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为期四天的老高家的家庭聚会圆满结束了,亲戚们各回了各家。喧闹的笑声已散去,高老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p><p>远处的菜地里,几颗挂在架上的西红柿与枝头的秋葵静静地等待着,盼望主人及时去采摘;门前的花池里,几朵盛开的天人菊与月季花默默地伫立着,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寂寥。</p><p>我整理着似乎还残留着亲戚们些许体温的被褥,目光移向微风徐徐的窗外,思绪又回到了亲情满满、热闹非凡的几天前……</p><p>八月二十至二十三日,在我家先生的精心准备与盛情邀请下,他的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妹妹妹夫以及干部嬢嬢(老人家是已故老母亲的娘家妹妹,自五八年参加工作直到退休一直是国家干部,故大家尊称为干部嬢嬢)加上我一共12个人, 齐聚在鹏程山庄的家里,举行了一次大聚会。</p><p>学武家中兄弟姐妹两男四女共六个。大姐已年届八十,最小的妹妹也已退休多年。所以,本就很重亲情且不受上班制约的兄弟姐妹们一听说聚会且有专车接送,巴不得插上翅膀飞了过来!</p><p>干部孃孃是长辈中依然健在的最年长的嫡亲。八十岁高龄了,除了腿脚和牙不太好之外,耳不聋眼不花,头脑灵活记忆力超强,说起过去的事头头是道,极有亲和力。</p><p>76岁的大哥是老高家的长子,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多种老年病,两个膝关节都有毛病,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行动很是吃力。好在大嫂里里外外寸步不离地精心服侍着,一副少年夫妻老来伴的生动写照。</p><p>年过花甲的小妹凤萍是老高家的开心果,风趣幽默妙语连珠,经常会撂出一两句金句逗得大家笑的捂着肚子。只要她在哪里,哪里就会时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亲友们都喜欢跟她在一起。</p><p>在四天的时间里,亲戚们聚在一起拉家常、讲笑话、玩麻将、打扑克,玩得开心又轻松。 只听得这边麻将机上喊着“糊了”、“自摸”!那边扑克桌上叫着“下游快进贡”!欢笑声、叫喊声此起彼伏,幸亏左邻右舍都是不怕吵的主。</p><p>女人们凑在一起虽然话多,而且都已是古稀花甲之人,但干起活来却毫不含糊。地里的辣椒红了,姐妹们拿起了菜刀和剪刀,男人们下到地里连摘带运,不到两个小时,就把几十斤红辣椒切成了丝。</p><p>包饺子最能体现人多的优势。别看小妹夫是在部队抗过枪的人,拿起小小的擀面杖也是妙手生花,一个人能供五六个人包饺子。姐妹们快手如梭各显身手,没多长时间,十二个人的羊肉汤饺子便冒着腾腾热气端上了桌。</p><p>学武的大厨手艺名不虚传。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两桌大餐奉上了他的“黄焖鱼”、“辣子鸡”、“老鸭汤”以及“清炖羊肉”等拿手好菜,既愉悦了亲戚们的味蕾,也收获了发自肺腑的啧啧称赞!</p><p>我自诩厨艺也还不错,但在大厨面前还是逊色了许多。虽然只做了一些简单的菜品,不过我的“疙瘩汤”和“鸡蛋汤”也为我赢得了一片好评。特别是干部孃孃和大妹夫天天喊着要吃我的“疙瘩汤”,也让我的虚荣心着实满足了一把。</p><p>自打进了高家门,我就感受到了来自高家兄弟姐妹之间浓浓的亲情。他们相互牵挂着、体恤着、关爱着、温暖着,并用这种关爱温暖了我。老高家的这种重亲情的家风已经根植于了后辈人的血脉之中,就连孩子们也时不时地要在“高老庄”聚一聚,而且到了一起总有拉不完的家常说不完的话,以至于夜深了还不忍分开。“高老庄”成了一代一代高家人凝聚人心、宣泄亲情的“大本营”!</p><p>作为一名“候补队员”,我时常被老高家洋溢着亲情、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与场景感染着,感动着。虽然不乏家庭主妇必有的辛苦与操劳,却也毫无怨言乐在其中。</p><p>我爱“高老庄”,更爱这个充满亲情的大家庭!</p> <p>丰盛的菜肴传达着对兄弟姐妹的真情</p> <p>大厨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p> <p>不甘凋零的六朵老玫瑰</p> <p>被亲情滋润着的兄弟姊妹</p> <p>切辣椒的专注与认真</p> <p>相依相伴的大哥夫妇</p> <p>形影不离的二姐夫妇</p> <p>夫唱妇随的大妹妹夫妇</p> <p>相敬如宾的小妹妹夫妇</p> <p>相濡以沫的高老庄主人</p> <p>盛开的天人菊</p> <p>寂寞的月季花</p> <p>仅有的不多的西红柿</p> <p>枝叶茂盛果实累累的秋葵</p> <p>被姐妹们切好后已晒干的红辣椒</p> <p>高老庄的相聚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