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因为职业的原因,自己爱逛公园,因为属地的原因,主要爱逛成都的公园,因为居家及感情的原因,又特别爱逛成都双流棠湖公园。</p> <p>棠湖公园是我的两位老师设计完成,一位是古平南老师,一位是张先进老师。几十年前,二位老师就是成都市著名的古建筑及园林专家,在园林界具有非常的影响力。古先生现已作古,但作品永存!</p> <p>我在校就读时,亲身感受过二位先生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范,耳提面命的教诲。先生之风,令我敬佩。后来,我就将对二位先生的崇拜之情,自然转移到他们主持设计的棠湖公园。经常在此漫游,享受园林美景,解读先生的作品,陶冶性情,以兹怀念。</p> <p>棠湖公园筹建于1985年,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后正式开园接待游人。</p><p><br></p><p>棠湖公园不是成都的历史名园,公园是在依据双流古老水系火烧堰,以及茂林修竹的大磨坊宋家碾等当时县城郊外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以各种海棠树为园林主要树种,融入了史书上记载的双流“八景”和其他名胜古迹,根据新时代城镇发展的要求,严格按照川西古园林的风格来完成的仿古园林。</p> <p>我常到那里去游览、读园,享受园林的美景,感知那份属于自己的“如许春天”。</p> <p>棠湖公园的风貌你只要去感受就会喜欢,对于园林的解读每个人都不一样,今天,我就棠湖公园中众多的匾额、楹联作一个肤浅的解读,谈一点自己心中的感悟。</p> <p>棠湖公园北大门端庄典雅的门楣正中,悬挂着范曾先生雄浑苍劲的手书“棠湖公园”巨匾。大门两旁古朴的对联为成都当代最知名的文学大家流沙河先生所撰写,<b>“千枝铁脚,飞花梦海;两条玉腕,流水归江。”</b>临门点题,道出了双流海棠让人心醉神迷的美景。</p> <p>成都人爱把贴梗海棠喊着铁脚海棠,常用铁脚来称呼之,这种海棠花盛开时的红艳非一般花卉能比拟,妖娆跳颤,夺眼灿烂;坚硬多刺的枝条,泛着青铜釉彩,冷静肃杀,就如护花的使者一般,随意攀花折枝,谨防让你难堪。</p> <p>一到春天,棠湖公园内千万株各种海棠花盛开,铁脚海棠是其中最早的春信花,繁花锦簇,惹得游人驻足观看。<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b>,唐代诗人韩翃的著名诗句,在沙老楹联的提示下,双流棠湖公园繁华似锦的春天,在沿湖细柳的摇曳中,飞花落梦,恍如仙境。</p> <p><b>双流古代称“广都”,是古蜀国都城“瞿上”之所在地,一直与益都、新都,并称为古蜀三都。</b>隋朝,因忌隋帝杨广讳,又依左思《蜀都赋》:<b>“带二江之双流”</b>之辞句重新得名,点明该地是夹在郫江、流江之间的风水宝地。一直以来,双流物产丰饶,人文荟萃,是川西富庶之地,礼仪之乡。</p> <p>流沙河先生以玉腕来形容两条古老的江河,歌颂河流润泽的土地,注明了他讴歌的地方。</p> <p>双流归江,百川汇海,人丁兴盛,桑梓繁茂,好一派大地繁荣的景象!</p> <p>春归何处?伊人何必伤感愁蹙,花舞人间,满园春色长留此处!</p> <p>进入公园大门,步过华阳桥,一个金碧辉煌的照壁矗立眼前,<b>“海棠香国”</b>阴刻髹漆朱红大字夺人眼目。</p><p><br></p><p>照壁背面是双流文联副主席陈伟芳先生所撰写洋洋洒洒一千多字的赋文<b>《瞿上海棠赋》</b>,赋文浓缩了家乡千古历史变迁,物阜民丰的骄傲,海棠繁枝的妖娆,喷然而出的自豪,华丽工整的辞句,令吟诵者心潮涌动,余音缭绕!</p> <p>陈伟芳先生是一位多产作家,对双流历史研究卓有成效,成果丰硕,令我敬仰。棠湖公园内有许多他撰写的楹联,均立意深远,值得游人反复观看。</p> <p>因<b>《瞿上海棠赋》</b>篇幅较长,我的这篇拙文不能刊登全部,现择录其中几段极佳词句,供读者感受先生之生花妙笔,亦见陈先生拍案叫绝的笔力非同一般。</p><p><br></p><p><b>“天府胜地瞿上,蜀花美者海棠。钟天地之秀,毓日月之光。”</b></p><p><br></p><p><b>“瞿上明贤,品题丽质,笔精墨妙;邑中方家,吟咏风姿,情深意长。”</b></p><p><br></p><p><b>“园以湖名,春浪未饶锦水;湖以棠名,花光不减上阳。”</b></p><p><br></p><p><b>“美哉,意态窈窕,风姿俶傥。铁骨铮铮,气韵洋洋。红红火火,堂堂皇皇。云蒸霞蔚,地久天长。”</b></p><p><br></p> <p>在一座通往湖岸林盘的廊桥上,成都书法家王安国先生书写的<b>“通泉廊”</b>扇面匾额悬挂在上,两旁楹联<b>“灿烂棠花开大地,涟漪湖水共长天”</b>,此联为两位成都民革成员、省政府参事共同完成。撰书者是双流人、原国军将领、著名的中医专家刘梓衡先生,书法者是刘先生的挚友、绵竹人乔诚。</p><p><br></p><p>两位先生的一生友情,在棠湖公园这幅端庄典雅的楹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与灿烂的海棠花同妍,与涟漪的湖水相融,与大地的美景共烂漫。</p> <p>棠湖中心一座翠竹葱茏的岛屿,岸旁一处水榭名为<b>“绾霞榭”</b>。</p><p><br></p><p><b>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曾言;“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b>绾霞榭,就是因地制宜,就势随态的经典园林作品,是川西林盘园林景观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p><p><br></p><p>端庄大方的林榭与旁边一处雅致开敞的水榭平台关联,通透的建筑,低矮的护栏,一年四季,不论早晚,对岸远观,就近细玩,水天一色,煞是好看。</p> <p><b>园林没有固定的定式,师古人不如师造化,有据实的创意才是最好的作品。</b></p><p><br></p><p>造园就如作文一样,独特的立意好过流俗的跟风,旖旎风光总是留藏在造园家的胸中,表露在恰到好处的地方。</p> <p>水榭的东西两面分别悬挂着两幅景情相融的对联,<b>“揽尽斜阳勤洗墨,揉碎秋水懒梳妆”,“晚霞映日来如锦,绾结流苏去似雪”。</b></p><p><br></p><p>前一幅对联是双流文联主席刘允嘉撰,文联副主席陈伟芳书,两位主席珠联璧合的作品,既是棠湖公园湖光潋滟的写照,也是两位当地文坛泰斗终身友谊的象征,被世人传为佳话。</p> <p>园林是人工构成的诗情画意之地,面对旖旎如画的景色,文人总是愿意将自己最真实的感情,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的辞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览景而生情,因情而赋文歌之,因文而导游者的共鸣。这些美景中的楹联文字,就如园林中伫立的美貌妇人,平添了巧笑顾盼的姌姌生气。</p> <p>揽尽斜阳,看不够大好春光的灿烂;揉碎秋水,玩不尽满园秋色的潋滟。</p><p><br></p><p>如锦的晚霞,伴随着落日余晖的光芒,似雪的飞絮,飘扬在池畔翠柳流苏间,真的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几许!</p> <p>蒋琬祠位于公园西南高处,祠堂空地上塑蒋琬盘腿饮酒像。三国蜀汉初期,<b>“琬以州书左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b>,也就是说,他是当时三国蜀汉时期的第一任双流县县长。</p> <p>某天,刘备率诸葛亮等人来广都视察工作,<b>“见琬众事不理,时以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戳”</b>。也就是说,刘备当天见到蒋琬时,他不仅不理政务,还喝酒吃麻了,沉醉不醒,刘备一气之下,准备治罪于他。</p> <p>诸葛亮闻听此事后,赶紧对刘备说道:<b>“蒋琬,</b><b style="color: rgb(1, 1, 1);">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b><b>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b></p><p><br></p><p>蒋琬是治国安邦的栋梁之器,不是管理方圆百里的普通人才,他为政一直是以老百姓安居乐业为根本,从来不做那些形式主义的面子活路,不搞这些迎来送往假场合。请主公认真考量他的真实才干,合理使用。</p><p><br></p><p>刘备听进了诸葛亮的话,根据蒋琬的才能量体裁衣,重新委于重任。</p> <p>诸葛亮卒后,蒋琬担当起三国蜀汉丞相重任,他继承先贤遗志,辅助后主刘禅图谋霸业。</p> <p>当时,蒋琬提出的<b>“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b>,为政之要在于一切为了众生的幸福安宁,而不是不顾民生,穷兵黩武,粉饰太平。他劝导人民勤为农耕,振兴经济,强国富民。国家也在他的治理下呈现出了繁荣昌盛的发展景象。</p> <p>三国蜀汉的这个故事,让我了解到了诸葛亮<b>唯才是举</b>的胸襟,看到了刘备<b>知人善任</b>的器量,也知道了蒋琬<b>安民为本</b>的务实本领。</p> <p>只要你做出了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人民会永远记住这份感情,会千秋万代传颂你的功绩!</p><p><br></p><p><b>贵族装饰华丽的石玙只能炫耀一时,人民内心赞颂的口碑才会永留于世!</b></p> <p>蒋琬祠两旁立柱上,陈伟芳先生及王仁华先生分别撰写的楹联,用直白的话语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上述道理,前者写道<b>“济世极诚,石玙不存口碑在;安民为本,蒋琬之治政声高”</b>,后者写道<b>“勤政爱民,显公仆本色;聚贤为国,启伯乐精神”</b>,表达了对蒋琬勤政爱民、公仆本色的怀念,抒发了对诸葛亮聚贤为国、伯乐精神的渴望。</p> <p>现在,我们更应该始终明白,<b>以人民为中心</b>才是施政的目标和发展的思想,为政者做的所有事情,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来衡量。</p><p><br></p><p>我们当今这种为民谋福的理念,早已超出了过去封建王朝帝王将相的仁德恩赐,已经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纲领,成为每一位为政者应该努力践行的誓言!</p> <p>熏风塔位于蒋琬祠后面高地上,此处是棠湖公园最高点。</p> <p>过去双流的熏风塔,位于县城西南1公里,建于元代,有13级。塔名熏风,出自于唐代书法家、诗人柳公权诗句:<b>“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b>,寓意人民生活幸福美满。</p> <p>过去的熏风塔高耸入云,是难得一见的雄伟宝塔,是双流的风水宝地,是双流老百姓祈福平安的重要场所。</p><p><br></p><p>可惜这样一座存在了700多年的巍峨壮丽宝塔,文革期间却在愚蠢之徒的肢解下荡然无存,双流从此消失了一个近千年的历史见证物,至今想起,徒增伤悲!</p> <p>建棠湖公园时,原来这座7级宝塔名为<b>“壮飞塔”</b>,以纪念抗战时牺牲的炸毁敌舰洒热血,空军勇士彭德明。</p><p><br></p><p>生于双流县城东门外彭家碾的彭德明,其祖彭阳春是清代武状元,彭德明幼入双流私塾读书,后考入成都成属联中(今石室中学),又考入上海浦东高级中学,目睹了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的悲壮经历后,投笔从戎,毅然报考了杭州笕桥空军军官学校,学习轰炸机驾驶专业。</p><p><br></p><p>学习期满后,彭德明立即投入到了壮烈的民族抗战,他3个月就8次升空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最后一次与战友一道驾机轰炸日本的航空母舰“龙骧”号,在重创敌舰返回途中遇袭,不幸壮烈牺牲。</p><p><br></p><p>1942年,在成都少城公园曾经举行了由省主席邓锡侯将军主持的空军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彭烈士的父亲彭鉴清作为其家属应邀出席。以后,双流人民一直以各种方式悼念这位双流人的骄傲,彭烈士的英勇故事也在老百姓的口中得以传颂。</p> <p>棠湖公园建成后,人们最后提议将这座原名<b>“壮飞塔”</b>的7级宝塔更名为<b>“熏风塔”</b>,这样更突显双流的历史文化脉络,另建<b>“扬威亭”</b>纪念彭德明烈士。</p><p><br></p><p>无论是<b>“壮飞塔”</b>还是<b>“扬威亭”</b>,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们就应该为我们所铭记,后人就应该永远怀念,<b>就应该在心中为他们竖起一座永不磨灭的纪念碑!</b></p> <p>熏风塔四面均悬挂有书法家书写的巨幅匾额、楹联,著名书法家刘奇晋先生书写的<b>“益州南屏”</b>雄浑大气,气势非凡。</p><p><br></p><p>刘先生的祖上是生于双流彭镇的著名清末大儒刘沅。</p><p><br></p><p>刘沅(1768—1855,字子唐,号清阳居士),毕生潜心于圣贤之道,终得孔孟之真谛,悟三教(儒、释、道)之至理,在理论方面和学术体系上自成一家。他于孔孟思想多有发明,形成了一个知心孔孟圣学,汇通三教精微,影响长江南北,兼及海外,名震当世的<b>“槐轩学说”</b>。清国史馆为其立传,现成都博物馆设专馆纪念。</p> <p>我对刘奇晋先生的书法作品很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过去的班主任<b>刘蓉晋女士</b>是他的堂妹。出生名门世家的<b>刘蓉晋老师</b>,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给了我许多为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p> <p>棠湖公园内有数幅刘奇晋先生书写的匾额楹联,还有一处的匾额是他父亲、省文史馆员刘东父先生书写的<b>“风暖高桥”</b>,楹联是他撰书的<b>“桥下烟波摇塔影,亭前高树拂流云”</b>。</p><p><br></p><p><b>刘东父、刘其晋父子俩同为省文史馆馆员,父子两人的书法作品并陈一处,着实难得,珠联璧合,弥足珍贵!</b></p><p><br></p><p>桥下烟波中摇动着熏风塔影,亭前高树上飘逸的清缈浮云,水天一色的幻影,在南来熏风的吹抚下,静坐在园中廊桥上,感知是无比的惬意!园林,总是让人产生自然和谐的心境!</p> <p>在塔东面<b>“益州南屏”</b>匾额下有一幅对联:<b>“浮屠七级,级级倚栏望春色;熏风几度,度度拂卷尽华章”。</b></p><p><br></p><p>浮屠,本是个佛教用语,泛指佛性,佛陀,也示佛塔,在这里专指熏风塔。因熏风塔造型七级,故云在每一级凭栏远望,皆能见到满园春潮。南来的熏风,吹送阵阵清香,奏响了自然华美的乐章。</p> <p>塔西面<b>“双江保障”</b>匾额下有对联:<b>“双江斜阳,甘泉北涌,塔下海棠红透影;瞿上明月,熏风南来,湖畔杨柳绿满枝。”</b>这幅楹联是双流著名的地方志专家、书法家王泽枋先生撰写,由书法家何应辉先生书写而成。</p> <p>巨匾<b>“雄峙西川”</b>霸气地高悬在塔南面,两旁<b>“熏风善解民间愠,层塔长找天外云”</b>的楹联,更是老百姓对熏风塔给予了无限的寄寓,熏风解民怨,青天安民心!</p> <p>登高望远,依凭着熏风塔的栏杆,目睹着满园景色,思索着安民为本的先贤,楹联的话语让人浮想联翩。</p> <p>风景园林的资源与园林文化遗产相连,文化是园林独特的印记,是彰显园林魅力的标志,文化是园林的根和魂。</p><p><br></p><p>君不见,现在一些新建公园虽然有较美的景观,但没有当地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干瘪瘪的好像缺少了支撑的骨架,大多是千篇一律的照搬,以及不合规矩的假洋盘。</p> <p>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让园林永远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园林就能寻找到自己的根脉,才能带着独特的记忆,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未来!</p> <p>双流景色优美,人文荟萃。棠湖公园飞花梦海,旖丽满园,我徜徉在这里,赏心悦目的瞿上风光让我踌躇徘徊,令我回味无穷的还有那些字字珠玑的匾额、楹联!</p> <p>后记:</p><p><br></p><p>因为喜欢双流,喜欢棠湖公园,崇敬这些匾额、楹联的作者,自己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欣赏这个园林,竟然斗胆地来解读各位大家的作品思想,不自量力,贻笑大方,包涵包涵!</p><p><br></p><p>昨天,我再次到棠湖公园去游览,发现里面的建筑全部在进行彻底的修缮。</p><p><br></p><p>这次修缮是按照古建筑修缮如旧的原则来实施,将保持这些仿古建筑原样;修葺这些名人撰书的珍贵匾额、楹联,延续园林文化特征;提升公园景观效果,保持川西园林风格。</p><p><br></p><p>我相信,棠湖公园管理处的同仁们就是这样思考,也是这样实施的!</p><p><br></p><p><br></p><p> 完成于2020年8月30日</p> <p>全部照片为近几年在棠湖公园游园时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