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波涛滚滚的黄河岸边,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高纸村。8月23日我们“行摄济阳黄河”第八次采风活动的第一站就选择了这里。久雨乍晴,阳光湿漉漉的,泛着新鲜的暖色调。雾霭还未褪尽,从高高的堤顶望去,村庄那一排排整齐的红房子,氤氲在缭绕的仙境之中,令人向往。</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在省派济阳乡村振兴服务二队李勇主任的带领下,来到高纸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里的宽阔的乡村大舞台,舞台背景上画着生旦净丑各色戏曲人物,台前广场的左边是村“两委”办公室,广场的四周有一些人正在铺设花砖路面。据李主任介绍,这里曾是一个废弃的造船厂,四周原来建有围墙,为了便于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进行了拆墙透绿。高纸村位于仁风镇驻地南8公里处,历史上与韩纸、赵纸村统称“一溜纸坊”,2001年3月,由王圈乡并入仁风镇。</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沿着村内公路且行且拍。村内主街和巷道都硬化了,显得非常整洁。路旁的房子多为四合院,每家的大门建得都高大气派,瓷瓦罩面,宽宽的大门,大门下多做车库或放置各种农机具。门内建有影壁墙,影壁上贴着“富贵宝地”、“金桥富路”、“金光大道”之类的陶瓷壁画,漂亮吉祥。来到村西新建设的一处池塘边,我们见到了一位乘凉的老人,今年已经八十七岁了,但身体非常硬朗,耳聪目明。正在我们与他攀谈之际,又有一位老人赶着十几只羊走过来,此人正是乘凉老人的亲兄弟,今年也已八十三岁了,我们为两位老人拍了合影照。池塘边还有一位光着膀子推砂子的老人,古铜色的皮肤透着健康,一用力胳膊上、胸前隆起块块肌肉,一问才知道,这位老人已七十六岁,是前面两位老人的亲侄子,我们不由地惊叹道:“你们一家可真是长寿家族啊!”</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离开池塘边,突然传来一阵欢快的乐曲声,我们循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户人家在庆祝双胞胎儿子同时考上了大学。主人家太高兴了,见我们走来,搬出一箱礼炮当街燃放,还热情地端来糖让我们吃,拿来烟让我们抽。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一个农村孩子的命运由此开始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也由此开始改变。我们也为他们高兴,给双胞胎大学生拍了合影,还给他们一家拍了全家福,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呈现着灿烂的笑容。</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再往前走,见到一群人在一排老房子的屋山下拉呱,很是悠闲,我们纷纷举起相机把这和谐画面收入镜头。在一个巷子口,两位老人坐在马扎上,一人在做针线活,一人在摘韭菜花,朝巷子深处一看,是一条旧巷道,远处正有一位戴草帽的老人走来,这可是摄影求之不得的场景,我们急忙调转“长枪短炮”,咔嚓咔嚓按动快门。这位老人是一位老党员,当过多年村文书,现在一人独居。我们去他的家里看看,他家里非常整洁,院子里还养了许多花,五颜六色的,把整个旧院子都点亮了,我们让他模拟几个日常生活情景,他热情配合,离开时还把我们送出门来。</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村干部又带我们去拍一座老房子。这座老房子已有近百年历史,山墙和后墙已经坍塌,只剩几根青砖柱子支撑着房顶,摇摇欲坠。但从房内漂亮的花木隔扇仍可看出房子当年主人的富有。这时有两个儿童来危房边玩耍,我们都劝他们注意安全,离这老房子远一点。村干部跟我们聊起村庄的历史。他说,相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先后有高、赵两姓人家自直隶枣强县迁此建村,以捞草纸为业,并建立造纸作坊1处,加工写字用的纸张和祭祀扫墓用的烧纸,故取村名高家纸坊,后简称高纸村,沿用至今。全村378户,1378口人,贫困户14户24人,党员30名;有耕地2400余亩,其中河滩8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以前,村南曾建有一黄河渡口,1948年9月,有解放军部队高喊着“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从这里渡河去参加济南战役,后来由于过河桥梁和浮桥的增多,渡口就废弃了。高纸村正是集中了这么多的历史文化亮点,才被确定为黄河文化特色村,将在合村并居、社区建设中予以整村保留。</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再往前走,见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类似于小推车的座位上乘凉。上前一问,一位八十四岁,一位九十岁,让我们好一阵感叹:这高纸村真是一块风水宝地,要不村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我们端起相机要为两位老人留影,为了缓解两位老人的紧张情绪,吴良杰上前跟她们拉起了家常,问她们娘家是哪村的,嫁到这村来多少年了,结婚时是骑马还是坐轿,还问她们是经媒人介绍还是同丈夫自由恋爱。提起旧事,老人们非常兴奋,笑着说:“还自由恋爱呢,那时不过门儿都有不知道男人长个啥样子!”听她这么一说,神态放松了,我们也都笑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区乡村振兴服务队入驻后,狠抓党建引领,为高纸村申报区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并获批准,项目总投资180余万元;积极利用高纸村黄河滩区沙壤土质,推广土豆种植,与山东上好佳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为高纸村滩区内打井16眼、新上高压线路3900米、修建公厕一座、修建广场2个共1600平米。由于时间紧迫,这些亮点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很多细节留待下一次继续拍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路走来,高纸村给我们的共同印象是,村子紧傍黄河,整洁秀美,村民淳朴仁厚,村风和谐,尤其是老人特多,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古朴美感。</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离开高纸村,我们去往下一个村——流河村。</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流河村位于位于仁风镇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处,有张、王、李、赵、窦、吴、仇、陈、刘、肖、郑、杜、魏、付、许、范、高、崔、孙19姓。据传,该村先人大多于明朝末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此地,当时分东西两部分建村,东边部分叫东牛郎河,西边部分叫西牛郎河,后两村房屋逐渐连接,遂合为一村称为牛郎河。后来又被人们称作流浪河,最后演变为流河村。</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全村269户1088口人,党员20名,有耕地23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特色村,属于社区建设保留村。区乡村振兴服务队入驻后,狠抓基层班子建设,帮助村里发展西瓜生产主导产业,引进济南市2019年度市级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投入资金350万元,建设富硒西瓜标准园区一处,建成高标准冬暖式高温大棚9座,发展大田西瓜80余亩,切实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跟周围的村相比,流河村的村容村貌并没有特别鲜明的区别,然而这个村的鼓子秧歌却是久负盛名。鼓子秧歌历史悠久,孕育于商周,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与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该有村的鼓子秧歌伞、鼓、棒、花齐全,套路变化繁多,动作粗犷豪放,节奏欢快热烈,气势恢宏磅礴,把鲁西北农家纯朴的民俗民风、黄河儿女憨厚热烈的激情展现的酣畅淋漓,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民族舞蹈艺术中的奇葩,多次参加了国内外一系列大型的演出活动,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赢得国内、外人士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先后被济南市政府、山东省政府列入首批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首先来到村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和长廊已基本完工,大舞台的背景即是反映鼓子秧歌的图画,周围的建筑隔板上喷绘着鼓子秧歌演出时的照片,有一些就是出自我们之手。由驻村服务队帮助筹集建设资金的党群服务中心正在紧张施工之中,该项目建筑面积1200平方,总投资450万元。</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文化广场的西面是一个刚整修过的荷塘,新铺的红砖小路蜿蜒伸向远方。来到村里,烈日当头,街上人影稀少,我们走街串巷寻找拍摄景物,见到三位大嫂正坐在阴凉处做针线,有的纳鞋底,有的纳鞋垫,边做活边说笑,其乐融融。</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走进一家大门,没想到这里竟是一个工厂,整个院子都棚了起来,做了车间,十几个工人(大部分是女工)正在生产各种电子元件。我们拍摄他们的工作场景,有个爱说爱笑的女工说:“别拍俺,俺长得这么丑。”其实她长得一点都不丑,反而是漂亮的,看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摄影人,能吸引他们镜头的,一定是最漂亮的。我们有人说:“这里面属你最漂亮,你要相信我们摄影人的眼睛,不漂亮的不拍。”大家哈哈一笑,我们再朝她对焦时,她就愉快地配合了,只是这句话不知道伤没伤没被拍摄的女人的心。</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不知不觉中,天近中午,从早上6点出发,大家已连续拍摄了近6个小时,虽然意犹未尽,但肚子开始提抗议了,我们只好结束了本次采风。</span></h1><p><br></p>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齐建水摄</font></h1> <div><br></div><div><br></div><h1><font color="#ed2308">范继国摄</font></h1> <div><br></div><div><br></div><h1><font color="#ed2308">齐志国摄</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于加新摄</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李佩明摄</font></h1> <h1><div><br></div><div><br></div><font color="#ed2308">韩芸芸摄</font></h1> <div><br></div><div><br></div><h1><font color="#ed2308">吴良杰摄</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花絮</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