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黄雒)――你不能老

阿杨

<p> 家乡(黄雒)——你不能再老</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阿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每一次回乡,总有一种期盼。每一次回乡,总有一种失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个初秋,当我走在家乡黄雒的老街上,当我和几位自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一边走着一边回忆着儿时的往事,辨认着每一所破旧或已坍塌的房屋,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些房子里或街道上的故事时,我的脸上是舒朗的,可我的内心却是酸涩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在岁月的打磨下已经演绎成一个个经典,但是,它们似乎早已与我无关。甚至,当别人讲述着有关我的故事时,我亦只当是在听着别人的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家乡太老了,老得就像我的父辈母辈们脸上舒展不开来的皱纹;家乡太破旧了,破旧得就像我扔掉的那些早已过时的旧衣裤;家乡太让人心疼了,只要看上一眼,就会击碎我许多珍藏在心底的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可是……可是我依然爱着我的家乡,我依稀还能嗅到贾家酒楼飘散出的酒香,我仍然能够捕捉到程家茶馆弥散的油烟,我还能看到从季三叔家照相馆走出来的满脸灿烂的青春男女,我甚至能瞅见供销社门前进进出出人们的匆匆忙忙……老公社的房屋就要坍塌了,可它的气势还没有丢掉;木业社的大门紧闭着,但它的面墙还坚硬着;黄雒澡堂已经长满了杂草,而它们就像在叙说着发生在这里的许多故事;过巷口两旁的国药店和食品站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模样,但那门楣上或台阶上依旧顽强地印记着鼎盛时的风光;空荡荡的黄雒剧场显得过于寒酸,当年的热闹人潮早已不再,但只要站在这里就会让人心潮澎湃、往事件件涌上;航管站孤零零地面对着流淌的濡须河,空荡的码头再也没有船舶停留,然而走在码头的台阶上,我就会想起鲜活的过去和离家时憧憬着的远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街西头的圩埂又加高了,我家老屋对面的老房子拆了,倘若我还能打开门走进颤颤巍巍的老屋,倘若老屋的楼梯和楼板还能承受我的重量,我会立刻推开窗门,放眼去看流淌的濡须河水,和对岸河北划过来的小木船——这是我儿时多少次的幻想,然而,如今我却再也没法高兴,被拆去了房屋的主人们兴许再也不会回来了,黄雒从此可能就真正成了他们遥远的故乡,还可能黄雒将从此被他们的后人们永远遗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踩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从街西走到街东,我停留在黄雒小学的门前,凡是在这条街道长大的孩子,都曾在这里上学读书,这里是我们知识启蒙的开始,那时候的校园熙熙攘攘、书声琅琅,那时候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几乎没有学习带来的负担。父亲在这所学校教书到退休,在我临行返乡之际,父亲特地叮嘱我一定要来看一看它——此时,秋阳正艳,秋风恰止,学校里静默的没有一丝声音,爬在墙壁上和绳线上的丝瓜花安静地绽放着,一株株挺拔的大树就像一个个陌生的人对我熟视无睹,每一栋教室就像每一个罚站的学生,委屈地低着头,不想让眼泪流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走到学校分配给我家的居室前,门旧了,锁绣了,墙壁脱落了,蜘蛛将窗户网住了,我默默地叹了一口气离开了。我将如何告诉我的老父亲?我将怎样描述才不让他老人家失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黄雒,您老的我越来越不认识了,您老的已经快奄奄一息了——您不能再老了,求你了——不能再老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知道,许多的小镇就是这么的老没了。可是,黄雒,你不能老!你走过了几百年啦,从南宋时的建镇,到此后的几起几落的繁华,你的历史是那么深厚,你的风采是那么的照人,你的乡情是那么的真挚,你本该在此时能够焕发青春,你看你周边的兄弟小镇呀:运漕、东关、仓头、石涧……它们都活得越来越有精气神了,您怎么就……您应该坚强地挺立起来呀!濡须河水不是始终在流淌着么,如今它变得更清澈更能滋润着你呀!街道上的每一块石板还蕴藏着历史的气息,它们是你最坚硬的骨头呀!虽然有一些老屋倒了,但是它们的骨架还在,它们的灵魂并没有远去呀!龙塘里的鱼儿还是那么鲜活,围绕小镇四周的油菜花会在春天里依然金灿灿、香满街!流传至今的人文掌故和乡风民俗肯定能打动现在许多人的心灵!哦,对了,蒸肉糕、卤板鸭、棘勒果、狮子头、米饺子、烤三煎子、五香蚕豆、香拌干丝、小笼汤包子、油渣子馄饨、品糖、桃酥、山楂糕、大月饼……保准能成为四方游客的最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黄雒,您不该老呀!今年的洪水都没有将您冲垮,濡须河是敬畏你的呀!那些和子弟兵一起守卫着您的黄雒人,他们还是深深爱你的呀!那些时刻关注着您的安危的身在异乡的游子们,还是将你深深地放在心里的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黄雒,您不该老!黄雒,您千万不能老!倘若您老了,我们所有的黄雒人便要失去自己的根了,到那时,我们再也没有勇气说我们的家乡最美了……</span></p><p>&nbsp;</p><p>&nbsp;</p><p>&nbsp;</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写于2020年8月30日</span></p> <p>作者简介:</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杨勤华,男,笔名:阿杨。安徽省无为市黄雒河古镇人氏。《中国报告文学》特约记者、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市作协秘书长,现在铜陵有色所属国有矿山从事党务和宣传及办公室等工作。有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故事、报告文学等作品散见于省内外多家报刊及电子媒体。崇尚“以文怡情,以文养性,以文载道”理念,是“文人中的下泥巴人,下泥巴人中的文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