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洞的回想

风中的落叶

<h1><font color="#39b54a">  本文史料来自二十四基地战友会理事长陈涛同志所著文,我作为二十四基地所在地子民,向英雄的前辈们致敬!怀着崇敬、怀念的心情,整理发布,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史实,让为国防奉献青春的老前辈们的革命精神传承,让二十四基地的精神永存!让军民鱼水情更深!<br>  向英雄的老前辈们敬礼!向建设大石洞的人们敬礼!向对大石洞一往情深的人们敬礼!<br>(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卫星图片来自二十四基地战友会网站,向图片采集的人们致谢!)</font></h1><h3><h1><font color="#39b54a"> 愿大石洞的美好情结永存在我们心中!</font></h1></h3> <h1><font color="#39b54a">  大石洞是部队呆的地方,六十年代我国上马640工程,大石洞是作为反导实验的首区,发射场布局于转龙红旗山,当时我国最大最先进的雷达布局于劲松山,在响应林彪的“山、散、洞”和三线建设的大背境下,1967年组建第四训练部,师级建制隶属20基地,番号为训字824部队,1969年4部从新疆转场,番号改为8365部队,师级建制隶属20基地,1975年12月中央军委批准,4部改为第二十四试验训练基地,执行军级权限,部队番号89730部队,直属国防科委领导。当年基地首长申建基(原4部部长,1969年任命)勘查建点后,在地图上没有标识地名,抬头见到上山有一石洞,便确定此地名。现在,我们在地图、长途车站等地均可见到“大石洞”,当然,还有“红春山”、“红旗山”、“永红沟”等带有“文革”色彩的地名。在大石洞生活过的著名军史专家作家余戈写文章叙述大石洞选址这样说:基地的大本营,位于一条隐蔽的山沟内。据说,最初选址的人员搭乘飞机在空中勘察时,看中的是碧绿的稻田间一条小河纵贯而过的坝子。但当先遣部队开进时,才发现这片是可以种植水稻的平坝,正是当地老百姓生存的命脉,于是秉承“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不移民或少移民,尽力减轻国家和当地群众负担”的原则,毅然放弃在平坝上规划营区,而另行选址在其南部那条幽深的山沟内。因为沟口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石洞,这个新开辟的营区就有了一个隐秘的代称,叫做“大石洞”。</font><font color="#39b54a"><br></font><font color="#39b54a">在基地所在的大系统内,“大石洞”一度曾与“东风”“马兰”齐名。</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大石洞卫星图片</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275医院卫星图片。</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二十四基地战友会理事长陈涛同志著文说: 1970年4月8日,国防科委召开“反导弹武器试验场选场定点专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七机部副部长钱学森、十院副院长唐士吉及20基地副司令员张志勇等。会议同意反导弹试验场选在滇北禄劝地区,并决定进行工程勘察。4月19日,由4部、七机部二院、四机部十院、20基地工程设计所等单位共65人组成三结合勘察队,在申建基带领下赴云南省禄劝、寻甸等地区进行场区布局定点工程勘察。自4月24日始经过12天的艰苦工作,勘察队对发射阵地、预警雷达阵地、技术阵地、低空拦截测量点、指挥所、部机关等布局定点进行实地踏勘。在川西南、滇西北的高原山区,初步划出一块长约200公里、宽约100公里的地域作为多弹头突防反突防试验区和高空拦截航区测量布站区。5月16日,申建基向国防科委汇报了工程勘察情况。国防科委肯定了勘察队的布局定点方案。<br>滇北场区布局定点情况是:反导试验指挥控制中心建在鲁嘎附近的胜利沟;技术阵地建在转龙附近的苗芝村(永红沟);发射阵地建在转龙附近的红旗山上;武器系统的雷达和指挥所建在发射阵地附近(101制导雷达建在发射阵地以南1公里处、指挥所和试验指挥中心建在一起、102相控雷达和指挥所建在发射阵地附近,715相控阵目标雷达和指挥所建在发射阵地以南30.5公里的新哨);预警雷达建在沾益附近;地面模拟系统建在鲁嘎附近的胜利沟;安全监控中心暂定桂泉;低空拦截航区测量站的指挥控制中心设在桂泉,其1号、2号、3号、4号测量点分别设于桂泉、老姑姑山、撒营盘和汤丹。除此之外,4部机关建在寻甸县柯渡公社大石洞,通信总站、结果处理站、医院和机关直属分队在大石洞附近设点布局;汽车39团驻嵩明县阿子营,在昆明市官渡区秧田冲后山建转运站。<br>依据试验场总体建设方案要求,4部机关和下属团站进驻新场区后的布防安排是:4部机关、通信总站、结果处理站、275医院和机关直属分队驻寻甸柯渡大石洞;发射团驻寻甸鲁嘎;航区测量站驻禄劝桂泉;预警雷达站驻沾益大坡;109团驻寻甸马街;汽车39团驻嵩明阿子营。另外在昆明市五一路借用昆明市政治协商会议机关住址作为4部临时招待所和采购站。</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大石洞试验的反击一号从红旗山发射过几枚,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一枚曾在空中爆炸,尔后就再以没有发射过,八十年代640工程下马,大石洞走向衰败,现在转龙红旗山的发射场还依稀可辩。</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转运中的反击一号</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发射场的反击一号</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红旗山导弹基地,位于转龙镇西部,距集镇12公里,是“640”工程反击一号的发射场。当年驻扎官兵千余人。八十年代初期,随着部队撤出,军事设施被毁,残垣断壁依稀可见。如今,在遗址周围,上千亩荒山已披上绿装,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成为天然的森林公园。</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发射阵地现状。</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劲松山卫星图片</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当时最先进的雷达,可在2000公里外捕捉目标。</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雷达场区</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远眺雷达</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后来大石洞隶属总装备部,在大石洞生活过的军史专家写文章说,大石洞与马兰、东风一样著名的基地。曾经钱学森等都到过,总装领导还亲手裁下一棵板栗树,在现加油站对面的山上。</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大石洞的配套工程为7204工程,二十四基地战友会理事长陈涛同志著文这样描述:<br></font><font color="#39b54a"> 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公路工程施工任务最重,又是决定其他工程的先头工程,为此工程领导小组决定调集地方民兵,打一场人民战争。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和云南省军区遵照5人领导小组指示,立即向昆明市、曲靖、楚雄两地(州)下属17县发出调集民兵参加7204工程建设的通知。为配合地方政府、人民武装部做好民兵征集工作,4部先后派出有1000多人参加的宣传队,深入各地州县的广大农村,宣传7204工程建设的意义。经过有力的组织和广泛的宣传,广大民兵踊跃报名,许多村寨都出现了父子争先、兄妹、夫妻一起报名的动人场面,一些地方的报名人数超过所需定额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前后不到一个月就动员民兵2万多人。昆明、曲靖、楚雄各组建一个团,依次编为民兵1、2、3团。嵩明、宣威、寻甸等县,不但在人力上大力支持,同时还把县里仅有的推土机、压路机全部运送到工地。嵩明县接到通知后,专门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村寨把最好的牲口、车辆,随人员一起送到“前方”去。同时,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又抽调省交通局下属公路工程4团参加施工,使公路工程参建人数接近3万人。<br></font><font color="#39b54a">另外应调参加7204工程还有云南省公路设计院、云南省电力设计处、昆明铁路局设计院、云南省供电局、云南省建筑工程公司等。军内施工单位有:20基地设计所,4部所属工程兵109团,汽车39团,通信总站工程营。军内施工人员总数达到7000多人。<br></font><font color="#39b54a">历史会记住二十四基地,二十四基地精神永存!</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空无一人的公路,留给人们的就只剩下国防符号,唯有“7204”公路抹不了它的军事地位。军史专家余戈对修大石洞7204公路是这样描述的:<br>  基地兴建之时还没有这条公路,近万人及数百台车辆、近千部机械装备,是先后搭乘多批专列多次转场至此——这正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时的路线。基地的先驱者沿红军的道路开进,同时还要开辟一条直通后方的新路,于是军委总部调来了几个工兵团和汽车团,承担筑路和靶场建设、营区基建等重任。同时,当地政府动员所属区县民兵数万人,编成数个民兵团参加施工。当时,以2名军人配属100个民兵,编成1个筑路连,分发炸药和机械车辆等,划分路段“承包”,这正是当年滇西民众修筑滇缅公路的模式。<br>  据说,周恩来总理对是否修这条路曾有过简单答复:“这条路必须修,且要修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条今天仍然少有人走的国防公路,其历史地位一度仅次于滇缅公路,虽然其长度仅有后者的十分之一。</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大石洞给地方带来了好多新的东西,我第一次吃冰棒、第一次看大彩电、第一次看超级大片都在大石洞,我在大石洞花八角钱买的大辞典都还在用着,大石洞给我们留下的新奇和美好太多了。</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如此荒凉的大石洞</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看着小车队荒废的营房,曾经的繁华似乎又浮现在眼前,可车水马龙和人山人海己成过眼云烟。</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从大石洞曾走出多个有名的军旅作家,总装的领导,厚重的历史掩不了如今的凄凉。</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八十年代,大石洞改并为国防指挥技术学校,曾风光一时,入驻了多少军队高材生,可好景不长,九十年代学校全迁北京怀柔,现已发展为拥有多名两院院士和军队有名的院校。</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北京怀柔学院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怀柔校舍</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司令部己没有昔曰的森严,现隶属桂林联勤保障中心。</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营房上的标语还清晰地立在那儿,但大石洞的喧嚣己散去。</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逝去的繁华只有营房知道,曾经的大石洞是国家640工程的承载地。</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开启我美好回忆的大石洞,贫苦年代带给我新奇的大石洞,伟岸的大树会铭记你的辉煌。</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nbsp;附一:大石洞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大石洞的成果:<br>&nbsp; &nbsp; &nbsp;源自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10-7]揭秘640工程:中国反导研究已秘密实施45年.<br>&nbsp; &nbsp; &nbsp;1966年6月,国防科委二十基地在库尔勒组建了第四试验部,即反导导弹靶场。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640工程遭到波及,严重影响了科研进度。1967年10月,为消除文革影响带来的不利局面,中国国防科委召集参与“640工程”的各个有关单位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重新调整640工程项目具体部署,确定了五大子系统代号、各研究单位的分工、系统的研制规划等,并决定加快反导靶场建设与反导核弹头的研制,会上提出争取在1973年-1975年间开始实弹试验的目标。北京会议后,中国军方加速了反导项目的研发进度。<br>1967年-1969年,中苏关系持续恶化。苏联军队在中苏边境部署重兵,威胁中国三北地区。1969年3月,中苏爆发“珍宝岛事件”,苏联军方宣称要用导弹对中国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作为回应,中国宣布进入临战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深挖洞、广积粮”的备战运动的同时将三北地区重要部队、单位向内地疏散,当时位于新疆的反导导弹靶场迁到云南寻甸县大石洞。受此影响,中国的反导问题变得紧迫起来,同年8月14日,经周恩来批准,七机部二院改组为“反导、反卫星总体研究院”。此后,二院集中力量研制“反击”系列反导拦截导弹和“先锋”系列反导大炮。<br>1970年,位于云南寻甸县大石洞的反导导弹靶场扩建为二十四基地,主要担任反导武器的实验和研制任务。“反导、反卫星总体研究院”成立后在1964-1980年期间分别开展了高空、低空反导系统反击系列反弹道导弹系统设计和实验,先锋号大炮的设计和研发,远程预警雷达系统研发和建设以及突防反突防理论研究等任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虽然不很圆满,但在24基地初步建起一个能够防止弹道导弹打击的区域。</font></h1><div><br></div> <h1><font color="#39b54a">附二:二十四基地解散消亡的六种原因(摘自二十四基地战友会十二月八日微信文章,未署名。)<br>&nbsp; &nbsp; 二十四基地尽管已成为历史,但对于曾在二十四基地工作生活战斗过的数万名战友来说,却是有着深刻的记忆及不同程度的怀念,特别是把青春年华贡献给二十四基地的许多人,更是恋恋不舍。<br>&nbsp; &nbsp; &nbsp; 那么,二十四基地为什么会解散消亡呢?我认为大致有以下6种原因。<br>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原因。<br>78年后,邓小平提出了把国家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同时提出军队要服从国家的经济建设,要裁军,军费上要忍一忍的指导思想。而当时在国家反导试验成效不够理想,目标不够明确,科技水平不够先进的情况下,二十四基地就成为“裁军”和“忍一忍”的首选。<br>二、二十四基地根基不牢的原因。<br>当时的国防科委,主要领导多是20基地和21基地的,机关同样如此。因此,在“裁军”和“忍一忍”的原则下,没有人帮二十四基地说话,这也成为二十四基地解散和消亡的重要原因。<br>三、二十四基地领导班子不团结的原因。<br>二十四基地在由师到正军的历程中,组建的班子多是从各单位抽调的,而当时正值四人帮插手军队的时候。由于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和不够团结,甚至积极迎合四人帮的反孔及闹派性,让当时的张孝德副参谋长等人都受到了极大的迫害,这也让上级对二十四基地产生了不满,这也是原因之一。<br>四、国防科委领导意见不一致的原因。<br>当时的国防科工委主任是张爱萍,副主任是李福泽。两人同是文武战将,但张爱萍偏文,李福泽偏武。据传说,两人性格差别较大,李福泽粗犷豪放,张爱萍柔韧细腻。李福泽从国防上考虑反导事业应该上并来过二十四基地检查指导,而张爱萍从国家发展上考虑反导事业应缓上而从未来过二十四基地。但军队是一把手说了算,况张爱萍又当了国防部部长,应该说二十四基地的反导事业的走向最终是由张爱萍主任决定的。<br>五、二十四基地领导犹豫不决的原因。<br>在二十四基地多次整编过程中,基地领导都存在着犹豫不决和被动应付的思想。在与当时的国防科委干部学校(现在的总装备部指挥学院)合并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考虑二十四基地的去留问题,一心想早嫁到干校,结果嫁的不伦不类。<br>六、多次失去凤凰涅槃的机遇。<br>在基地由军降到师级后,基地仍有多次发展的机会和东山再起的机遇,但都一一错过了,直至眼睁睁地消亡。<br>当然,基地在多次整编合并过程中,也给国防科委的各单位输送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仅提拔的将军就有几十个。<br>另外,还有很多同志因二十四基地的整编解散而找到了更好的岗位,更好的归宿。<br>因此,不能说二十四基地的解散和消亡就是坏事。<br>当然,也不能说二十四基地的解散和消亡就是好事。<br>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r>现在,二十四基地解散消亡已过去多年了,但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br>过去的就永远过去了,不管是对还是错。<br>在此,我由衷地祝福曾在二十四基地工作生活战斗过的战友们在新的岗位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附三:二十四基地之歌</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