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地理、语言等多因素的综合记录,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陕西合阳坊镇有南、北伏蒙村;百良镇有东、中、西伏村。“伏蒙”,又称“夫蒙”“不蒙”,是一个古代复姓。《后汉书•西羌传》:东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巩唐种三千余骑寇陇西,又烧园陵,掠关中,杀伤长吏,合阳令任頵追击,战死。”《乾隆合阳县全志》:“今据《后汉书•西羌传》,任尚屯三辅,遣兵击破先零羌于丁溪城。秋,筑冯翊北界侯坞五百所。”汉魏时期,大批羌族由于战争和求生的原因,主动或者被迫的迁入内地,形成了羌族部族聚居地,合阳伏蒙村就是夫蒙氏聚居村庄。</p><p class="ql-block">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 :夫蒙 历史上羌族姓氏,为 “关西复姓”。《郑通 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西羌人。后秦建威将军 夫蒙羌命。(按:《中文大字典》《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俱引作“后秦有建威将军夫蒙,羌人。”误。)《姓纂》 云:“今同、蒲二州多此姓,或改姓为憑 (凭)。” 同、 蒲二州在今山西之永济、河津、临猗、闻喜、万荣以 及运城的部分地区,或作“扶蒙”“不蒙”“不梦”。唐代有夫蒙灵詧。 </p><p class="ql-block"> 《两晋南北朝至隋碑铭所见羌族姓氏研究》:夫蒙。北魏大统十四年(548)《辛延智造像记》题名有邑子夫蒙□□、邑老夫蒙阿西、邑子夫蒙□□、 邑子夫蒙洪标、邑子夫蒙贵生等姓夫蒙者6人。《广武将军□产碑》题名夫蒙者29人,如立义将军夫蒙□□、宁远将军夫蒙□□、录事夫蒙护、功曹夫蒙进、主簿夫蒙大祁等。《邑主儁蒙□娥合邑字卅一人等造像记》题名夫蒙姓者4人。夫蒙,羌族复姓,又作“不蒙”。《元和姓纂》卷十:“不蒙,音梦,西羌人。《后汉书》不蒙娥使内附”《后汉书》,当作《后魏书》。《元和姓纂》笔误,见《魏书・太宗纪》:(泰常五年)夏四月河西屠各帅黄大虎、羌酋不蒙娥等遣使内附”。《羌姚苌传》有“安远将军不蒙世。”《恩悻王遇传》载王遇“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p><p class="ql-block">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陕西省合阳县》伏六乡:“伏六乡{FuliuXiang}在合阳县东部。 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13村委 。有14自然村。1949年置小伏六乡。 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置伏六乡。有中小学1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大伏六,在合阳东15公里,徐水沟南岸。人口2500。十六国时羌族伏蒙姓居此,得名伏蒙。后讹为伏鹿。杜佑《通典》称伏鹿壁,后简为今名,讹为伏六。按规模分为大、小2村,此村大, 故名。”</p><p class="ql-block"> 除了伏蒙村,伏六村,合阳还有东雷村、同家庄、东同蹄村、同堤坊村、和家庄等,以及村名包含“雷”字、“党”字的村。夫蒙、同蹄、罕井、昨和、雷、瓽(党)等皆为西羌姓氏。1993年版《蒲城县志》卷四 人口 第三章 婚姻家庭与姓氏 第三节 姓氏:“渭北蒲城一带许多古老姓氏多系羌姓,如:雷、姚、瓽、罕井、昨和、屈男、弥姐、同碲、地连、荔非、夫蒙、钤耳等,在唐代以后,除雷、姚二姓外,瓽演变为党,罕井、昨和、屈男、弥姐演变为井、和、屈、弥,同蹄演变为同、周,夫蒙演变为蒙、马,罕井镇、钤铒乡等地名均与羌姓有关。”这些含有古羌人姓氏的村庄又叫羌村,据《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东迁的西羌各姓氏,开始实行民族内婚姻制度,后来逐步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并汉族化,唐代后期完全汉族化,与当地原汉族人难分彼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