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处暑已过,白露将至,炎热的季节在稻穗的成熟中慢慢退去,黔北大地的稻田里从绿宝石逐渐穿上了黄金甲,调皮的鸟儿在稻穗上飞来飞去,认真的品尝着这人间至味,站在田埂上的稻农看着金黄色的稻谷满心欢喜,稻田的收割机轰隆隆轰隆隆的收割着谷粒,阿婆在院坝里笑嘻嘻的晒着谷子,耥板在她手里运用自如,走在乡间的道路上,处处充满了稻香.....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打谷子”那些事儿。</p> 打谷子 <p> 提到打谷子,对于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来说,首先想到的是福斗、躺席、镰刀,这老三样对于我们父辈和祖辈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在他们手中,不知换了多少福斗、躺席、镰刀。记得小时候,每当谷子成熟了,乡里乡亲的就会“赚工扣背”,今天到东家帮忙收谷子,明天到西家帮忙收谷子,虽然总的工作量没有减少,但是对于每一家来说,却大大地节省了收割时间。老人小孩割谷子,年轻力壮的打谷子,妇女就负责把谷子背回家,年长的老人就在家晒谷子、煮饭....流水线一样操作,就像一个固定的分工一样,家里的每个人都会找到合适自己的活。虽然大家都很辛苦,但心里却美滋滋的,因为这意味着明年来年一家的温饱不用担心了。</p><p>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也进入了现代化农作物生产方式,现在收割谷子大多是用小型的收割机或者打谷机,很少看到用福斗、躺席、镰刀收割的了,也很少会有“赚工扣背”这一收割模式了,多年后这些东西将会成为记忆,但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一定不会被遗忘。</p> 蓬谷草 <p> 蓬谷草,就是把谷穗上的谷子收干净后,再把谷草扎成一小捆,在田里晒干,然后收回家中放着,冬天的时候作为备用粮食用来喂牛。提到蓬谷草,估计是很多人最头疼的事情,虽然看起来简单,要蓬好却很难,我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小时候看着大人们蓬谷草一挽一拉一手一个,自己怎么学也学不会,后来没有办法就用手直接栓,虽然外观看起来和大人们弄的差不多,但是我知道只要一动就会垮。直到至今我也还是没有学会这个绝活。</p> 吃新 <p> “吃新”,就是吃新米,也就是谷子收割后吃的第一顿新米饭。在农村,吃新虽然不算一个节气,但是对每家每户都很重要。谷子收割进来后有一担谷子会受到特殊照顾,他们会被放在阳光最好的地方,晒的时候也会比其他谷子要晒得薄一点(这里指的是谷子的厚度),晒谷子的人也会对他们翻得勤一点,为的就是尽快把谷子晒干,一家人早点尝尝新。当然尝新的时候也会叫上至亲挚友,没有大鱼大肉,就几个家常菜、一壶小酒,一家人有说有笑,从播种到收割,大半年来所有的疲惫都随着一顿尝新饭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有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吃完饭后还会送一点新米给实在亲戚,特别是嫁出的姑娘,都会为娘家送上一点新米。</p> <p>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现在参加工作了,没有时间参加播种、插秧、放水、打谷子这些农活,又因为米都是在超市购买,也很少体会“吃新”的喜悦, 但是童年关于“谷子”的记忆却在我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