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天地玲珑洞,自然古朴石龙庵

老迟

<p class="ql-block">千山的密林深处,有一原始生态古朴风格的幽静禅洞——石龙庵。庵,从字面解释应该是尼姑修行的较小寺院。《千山志》载,这里是最早把道教佛教传进千山的两教教徒的栖身之地,只是如今已没有真正的庙宇建筑,成为遗址了。</p> 《千山志》介绍,这里有卧龙石、仙人洞、摩崖、曲洞、宝泉、天井、宝珠石、十字峰、古松、古塔十景。 探寻石龙庵也是颇费力气的事儿。从千山积翠门进入景区,往中会寺方向前行约两公里至路边一棵大杨树,再前行二百米处,有一石制路标左转,进入山林路。 <p>因寻访石龙庵的游客太少,原本的山林小路已被草木掩盖,路隘林密,很容易迷路,需仔细辨别,一路上还不时有倒下的大树挡住去路。</p> <p>有好心人为避免探寻者迷路,在大石上画路标写字提示。</p> 鳄鱼石,还是相当地像啊。看到了鳄鱼石离石龙庵就不远了。 在距石龙庵下不远的曾作为石龙庵的水源的宝泉井。这就是千山典籍中记载的唐代修建的宝泉古井。在古松成荫、草木葳蕤中找到它也是不容易的。石砌方形井口,井水盈满,倒映着白云蓝天,清清如许,料想喝起来一定是清冽甘美的。 <p class="ql-block">石龟,还真的有点儿像。</p> 石龟南就是这一带的尊者石龙,也叫卧龙石,此石长有二十余米,上下弯曲,脊背隆起,尾部上翘藏在山林中,头低回朝东,酷似一条卧龙,形象十分逼真,故名卧龙石。卧龙山、石龙庵都因它而得名。 石龙下面十米有一石砌墓塔,塔旁一石碑字迹不清,但可见“大明”二字,推知是明代塔碑。墓塔形状与香岩寺著名的雪庵塔相似,说明明朝就有僧人在此修行。 临近石龙庵,可见一木栅栏围成的篱笆院落,这是2007年左右一位法号照慈的老僧在此修行时扎建的。2012年以后这位老和尚不知云游何处去了。 走进柴门半掩的篱笆院,寂静山林中草木森森,蝉鸟合鸣,增加了原生态的神秘感觉。 石龙庵据洞为庵,这个洞就是玲珑洞,实际上是在天然形成的山石洞穴上砌筑一面墙,用两块柱石和一块拱石构成庵门,再留出窗口而成。但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不逊于千山其他有名的寺庙。 拱石中间有“佛光普照”四字,右侧刻有“光绪二十九年重修”,左侧刻有“千山中会寺”(石龙庵原为中会寺下院)。洞里供有佛像,一铺小火炕被褥炊具齐全,外面可看见烟囱。 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竖穷三际无别悟,至诚一念即法身”。 玲珑洞东侧还有一古洞,称为“仙人洞”,是早期道教徒进入千山的栖身之处。据介绍,“仙人洞”三字为明代石刻,千山最早石刻之一。可见明代时仙字就简化了。 在石龙庵小院西南的高大峭壁上,镌刻着“卧龙山宝泉玲珑洞”八个大字。据《千山志》,此字是长沙人涂景涛题写的。涂景涛曾任奉天府尹衙署金州厅海防同知、康平知县等职。涂景涛在千山还题写了“仙人台”和“洞天一品”。 右侧有小字“大清光绪二十九年 中会寺”,左侧的落款已辨认不清,略能看出“元书”二字。所以有学者也质疑是否为他人所题。 石龙庵还有一处著名景观是十字峰,我们看看去。庵旁通往玲珑洞后山十字峰的巨石拱洞,称为曲洞。 石船,还是船石? 毁颓的地基石,可不可以判断出这里曾经有过建筑房屋亦或佛殿禅堂? 上面就是十字峰了,这是悬崖断面,要上去是要有勇气的。需要靠脚登着一条石缝,手扶着石面而不是抓着攀援,这时想起了“一点抓挠也没有”这词儿。 十字峰登崖口的布袋和尚石。 十字峰峰顶没多大面积,几十平方米吧,景点可好几个。<br>先看到的是“十字”,在状似馒头的花岗岩峰顶,裂开一个宽约一尺的“十”字形缝,十字峰因此得名。 在十字裂缝正中并排长出两棵松树,树干挺拔,枝叶茂盛。 天井,直径一米,深一米,水常年盈满溢出不竭,好奇妙。 崖边飞来石——宝珠石,刘伟华《千华山志》称为青珠。传说是石龙的把玩之物。天井与宝珠石合称“天井青珠”,为中会十二景之一。 长白山脉特有的照山白杜鹃,只生长在海拔千米左右的峭壁上。 站在十字峰上,千山风光尽收眼底。 石龙庵虽已成为遗址,但它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让人感到古朴中见神奇,幽静中含深邃,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