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引子</span></p><p><br></p><p> 庚子年初春,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疫情,猛然打破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时间仿佛突然绞带的录音机中的旋律,变得缓慢而怪异,人们屏住气息忍受着这不和谐的变奏,静待它过去,这一等就从立春到夏至……</p><p><br></p><p> 居家隔离对于我父亲这种老牌“宅男”来说是上天赐予了最佳足不出户的借口,遂独自屯粮于家中谢客于门外,开始了边整理家史资料边梳理心绪记忆;边写写画画边“云聊天”“云叙旧”的自由极乐境界之中去了……</p><p><br></p><p> 每每去看望老爸,就会被他整理收藏的老照片吸引,翻开相册有如进入时光通道打开记忆的闸门。与童年的父辈们相遇,祖辈们正值青春年华,那个时代的讯息透过发黄的黑白照片释放出微弱却坚定的信号,让我不由得想去了解背后的故事。于是在老爸娓娓的讲述中一张张定格的面孔鲜活起来,我惊叹于他们传奇的人生经历,有些情节巧合到连小说也不敢这样去写啊,可是当这些故事真正发生于与我血脉相依的人们身上时,记录下来是我唯一想到能做的事情……</p><p><br></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一、缘起</b></p><p><br></p><p><b> 1、老照片中的姊妹三人</b></p><p> 我的奶奶原名叫马菊芳,生于1915年。她同胞姊妹三人,一姊一兄。兄妹三人现仅存有一张1934年摄于太原的合影。</p><p> 这张照片是家中所有老照片中我关注度最高的。小时候我着迷于照片中女士们穿着的有蕾丝花边的旗袍,精致的绣花鞋和奶奶微卷的似乎烫过的发型;我还会有意无意地比较少女时期的奶奶和当时刚过而立的姨奶谁更美?想象她们站起来或是走起来应该是亭亭玉立袅袅娜娜。爸爸告诉我奶奶成长于殷实人家,她被尊称为“马家二小姐”,那这位神秘的大小姐呢?</p><p><br></p><p><b> 2、以奶奶为主的老一辈人对姨奶生平的叙述</b></p><p> 马家的大小姐叫马菊仙,1902年生人,运城女师毕业。1920年前后在女师附小当老师,后嫁给当时的“河东道尹家”,</p><p>1924年随丈夫去了太原。丈夫是山西晋城人,回族。</p><p> 1934年我奶奶和她哥哥兄妹俩曾去太原探望十年未见的大姐,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也是姨奶留下的唯一影像。据奶奶回忆说当时姐夫在“太原查禁毒品委员会”任职。奶奶因女师刚毕业无事就索性在姐姐家住了一年有余。</p><p>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刚新婚数月的奶奶和爷爷离开家乡过黄河逃难至陕西,此后家国动荡自顾不暇就与姐姐家失去联系。</p><p> 解放后仅从老家传来零零星星的消息,说是抗战期间姐姐曾随夫辗转从太原回老家晋城避难,之后姐夫死于日军轰炸,兵荒马乱的姐姐也就下落不明不知所踪了……</p><p> 这些内容都曾在奶奶写给组织的自传中反复提及,应认定是真实有效的,也是目前证实姨奶在这世间生存轨迹的重要文字依据了。</p><p> 奶奶娘家还有一位表叔,我爸爸称他为“景爷”,德高望重,在世那会爸爸常与他聊天,也时不时会谈到马家大小姐嫁的是当时位高权重“河东马道尹”。</p><p><br></p><p><b>3、父亲一直以来的质疑</b></p><p> 年轻时代的父亲在听到这些讲述时暗自思量“道尹”不是满清时代的官员职位吗?如姨妈果真嫁与道尹,岂不是嫁与一封建腐朽老头子,年龄先对不上,况且姨妈是有文化,有修养,才貌俱佳的女师教师,情理上也是不通的。当时因频繁的政治运动让多数人对此类家族历史讳莫如深,尤其不愿追根溯源,所以老爸也并未深究,并未对景爷或是奶奶提出质疑,或是多询问一些过去的家事,之后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一些细节可能就永远不能被人所知了,姨妈就变成了照片中的一个影像,遗忘也随之漫延开来,再没有人去追究姨奶到底嫁与谁人。</p><p><br></p><p><i> 照片中娴静贵气的马家大小姐,就这么静静地注视着,无声而倔强地向这世界证实着:我曾经来过……</i></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二、河东道尹“马骏”其人其事</b></p><p><br></p><p> 时光来到了公元2020年农历庚子五月某日,时年七十四岁的老爸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运城河东道尹”,“马道尹”等关键词进行查询,在众多信息中,一条百度百科有关“马骏”的介绍让他不由激动起来,现摘录主要内容如下:</p><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马骏(1883-1945),字君图,回族。清代山西省泽州府凤台人(</span><u style="font-size: 15px;">今山西晋城城区人</u><span style="font-size: 15px;">)。祖籍宁夏,其父是明代回族将领马文升的后裔,因开骆驼店落户今山西晋城城区东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马俊自幼聪颖,童年在私塾读书,1901年中秀才,1902年在山西大学西斋就读,毕业后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回国后,曾先后任山西省阎锡山政府的驻军代表、</span><u style="font-size: 15px;">河东观察使、河东道尹</u><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以及国民党山西省民政、教育厅厅长和山西省文献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代表等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u style="font-size: 15px;">1932年,阎锡山复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任马骏为山西省查禁毒品委员会督办。</u><span style="font-size: 15px;">马骏到任后,雷厉风行地查禁烟毒,将一些依仗权势,无人敢于过问的贩毒者,尽行查办。一时间,山西禁烟之风大兴,吸毒者纷纷下瘾悔改。阎锡山表面上查烟禁毒,取缔烟贩,暗中却又以“官制戒烟饼”的形式实行专卖。马骏对此非常不满,公开提出反对,并辞去禁毒委员会督办之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u style="font-size: 15px;"> 1937年10月,忻口战役后,太原告急,疏散人口。马骏带领文献委员会的全体工作人员及档案文献,返回晋城。</u></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38年,日军首次进犯晋城撤退后,陕军529旅杨旅长误认为马骏有通日行为,将其扣捕。由白崇禧、孙殿英等人出面解说,释放。不久,他以自己私立的崇实中学所积存的十万银元经费为主,同时倾仅私囊,用来组织山西省回民抗日协会,大力号召回族同胞踊跃参加抗日运动。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全力进行抗日活动。该队由最初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发展到300多人,活动于晋城、阳城、壶关等地,进行了为时两年的抗日斗争。日本方面为了笼络中国民心,曾多方设法拉拢马骏。他们把马骏89岁的老母虏去做人质,企图逼马就范。马母拒绝劝降儿子,马骏本人忍痛割爱,拒不露面。一年后,马母终因日人的折磨而逝世,马骏含悲继续组织抗击日寇的活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43年,充任国民党中央赈济委员会专员的次子马鹤年,由宁夏返晋探亲,同时奉蒋介石之命邀马骏赴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行将动身之际,因回民内奸刘兆民的出卖,被日特在南掌村将马捕获,押至晋城城内花胡同软禁。山西省伪省长苏体仁、王瓖等多次派人劝马骏降日,均遭拒绝。马骏不顾个人安危,继续给他在宁夏的儿子们写信,要他们坚持抗战到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软禁期间,太原清真寺回教联合会来电慰问,马骏回电说:“骏之被捕,事无待言,并未参加任何团体”,以表示其坚不降日之志。接电后,太原回教首领姚惠民、乔育民,以及日本顾问大岛秀雄,都向马骏写信致意。马骏对前来慰问他的人说:“我今年已经63岁。我的寿数已经到头了,鬼子经常来打扰,我对他们说,你们侵略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你们把势力扩展到朝鲜和我国东北还不够,还妄图吞并全中国,野心太大了,必将受到世界民众的谴责。”他还说:“我听真主的召唤,但凭鬼子发落。”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45年4月,日军由晋城撤退时,裹挟马骏至长治。同年夏,马抑郁成疾,弥留状态中犹厉声高呼:“誓死不做亡国奴……!”真正保持了民族气节。卒年65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读罢,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跃然眼前!更为称奇的是马骏先生的生平经</span>历竟与长辈口中关于姨奶的生平在时间、地点等几个关键节点上惊人的重合!震惊之余,父亲与我进行了理智的分析与大胆的猜测,难道说姨奶马菊仙所嫁的河东马道尹正是马骏先生其人。</p><p> 论据如下:</p><p> 1、关于年龄:马骏先生生于1883年,而马菊仙女士生于1902年,年龄相差19岁,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马骏先生于1916年--1924年八年中先后在运城任河东道尹、河东盐运使,其年龄在四十岁上下,正当壮年,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娶当地一位德才兼备正值妙龄的知识女性是合时宜也合乎情理的。</p><p> 2、从马骏先生的求学经历看,他留学英国,应属洋务派;我家姨奶女子师范毕业留校任教,据家里一位曾是姨奶学生的老亲戚回忆说,姨奶教授音乐课,弹得一手好钢琴,是才貌俱佳的新女性。所以我愿意相信这是一段“才女慕英雄”的天作之合!</p><p> 3、据奶奶回忆,她是1934年去太原看姐姐的,那时已有整十年未曾谋面,据此推断姨奶约在1924年左右随夫离开运城赴省城;并有明确记述姐夫是在“太原查禁毒品委员会”任职,这与马骏先生简历中“1932年,阎锡山任命马骏为山西省查禁毒品委员会督办”至1935年离职,互为印证,严丝合缝,我甚至认为可以确认无疑了。</p><p> 这次赴并探亲奶奶还在姐姐家居住一年有余,记忆应是十分深刻的,此后虽未留下更多的记录,但她姐姐家境殷实,不是普通人家这个印象还是清晰明确地传递出来了。</p><p> 兄妹三人的合影就是此时所拍摄。看弟弟妹妹倚靠簇拥着长姐,姨奶端坐居中,既养尊处优又透着斯文娴静,一副岁月静好般的安详。</p><p><br></p> <p> 4、关于家乡人对于姨奶结局的传言,说是回老家晋城后遭遇不测,这点也与马骏先生离开太原回老家抗日后不幸牺牲不谋而合。</p><p> 据以上四点,爸爸和我都异常兴奋,真相似乎呼之欲出!</p><p><br></p><p><br></p><p><i> 我又一次与您的目光相遇,您的生活是否如我所猜测的一样?您曾真真切切经历了那么多,难道就毫无痕迹可寻觅吗?既然您留下一帧照片与我相遇,那我此时内心所翻涌的似乎是接近真相的喜悦是否是您跨越时空的暗示?</i></p><p><i></i></p><p> </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三、觅迹寻踪的“一波三折”</b></p><p><br></p><p> <b>1、惊喜</b></p><p> 有了大胆猜测的喜悦,随之爸爸一头插进网络的海洋中试图收集到更加接近真实的证据。并且把范围集中到对“马骏”的查找、了解、研究中。老爸凭借他本身深厚的历史知识很快就对马骏先生的事迹如数家珍,尤其是想到有很大可能性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与我们有直接的亲属关系,就禁不住又兴奋同时更为谨慎了。</p><p><br></p><p> 爸爸把一篇纪念马骏的美篇文章分享与我。题目是《家国情怀--走进晋城》作者是位退休的老者赵瑞锦先生,他文中记录了他与他的同学也就是马骏先生的孙子马庚生先生共同参观马骏故里、纪念馆;并详细记录了马骏先生的爱国事迹;还转载</p><p>了马庚生先生回忆自己过去的苦难经历。读后不但了解到更加血肉丰满的马骏形象,同时也得知马骏的后代在那特殊时期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且某些经历与我父如出一辙,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潸然泪下!遂即在文章下留言,希望能与马庚生先生取得联系。不久赵瑞锦先生回复,告知了庚生先生联系方式。</p><p> 离真相又进了一步!</p><p> 能联系到马骏的后人,就可以询问到有关马骏家庭生活的情况,就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果然,与远在内蒙的马庚生先生通话后,获得一重要信息:庚生先生虽也未曾见过他的爷爷,但听家人有“北院奶奶”、“南院奶奶”之说。此说果真符合我们的猜测,从年龄上看,马骏先生必有正室太太,当时的民国官员娶几房太太也是常情,那这“南院奶奶”可是我家姨奶吗?感觉仿佛就差捅破一层窗户纸似得,真相就在眼前了。</p> <p><b>2、迷雾</b></p><p><br></p><p> 马庚生先生提供了他的侄女马丽女士的电话。马丽女士是马骏的曾孙女,目前是家族“马骏研究委员会”的会长,老爸与她取得联系,交谈后也觉得轨迹十分的契合,有很大的可能性,但同样因时间久远,老一辈知情人的故去,亦不可考。马丽女士还热情邀请老爸在疫情结束后来北京或运城面见交流。随后马庚生先生又专门寄来传记作家李成华写马骏事迹的书《马骏家国旧事》,并说“书里面或许有你们想知道的线索……”</p><p><br></p><p><br></p> <p> 书收到后老爸即刻认真阅读,书中有关家事部分对马骏原配夫人、二夫人的姓名、籍贯都有简要的描述,除此之外,并无蛛丝马迹指向曾在运城娶亲,线索一下就此断掉,刚刚好似要清晰起来的画面仿佛又笼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迷雾。</p><p><br></p><p> 爸爸与写书的作者李成华先生直接交流,他介绍了成书的过程,书中信息资料的收集也多依赖当事人的回忆口授,尤其家事部分的描述,前后矛盾,不一致,存疑处也颇多。他听到有关“运城马菊仙”这条线索,本着职业的敏感以及对史料的尊重,也有继续挖掘的想法和兴趣,并与老爸谈古论今相谈甚欢,如今已成为朋友了。</p> <p> <b>3、再猜测</b></p><p><br></p><p> 对姨奶身份的探究至此彷佛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在没有新证据出现,结合现有的证据,不妨再做大胆的猜测如下:</p><p> (1)马骏“外室说”:</p><p> 依据还是基于相信家族长辈对于姨奶嫁马道尹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只要联想民国人物例如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也是可以没有名分地追随多年,那在外做官多年且叱诧风云的马骏先生也是极有可能在外成家的吧?或许家里不知情也未可知?</p><p> (2)马骏“随从说”:</p><p> 基于姨奶现存的生活轨迹与马骏的高度重叠,如不考虑嫁与马骏,那极有可能是嫁与马骏极为密切的身边人,例如马骏的亲信、亲戚,随从?这也是一种可能性,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巧合?</p><p> (3)“无巧不成书”说:</p><p> 或许一切就真是巧合?就那么巧,就看似与马骏有关联,其实是美丽的误会,至于为什么这么巧,那只有天知道!</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四、由考证引发的感想</b></p><p><br></p><p> 由一张照片而起,结果还是那张照片,似乎有关照片的秘密并没有解开,姨奶还是在照片上神秘地笑着。</p><p><br></p><p> 缺乏直接的佐证,就连“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都存疑呢,可是《红楼梦》一定有一个作者,我愿意相信他就是曹雪芹;我那美丽的姨奶她就影影绰绰地坐在那,她有一段美丽的生命曾在这时空里划过,我愿意相信她仰慕过一个盖世英雄,追随他,陪伴他,为爱燃烧无悔青春……她精彩活过。</p><p><br></p><p> 《寻梦环游记》最打动我的地方:死亡不是结束,遗忘才是!逝去的亲人只要不被后辈遗忘,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又聚在一起,快乐生活着呢!</p><p><br></p><p> 当快结束记录时,女儿也问起我关于老照片的事,我告诉她照片中那个年轻女孩是我的奶奶叫马菊芳,她有一个大她十二岁的姐姐叫马菊仙……</p><p><br></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尾声</b></p><p><br></p><p> 有关姨奶马菊仙的考证还未结束,而因此相识许多有缘人:马骏后人马庚生先生、马丽女士;热心善良爱写作的赵瑞锦先生;治学严谨的作家李成华先生,特此代表父亲张劼向你们致敬,文中若有不妥之处恭请海涵指正!</p><p><br></p><p> 记录于庚子年中元节前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