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家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中文数字作为姓氏的有哪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知道吗?</h3> <h3> 在人类文明史上,姓名一直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最重要的识别符号,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姓氏文化。其中有的以数字为姓氏,有的以序数(即:表示次序的数目)为姓,还有的连带名字都是数字,虽不常见,却体现出国人姓氏文化的趣味性。今天就聊一聊,从一到十、百到万、亿、兆、零到玖、拾、佰等中文数字作为姓氏的文化,从中足以窥知中华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h3> <h3><h3> <b>〇氏</b>:〇姓读“零”音。罕见姓氏(此姓信息来源于网络,无从考证)。</h3><h3> 重庆的市民“〇”先生因派出所居民姓名数据库无显示,无法办理二代身份证。〇先生告诉户政民警,〇就读“零”音。“我们查了辞海,怎么也查不到这个字。”户政处信息科艾科长说,在数据库中〇先生的姓,是用一个黑色的小方块█代替的。“打不出来的字,在数据库里都是用这种小方块代替。〇先生肯定是办不了二代身份证的。”艾科长说,所有无法打出的姓名用字,都要上传到公安部,然后公安部裁定升级字库后再由各地公安机关下载升级。</h3><h3> <b>此信息来源</b>:百度百科▪汉字▪姓氏</h3><h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3%80%87/23296814?fr=aladdin</h3><h3> 温州网;2009年05月30日 10:27:32 来源:华龙网</h3><h3> http://news.66wz.com/system/2009/05/30/101236397.shtml</h3></h3> <h3> <b>零氏</b>:罕见姓氏。零氏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群体,现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二十九位,以昌黎、零陵为郡望(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零姓,读音作mǎo,亦可读作líng。祝融氏的曾祖,其后支庶后裔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零氏。</h3><h3> <b>零姓源出</b>:</h3><h3> 1、源自朱襄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的朱襄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h3><h3> 2、源自羌族,出自古西羌先零昌氏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h3><h3> 3、源自鲜卑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国将军慕舆虎,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h3><h3> 4、源自地名,出自古代零陵古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零陵郡的古代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零陵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零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亦作líng。</h3> <h3> <b>一氏</b>:罕见姓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有乙弗氏。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在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乙弗氏,多改为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汉字谐音改为一氏、乙氏,为乙姓俗写。一姓全国人数1424人,主要分布山西、四川、安徽,起源商王朝的缔造者汤,字“天乙”,后代将“乙”改为“一”作姓。明代有河北灵寿县丞一炫宗。现广东花县、四川彭山尚有一姓存在。</h3><h3> <b>一姓源出</b>:</h3><h3> 1、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h3><h3> 2、源自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乙弗氏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h3><h3> 3、源自匈奴族,出自西域古匈奴奚王,属于帝王赐姓后改姓为氏。</h3><h3> 4、源自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一那娄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 <h3> <b>壹氏</b>: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南之益阳有分布。疑此与“噎”姓同源;或为“壹”(yī)姓之分族。壹姓起源于鲜卑族,分布于常德市澧县宜万乡壹家村。</h3><h3> <b>壹姓源出</b>:</h3><h3> 1、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乙弗氏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有乙弗氏。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在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乙弗氏,壹那娄氏,多改为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汉字谐音改为壹氏、乙氏。</h3><h3> 2、匈奴族,出自西域古匈奴奚王,属于帝王赐姓后改姓为氏。据史籍《五代史》记载,在后唐时期,后唐明宗曾赐奚王副使格斯齐宜姓乙,其后代称乙氏,后有其族人因避难而改姓为谐音汉字壹氏。</h3> <h3> <b>二(贰)氏</b>:罕见姓氏。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河东、南阳为郡望。</h3><h3> <b>二(贰)姓源出</b>:</h3><h3> 1、源自姬姓,出自黄帝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在文献《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中记载:古有贰国,或以国为氏。</h3><h3> 2、源自姬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注云:“《山海经》贰负之臣曰危。贰姓始此。望出河东。”贰负,官名。此以官为氏。</h3><h3> 3、源自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拓拔部,属于以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注引《后秦录》记载:“贰,夷姓,后魏有将贰坐。”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中有贰氏,源出当时室韦部中的贰王,即“莫何弗”,是仅次于大酋长的爵位称号,首尊大酋长则称“讷”。</h3> <h3><b> 三(叁)氏</b>:现行较罕见姓氏。叁姓,亦称三姓,为古女真族居住故地名称,即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所辖伊兰市。其地女真族、赫哲族、蒙古族中多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叁姓氏、叁布氏等,后多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称叁氏,简笔为三氏。今北京,山西运城,湖北武汉,广东吴川,四川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傣族、僳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宋代有三开;明代有三成志;又有三庸道,祁门县丞。</h3><h3> <b>三(叁)姓源出</b>:</h3><h3> 1、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h3><h3> 2、源自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h3> <h3> <b>四(肆)氏</b>:四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因“四”与“死”谐音,因此改称四方氏(与合姓四方氏不同宗、不同源),名列在第一千八百二十一位。四(肆)姓通常指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非常有名望的四大望族,由于姓氏不同,而称为“四姓”。同时某些四种不同阶级、不同等次的划分方法也成为“四姓”。如南北朝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h3><h3> <b>四(肆)姓源出</b>:</h3><h3> 1、源自肆姓纪,出自远古部落氏族首领肆姓纪,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h3><h3> 2、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肆臣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h3><h3> 3、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卿,属于以谥号为氏。</h3><h3> 4、源自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h3><h3> 5、源自蒙古族,出自蒙古杜尔伯特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 周代宋大夫肆成。越王勾践一若名臣子姓四名水,北宋时期有官员名四象。古代高辛帝之妃,生下契,帝封契于商,赐姓子氏,其后代有四氏。姓这个姓的有:四全,临汾人,行伍出身,清乾隆22年任孟县千总。肆氏源自肆何氏《姓苑》有渔阳太守肆敏。家族名人。</h3> <h3> <b>五氏</b>:现行较罕见姓氏,是一个很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今山东东平,山西太原、大同,新疆塔城,湖北利川,湖南益阳,江西宜丰,浙江椒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水族、土家族、僳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汉代有五京;元代有五则;明代有五淮,宜城知县。</h3><h3> <b>五姓源出</b>:</h3><h3> 1、源自伍姓。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五氏,本伍氏,避仇改为五。”</h3><h3> 2、据清陈廷炜《姓氏考略》中记载:“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始。”</h3><h3> 3、源自妫姓,出自汉高祖刘邦强迁原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氏公族时封的编序,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h3><h3> 4、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h3><h3> 5、源自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他包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 6、满族,出自满族鄂岳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 五姓少见,三国时,蜀国后主刘禅在位时期,朝中有一谏议大夫姓五名梁。又说五姓:本姓伍氏,为避仇杀去掉‘人’字旁为五氏。姓这姓的有:五就简,宋代任桂阳郡幕僚。</h3> <h3> <b>伍氏</b>: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芈姓、姬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伍胥为得姓始祖。伍姓常有,如春秋战国时期明朝伍子胥,近现代著名外交家伍修权,香港著名影星伍咏薇。</h3><h3> 宋代,伍姓人口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宋版《百家姓》中未列入。至2010年,按人口排序,伍姓列第89位,人口约二百六十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1%左右。</h3><h3> <b>伍姓源出</b>:</h3><h3> 1、源自芈姓,出自远古黄帝的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h3><h3> 2、源自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称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h3><h3> 3、源自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户甲制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h3><h3> 4、源自官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h3><h3> 5、源自改姓而来:①回族改伍姓,出自元末明初西域撒马儿罕人伍儒,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②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察哈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③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满族温都氏部落,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④源于锡伯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h3> <h3> <b>六氏</b>:繁体字仍为六,不可写作陆。现行较罕见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今湖北武昌,山西长治,广西永福等地均有分布。《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一并收载并注此音。六姓全国人数1237人,北京人数不足10人,主要分布安徽、云南,起源方孝孺遭明成祖诛灭,其部分方姓族人改姓“六”。</h3><h3> <b>六姓源出</b>:</h3><h3> 1、源自姬姓,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避祸改姓为氏。</h3><h3> 2、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h3><h3> 3、源自满族,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避祸改姓为氏。</h3><h3> <b>陆氏</b>:是由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陆姓当今分布极为广泛,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较多。陆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陆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 。</h3><h3> <b>陆姓源自主要有四股</b>:颛顼、妫姓、允姓和他族改姓。</h3> <h3> <b>七(柒)氏</b>:现行较罕见姓氏。柒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六百三十位。今云南泸水,新疆塔城,山西阳泉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潮汕的揭西有一户柒姓人家,湖南永州零陵亦有一户柒姓人家。北魏有七那楼;明代有七希贤,正德中永春县训导。</h3><h3> <b>七(柒)姓源出</b>:</h3><h3> 1、源自姬姓,出自春秋时吴国君主后裔,属于以部落名称字讹为氏。</h3><h3> 2、源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属于以国名字讹为氏。</h3><h3> 3、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h3><h3> 4、源自厘姓,出自春秋时期古汪罔鄋瞒族长狄氏,属于以职业称谓字阿为氏。</h3><h3> 5、源自藏族。明时云南中甸厅(今中甸县)之土千总中及丽江县西北石鼓、中江等地之土把总中均为此姓。</h3> <h3> <b>八(捌)氏</b>:八姓,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汉语词语,指上古八姓;二是中华姓氏之一。现行较罕见姓氏。是一个典型的源出少数民族的姓氏,在《续百家姓》中排第九百六十五位,在明朝吴沈所著的《千家姓》中收录了一千九百六十八个姓氏,其中就有捌氏(八氏),排在第四百九十九位,今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二百五十九位,以河南为郡望。今山西太原、运城、临汾,广东新会、封开,云南通海等地有分布。汉族、蒙古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明代有八通,江宁人,正德中任礼部主事。《中国姓氏大全》注云:“又写为‘仈’、‘叭’、或‘捌’。”</h3><h3> <b>八(捌)姓源出</b>:</h3><h3> 源自姜姓。出自古羌族分支党项族捌氏部族,属于以氏族部落名称为氏。《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有西域人八滑,明代正统年间一礼部主事姓八名通。又相传明诸王之后,有兄弟二人在清兵入关之时,将‘朱’姓分为‘八’和‘牛’,两人各以为姓。但清前已有八姓。其出处现在难以查考。姓这个姓的有:八通,江宁人,明正德中任礼部主事。八天培,明时任新喻县主簿。</h3> <h3> <b>九(玖)氏</b>:现行较罕见姓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五百九十三位,且一直拒绝将玖氏简化为九氏。今山西临汾,新疆塔城,云南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等有此姓。唐代有九希采,戎州太守;又有九嘉,翰林应奉;宋代有九真,知庆元府;明代有九焯,知德兴县。</h3><h3> <b>九(玖)姓源出</b>:</h3><h3> 1、源自风姓,出自远古帝王人皇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h3><h3> 2、源自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相马士九方皋,属于以先祖名号省文简化为氏。</h3><h3> 3、源自商纣时以西伯侯、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即鬼侯,为纣所杀,其后有九氏。河南洛阳西南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即为商时九侯城。又,临水县(今河北磁县西北)有九侯城,子孙或以地为氏。</h3><h3> 4、源自金时女真人有九姓。</h3> <h3> <b>十(拾)氏</b>:中华姓氏之一。十姓(拾氏、什氏),是一个源出少数民族的古老姓氏。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拒绝使用简字“十”为姓氏,且名列653位。</h3><h3> <b>十(拾)氏源出</b>:</h3><h3>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拾贲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拾贲氏,亦称是贲氏,是古代鲜卑族拓拔部中的一个氏族部落。拾贲氏族最早的历史,见于南朝宋国的史学家何承天(公元370~447年)所著的《姓苑》,之后又有北齐史学家魏收(公元506~572年)在所著的《魏书·官氏志》中亦记载:“二年,索虏拓跋浚遣伪散骑常侍、镇西将军、天水公拾贲敕文率众寇清口,清口戍主振威将军傅干爱率前员外将军周盘龙等击,大破之。”</h3> <h3> <b>百(佰)氏</b>: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在第九百二十九位,以新蔡、京兆为郡望。发迹于河南省的南阳地区,今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重庆市北碚区、台湾省等地区。百姓望族居洛阳,发迹之处为河南南阳,现主要分布于北京、浙江、湖南、四川和重庆等地。</h3> <h3> <b>百(佰)姓源出</b>:</h3><h3> 1、源自栢皇氏,出自远古帝王栢皇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栢皇氏的支庶子孙有以“栢皇”为姓氏者,称栢皇氏,后改“栢”为“佰”,省文为佰氏,再后简文为百氏。</h3><h3> 2、源自源于战国,始祖为著名道家列御寇的弟子百丰。</h3><h3> 3、源自唐代高丽人有百姓,为高丽八姓之一。</h3><h3> 4、源自姬姓,出自上古黄帝第五代孙伯益,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h3><h3> 5、源自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后代,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h3><h3> 6、源自回族,出自回族中的摆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蒙古族召·额日氏在明朝时期,即有以姓氏汉义汉化为百氏者,世代相传至此。</h3><h3> 7、源自回族,出自回族中的摆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回族中的摆氏,早期见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进入中国,在长安(西安)县子午巷(化觉巷)任掌教的西域回部人摆都而的。元末明初,摆氏一族为躲避明军的残酷追杀,分散四处,其中有族人为避祸而改以谐音汉字“百”为姓氏,称百氏,世代相传至此。</h3><h3> 8、源自满族,出自回族中的摆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h3><h3> 传说黄帝的后人有百倏,其子孙以百位姓,战国时有百丰,是道家代表人物列御寇的弟子,明代福建泉州有一学者姓百名坚。又说秦百里奚之后为百里氏,后来省略为百氏。百恭,赣县人,明朝时任赣州卫千户。</h3> <h3> <b>百家姓大全911查询:佰姓 姓氏源流</b>:</h3><h3> 1、佰bǎi: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晋城、长治,江西之余干,广西之灌阳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中国姓氏大全》注“百”云:“又写作‘佰’。”今百、佰同为现行姓氏。本同源,后分族,遂为两姓。</h3><h3> 2、佰:综合:见《新编千家姓》。一说,佰即百。山东淄博有此姓。</h3> <h3></h3><h3> <b>千(仟)氏</b>: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在第九百二十七位,以鲁郡、陇西、蜀郡、颍阳为郡望。</h3><h3> <b>千姓源出</b>:</h3><h3> 1、源自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闵损,属于以先祖名字简改为氏。</h3><h3> 2、源自东汉中叶仇池国(今甘肃一带)君主杨腾,属于以迁居地名为氏。</h3><h3> 3、源自自明朝大将千岩,属于帝王赐姓为氏。</h3><h3> 4、源自鄂温克族,出自明清时期鄂温克族拜英格哩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 5、源自鄂伦春族,出自明清时期鄂伦春族柯尔特依尔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 6、源自满族,出自明清时期满族明安氏部落,满族明安氏,满语为Minggan Hala,汉义“千”,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族引为姓氏者。</h3><h3>汉代有人名千献,三国时期,氐人首领杨千万入蜀,其后有千氏,其姓多分布于今天四川。魏时氏王杨千里入蜀之后有以千为氏。千魁,蒲城人,明万历四十五年举人,后任高阳县知县。</h3> <h3> <b>仟姓 姓氏源流</b>:</h3><h3> 1、仟qiā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太原、阳泉、运城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有载;《新编千家姓》亦收。(按:疑乃“千”姓分族。)</h3><h3> 2、仟:综合: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h3> <h3> <b>万氏</b>:万姓人数比较多,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的后人,后来也有以方姓改为万氏者,历史名人战国时期有万章,随代有万宝常,清代有大学者万斯同。楚公族中有食采于万邑的人,便以万为姓。万人龙,天津人,清嘉庆九年举人。</h3><h3> 如今,“万姓”是中国排名第86位的大姓,它有多个来源,多出自姬姓。例如,《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春秋时的芮伯万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其子孙以“万”为氏。</h3> <h3> <b>亿氏</b>: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屯留、临汾、长治、晋城,福建之邵武,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亦收载。亿姓分布:福建泰宁、四川武胜、台湾屏东、江苏江都、河南方城、湖北江陵、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屯留、临汾、长治、晋城,福建之邵武,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亦收载。</h3><h3> <b>亿姓起源</b>:</h3><h3> 亿姓在《姓氏考略》中并无记载。</h3><h3> 见《姓苑》:“亿姓”比较罕见,人数稀少,其族人分布在今山西、上海宝山及台湾等地均有姓这个姓的人。来源:中国百家姓 www.cnbjx.com</h3><h3>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排名:第 1721 位。位于錡姓之后,船姓之前。</h3><h3> 亿姓分布:福建泰宁、四川武胜、台湾屏东、江苏江都、河南方城、湖北江陵、北京等地均有此姓。</h3> <h3> <b>兆氏</b>: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三十一位。今江西省的赣州市兴国县,甘肃省的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州的银川市,辽宁省的沈阳市,本溪市,湖南省的湘西地区,安徽省的亳州市利辛县,浙江省的杭州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的伊春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兆氏族人分布。</h3><h3> <b>兆姓源出</b>:</h3><h3> 1、源自羯胡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古羯族契胡部首领尔朱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h3><h3> 2、源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 3、源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 4、源自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h3><h3> 5、源自隶民,出自古代兆民,属于以帝王属民称谓为氏。</h3><h3> 《广韶》中有此姓。兆文,沧县人,民国初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h3><h3> 兆姓多源于古代少数民族。南北朝时期,羯族契胡部有一位名叫尔朱兆的杰出首领,其后人以先祖名字为氏,称“兆氏”。另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蒙古族的不少原有姓氏,都改成了汉姓“兆”或“赵”。</h3> <h3><b> “名次”姓氏</b>: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这些姓氏,相对罕见,但它们的出身都十分显赫。</h3><h3> 据记载,刘邦取得天下后,将齐、楚、燕、韩、赵、魏等国的贵族豪强集中迁到关中房陵(今湖北房县)居住。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为他们族大人众,官府为了方便区分,将他们一一排号,从第一排到了第八,作为他们的新姓氏。比如,原来的齐国国君田广的孙子田癸迁到了第三门,便称“第三氏”。</h3><h3> 这8个家族人口不一,有些姓氏后来改成数字姓氏,有些则渐渐消失,也有一部分保留至今。</h3><h3> 比如,《百家姓》的最后一句是“第五言服、百家姓终”,其中的“第五”就是姓氏,如今在北京、台湾等地都有分布。另外,“第八”这个姓也使用至今,他们都是田广族人田英的后裔。</h3> <h3> <b>免责声明</b>: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错误,请后台及时联系告知,我们将尽快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多谢您的合作!</h3> <h3><b>注释</b>:</h3><h3>中文数字以汉字形式表示时有小写、大写两种:</h3><h3><b>小写</b>: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极</h3><h3><b>大写</b>: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极</h3><h3><b>大写</b>:20 廿(niàn)、30 卅(sà)、40 卌(xì)、200 皕(bì)</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文編 ★《宜名齋》</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素材 ★《互聯網》</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網圖 ★《後 制》</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版權歸原創者所有👈</font></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感谢朋友们的关注,愿好运常伴您!感悟人生,感恩有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