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高晓松《如丧》

龙子阿福

<p><b>  2012年去北漂,在机场买了这本书,随便翻翻就行色匆匆了,五味杂陈,惦着这事儿,却一直没有提笔......</b></p><p> </p> <p><b>  看到书名《如丧》,冒出的第一个词便是如丧考妣。可晓松同学说了“到痛丧考妣时已是成熟坚硬做好准备的中年,而青春之丧,来于你无欲之韶华,逝于你无望之山风,昨日已糜,前路迢迢。”故此明晓,听晓松的歌、看晓松的电影、再读晓松的文字,为什么彼此萦怀的基本上就一个主题:关于青春的欢乐与哀愁?</b></p><p> </p> <p><b>  北京十年,“年龄与心态不符”的我写《我在北京北漂的日子》充满了激情与奋斗的情愫,但总要被每天早晚地铁10号线里浑浑噩噩、如奔丧般的身形刺痛得泣血如撕,仅有那些做中介和保险传销的脸上透着不真实的鸡血,那时青春的欢乐与哀愁,后者遥遥领先!</b></p><p> </p> <p><b>  看《晓说》、《晓松奇谈》和《奇葩说》,听他与19岁入手的@夕又米 分手故事,为之我还去三里屯偷偷欣赏过他的那位七芒星美人。对这个才高气傲、油腻又污的矮大紧,我是既钦佩又喜欢的。高谈阔论,博闻强识,实力比颜值闪耀。除了那首占据一代人记忆的《同桌的你》,自己很喜欢的《如果有来生》,也出自他之手,喜爱之情更甚。尽管电影《同桌的你》颇让人失望,但却并未到达影响男神形象的地步。</b></p><p> </p> <p><b>  我读书从不一夜乃成,闲暇之余翻读《如丧》或许源于书面“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这句话,关于书名,高晓松如是解释:“我年轻时候喜欢说如来,就是如同要来,还没来,但终究会来。如丧,就是如同要丧,还未丧,但终究会丧。”</b></p><p> </p> <p><b>  唯一有机会骂他一声“蠢货”是因为他酒驾肇事!最喜欢的也是这篇文章:2011年在看守所里的高晓松《写给1988 年暑假的高晓松》的一封信。历经岁月变迁、时代变化的中年高晓松,嬉笑怒骂着将如今这个世界说给当年青春年少、抱负满怀的青年高晓松,蕴着他的傲气、骄矜,他的妥协、悲恸,他的冷眼、嘲讽,读来令人酣畅:“老铁还是咱铁哥们,丫生了俩,这两年有点颓。不过别担心,最近全球变暖,为了坚持能量守恒,大家心里纷纷变冷,颓的不是一两个。”</b></p><p><br></p> <p><b>  有人说这篇文章胜在手法取巧,然而手法在那儿,却并非谁都能用的精彩。这篇文章确实让我有种勾着嘴角心生悲凉的感觉。文青高晓松与痞子高晓松完美融合。乐评人李皖在《两个高晓松》中这样描述当年27岁、发表了个人作品集、开了个人演唱会、正处在顶峰的高晓松:“在歌里,高晓松一直在回忆,让人以为他是个内向、伤感、学生气十足的人。现实中的高晓松恰恰相反,他轻佻、贫嘴、痞里痞气,满脸是浮夸的笑,满嘴是七荤八素的杂话,没一秒钟能够安静。”恃才傲物是朋友对高晓松最具负面性的评价。</b></p><p><br></p> <p><b>  然而本书后面的文章带来的便是无尽的失望了。给我的最大感觉是:过于随意,不真诚。电影部分,我耐着性子看完一篇《林徽因》,其余皆是浏览,包括已经被拍成电影《我心飞翔》的《纹》。娱乐圈混过的我一直不喜欢读剧本,现在更是被这支离破碎的蒙太奇画面、MV般的剧本磨得没了脾气。豆瓣上有条犀利的评论:“至于那个貌似电影剧本的故事......呵呵,我只能说当初电影学院不招你还是有你的主观原因的。”我很赞同。</b></p><p><br></p> <p><b>  至于书中究竟提了多少次“青春无悔”、多少次“白衣飘飘的年代”、多少次“我的挚友某某”和“我所认识的大师”,我没有统计,只觉视觉疲劳。就如同“诗与远方”,已变成一种标签,失却了曾经的内涵。我能够读到你的情怀,能够读出你的苦闷无奈,却也能读出你的自我膨胀,你的随意。最终不得不被一篇一个重复标签灌得发腻,此时我绝非妒才。</b></p><p><br></p> <p><b>  他说“男人真贱,牛逼的时候只想和女人睡觉,颓废了就想起爱情!”我不否认书中有些话语狠狠地戳中了多数人的心窝子,哪怕这句话很不优雅的粗犷着。他自己在书中说了,音乐挣不了钱,而写字是看家的手艺之一,这本书不是为钱写的,写的很真诚。可是我仍然无法以“真诚”二字定义此书。《写给1988年暑假的高晓松》中你给当年的自己写:“你回来吧,我不喜欢没有你的北京。”我希望是“你回来吧——真诚又阳光的晓松”!房贷、工作、理想、青春压得当下年青人苟延残喘,你没有权利再用你的“如丧”情愫颓废这一代年青人。</b></p><p><b> </b></p> <p><b>  我一直喜欢文字,喜欢文字的优美堆砌,喜欢文字的情愫绵长,我此时就非常真诚,我大其义是为青春期的儿子写的,更是为他的小伙伴们写的,相比于他对当下世界的如丧情节与《晓说》里他对西方如数家珍般摇头摆扇,抛却对错是非,我其实一直都鼓励儿子要读懂高晓松描述的那一方世界,或许年青人正缺失对这一方世界的感知而迷失了要去的方向,觉得与高晓松晓说的世界距离有如童话般遥远,我认为这其实只是作者文字镜头取景的原因,这与白宫的优雅和美好之于黑人区的暴力与残酷一点也不冲突。如果你满眼自己的阴影是因为你背对着阳光。朝气蓬勃、向阳而生,趁着如丧而未丧,带着虔诚多读一些各种各样的书,就一定不一样!</b></p><p><b> </b></p> <p><br></p><p><b> 龙子阿福新冠元年随笔于汉江湿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