伴元稹16年,至元稹病逝,两年后,裴淑亦病逝。 </p><p><br></p><p> 与这六个女人的爱恨纠缠贯穿了元稹的一生,这些女人都太深情,显得我们的男主有点渣,但是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婚姻价值观来要求古人,不能以现代一夫一妻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妻妾成群,儿女满堂,也是合乎唐宋时期的法度的。(其实学术上对薛涛和刘采春争议也很多,认为她们和元稹只是诗词的唱和,没有其他感情瓜葛。)</p><p><br></p><p> 你以为看完了6个女人的故事,八卦故事就结束了吗?</p><p> 开玩笑,如果就这么点戏份,又怎会对得起看客们津津有味大半夜的追文?</p><p> </p><p> </p><p> 好!让我们换个姿势,来个舒服的葛优躺,下半场大戏继续! </p> <p> <b>  7.传说中一辈子的“好基友”---白居易欧巴</b></p><p> 元白两人的感情,用现在网上话说就是:“元稹可以渣了所有的妹纸,却对一个男人一往情深”。哈哈哈! </p> 公元803年,25岁的小元元,与大他7岁的白居易欧巴同登书判拔萃科,即参加国考,考上了当时的国家公务员,正式授予秘书省任校书郎。两人成为了同事,相似的经历和文学素养,使他们形影不离,成为莫逆之交,两人不仅日常相处CP,在相隔两地的时候,更是相互写诗聊表情意,无论谁在哪里,唱和答诗不间断,三十多年时间里,诗篇加起来竟然有近千首,真是服了这对极品“好基友”。他们还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诗风通俗浅易,世称“元白”。 <p>  有一次在小元元出使到东川的时候,白居易欧巴与好友李建同游慈恩寺,席间想念小元元,大笔一挥,写下<b>《同李十一醉忆元九》</b>:</p><p><b>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b></p><p><b>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当日到梁州。</b></p><p> 而此时小元元也在思念白居易欧巴,似乎有心灵感应一样,他在同一天晚上写了一首<b>《梁州梦》</b>:</p><p><b>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b></p><p><b>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b></p><p><br></p><p> 果然心有灵犀啊!居然用的还是同一个韵!</p> 公元815年,元稹和白居易的命运,都出现了重大转折。元稹当年3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当年8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当小元元得到欧巴被贬江州的消息,一下子就从床上坐了起来,情感凝结为千古名篇<b>《闻乐天授江州司马》</b>:<br><b>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br>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b><br> 意思是虽在病中,闻信惊起,道出了两人感情之深。灯火摇晃着,门窗摇动着,风吹着,雨下着,他都置之度外,那一刻,他满心里所想的,只有自己的欧巴!<br><div><br></div><div> 欧巴看了这首诗,立刻给他的小元元回信道:<br><b>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b><br> 意思是这诗不相干的人都不忍心看,何况是我呢!现在每次读到都凄恻难忍,心里所想的也只有自己的小元元!<br></div><div><br></div> <div> 公元829年,元稹途经洛阳,见到了白居易,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公元831年,元稹病逝。噩耗传到洛阳时,白居易悲痛不已,撰写多篇诗文哀悼元稹。元稹早白居易16年去世,在白居易的余生里,不断写诗追思,对他的感情“至死不渝”。<br>  69岁时,白居易梦到与元稹同游,醒来后写下了<b>《梦微之》</b>:<br><b>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b><br><div><b><br></b></div></div> <div>  </div><div> 我和你,并非手足,却胜似兄弟;<br> 我和你,并非夫妻,却心有灵犀;<br> 这段情,如高山流水;这种爱,似玉壶冰心。<br> <br> 两人是“好基友”还是“好诗友”,那就留给各位看官自行判断了。</div><div> <br></div> <b>二、屡次贬复,宦海沉浮</b><br> 在职场混,没点真本事哪有那么好混?<div> 尤其是像元稹的性格,虽然正直努力但是不圆滑世故,仗着泼天才华,锋芒毕露,到哪儿都是一个刺儿头,于是元大人的职场生涯就难免起落落落落,升贬贬贬贬。<br> 元稹少年有才,公元793年,15岁参加朝廷举办的考试,选择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但是明经科这个学历在当时很被人轻视,及第之初一直无官,闲居于京城读书。公元799年,元稹21岁,总算在蒲州河中府任小小公职职员,为了谋求仕途的更大发展,元稹经过再三思忖,觉得必须参加进士科考试!于是奔赴京城备考,日夜苦读,考前做了几十套公务员全真模拟卷。公元803年,元稹25岁,与大他7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第四等,即参加国考,考上了当时的国家公务员,从此结束了在京城孜孜不倦的几年备考,不用再忍受“京漂”的生活,正式被授予秘书省任校书郎(图书馆藏书校勘管理人员)。<br> 公元806年4月,元稹28岁考上“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且是18个人选中的第1名,被授予左拾遗(皇帝的低级秘书),为皇上提供建议咨询。虽然职位低,但是他急于表现自己,喋喋不休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观点,触犯了当朝权贵,皇上也烦他在耳边嘀嘀咕咕,5个月后就被贬为河南县尉(当地公安局长),这大概是元稹在职场上的受挫第一课。此时,恰逢母亲去世,于是他在家守孝三年。<br> 公元809年,31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最高检察院检察官),奉命出差成都,此时的他意气风发,一心为民,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办案不仅铁面无私,而且手段强硬,因此触犯官僚利益,再次受到打压。3个月后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朝廷用意在于将他闲置一段时间。<br> 公元 810年,元稹32岁,他做官很正直,但正直在官场不顶用。由于他乱放炮,弹奏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房玄龄之后)不法事,被召回罚俸,皇上觉得元稹一个年轻人,处于闲置阶段还这么能闹腾,狂放恣肆,干脆贬到小地方反省去吧。于是,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当地民政局局长)——此为<b>第一贬江陵。</b><br></div> 公元815年3月, 元稹37岁,一度奉诏回朝,本以为起用有望,谁知命运总善于开玩笑,不知为啥,皇上听信了谗言,他再次被贬,被安排去通州工作,元稹“一身骑马向通州”,担任通州司马(协助当地市长做事,虚职)。——此为<b>第二贬通州。</b> 公元 819年冬,元稹41岁,皇上召元稹回京,提拔为膳部员外郎(掌管陵庙祭祀所用物品官员)。公元820年,元稹42岁,因宰相段文昌之荐,元稹调任祠部郎中、知制诰(皇上的秘书、负责起草诏书)。几个月后,被升为翰林承旨学士、中书舍人(负责参议表章、辅佐宰相判案),蛰伏低层官场将近十年,元稹才又回到主流政治舞台。在迅速升迁的同时,元稹陷入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漩涡,埋下党争的种子。不久,由于误会等原因,元稹被罢翰林承旨学士,贬官工部侍郎(建设部副部长)。<br>  公元821年春,元稹43岁,大领导忽然又看中他,将他提到了宰相之位,他坎坷的政治生涯此刻走上了巅峰之顶。4个月后,相位还没坐热乎,元稹就因卷入宦官与朝官的党争而被贬出朝,他提出的政策也全部付之东流。元稹灰溜溜地离开了京城,出使担任同州刺史(当地市长)。——此为<b>第三贬同州。</b><br> 公元823年, 元稹45岁,他被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当地军队长官、当地市长)。此时的元稹虽然屡遭排挤,内心依然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在浙东的六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br>  公元 829年9月,元稹51岁,朝廷召元稹回京工作,入朝担任尚书左丞(国家部委部长),又平步青云,身居要职。排挤呀排挤,始终招到排挤!结局是: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任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当地军区司令、市长)——此为<b>第四贬武昌</b>。<br> <div> 在武昌,元稹的心情真的很down,很down。<br><br><div> 公元831年7月22日,元大人暴病,一日后便在任所去世,时年53岁,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虚职)。<br> <br>  终于走完了官场的起落升贬,在元大人眼里,恐怕职场真不如情场那么好混吧!<br></div></div><div><br></div> <b>  三、开挂的文学成就——诗、文、传奇故事</b><br> <div> 元稹所处的中唐时代,出产了许多文学大家,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等,元稹文学成就在其中也占有重要一席,留给世人在诗词、散文、传奇故事方面著作十分丰富。<br><div><br></div><div> 元稹的创作,以诗词成就最大。在诗词方面,元稹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领导者。其诗言简意骇,扣人心扉,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他一生共写有诗词1000余首,现存诗词830余首,代表作除了上文已介绍过的这些千古名句,下面再重点介绍三首名诗:<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菊花》</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秋丛绕舍似陶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遍绕篱边日渐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是花中偏爱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此花开尽更无花。</b></div></b>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香叶,嫩芽。</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慕诗客,爱僧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碾雕白玉,罗织红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b></div> 宝塔诗,在中国古代诗中较为少见,元稹的这首宝塔诗,不仅形式特别,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道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行宫》</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b></div> 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br> 元稹另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列为乐府类,属于和《长恨歌》齐名的作品。表述铺叙详密,优美自然,由于篇幅较长,在此不复赘述。 <br> <div>  元稹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br></div> 元稹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他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元稹创作的传奇故事《莺莺传》,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div>  </div><div> 元稹的一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轰轰烈烈,政治、文学与爱情故事交相辉映!</div><div><br></div><div> 最后,还是感谢一下元稹同学,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叙事素材!</div> <div><br></div>参考文献: <br>1.百度词条-元稹、韦丛、薛涛、刘采春、白居易<br>2.古诗文网-元稹诗词<br>3.诗词名句网-元稹的诗词全集576首<br>4.人民文学出版社:我和你有着最深的情谊(江湖夜雨)<br>5.豆瓣:《元稹,终成“社会人”》( 潘顾亭林)<br>6.写乎:《一度官至宰相又连遭贬谪的元稹最爱的女子还是元配夫人韦丛?》(翟晓洁)<br>7.知乎:《唐代诗人元稹为什么被称为渣男?》(北归人、江上一峰青)<br>8.简书:元稹,真是渣男吗?(宁静致远_e0d7)<br>9.图片来源于百度图库、简书APP。<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