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二初二(2)班刘师宇】上海建筑---文化底蕴

宝华二初二2班刘师宇

<p>上海的建筑,饱经沧桑,却依然伫立在这变化万千的风尘中,集风情和历史于一身。多少过往,不论是灾难还是繁华,都已经变成了历史,像一朵风干的花,经过时光的水流,褪去了些许姿色,而花香却一直永存,不曾改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上海就是在这样幽幽的花香中,一步一步走向繁荣,逐渐变成了大都市。</p> <p>虽已立秋,但夏日的燥热却没有完全散尽。来到多伦路,首先被孔公馆吸引了目光。它坐落于多伦路的转角处,占地面积1082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外立面满缀细密几何浮雕,门框及窗框均为长圆柱,上部为马蹄状拱券,拱券内缘裂成锯齿,具有12世纪以来北非及西班牙伊斯兰建筑的特征。从地面到天花板,满壁灿烂的阿拉伯风格彩色瓷砖。楼梯扶手无不雕文刻镂,精美绝伦。</p> <p>漫步在街头,一股怀旧的味道充盈了心间。名人故居,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海上旧历里,将这里及其周边地区集中展示文化的缩影。积淀有浓厚的文化气息。</p> <p>漫步走到甜爱路,我们研究着这个神秘的邮筒。这是一条被称为上海浪漫一条街的地方,处处都有爱的留言。</p> <p>走在甜爱路上,梧桐树的影子遮住了烈阳。渐渐走过了甜爱路,来到山阴路上,就在一个普普通通、充满阳光的小巷子里,有一座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就是在这里,鲁迅写下了多少战斗性杂文,翻译了《死魂灵》。</p><p>来到鲁迅故居的二楼,课本中所描写的鲁迅的书桌终于出现在我的面前。绿色的台灯,整洁的书桌。就是在这张桌子前,鲁迅多少天不分昼夜,为我们留下了震撼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篇章。鲁迅的点点滴滴,都被刻在这木桌里,纵使时光流逝,可留下的痕迹还是留下了,这些痕迹在时光的流水中沉淀,永存。</p> <p>摁下快门,彩色的照片永恒地留在相册,记忆,也是否会永恒?</p> <p>看完电影《八佰》后的第二天,我和妈妈又去了坐落于上海闸北区南部的仓库建筑——四行仓库。淞沪会战时期,这里曾驻扎452名国民革命军将士英勇抵抗日军的进攻。1985年9月3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正式将其命名为“八百壮士四行仓库抗日纪念地”。</p> <p>《八佰》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关于上海的抗日英雄事迹,专门去四行仓库祭奠为和平抗争和保护上海的英雄。</p><p>照片用全景角度记录了四行仓库留存的样子,在外樯上留下的一个个枪弹印记和被炮弹炸开的窟窿,想起影片中一个个英雄叫喊着自己的名字背着炸弹保卫上海,以死抗争的样子,不禁再一次泪目。</p> <p>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珍惜英雄们用血和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为我们换来的安居乐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