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天坛是占地约27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br></b><b>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坛、祈谷两坛的总称。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用于祭天;祈谷坛在北,用于祈谷,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br></b><b>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br></b><b>天坛是中国古代王朝现存等级最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坛庙建筑群之一,深受北京人的热爱,慢慢成了北京的logo。<br></b><b>天坛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br></b><b>天坛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h1> <h1><b>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等。</b></h1><h1><b>祈谷坛的四周围着方形墙,周长659.1米,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券门。</b></h1> <h1><b>祈谷坛祭坛分三层,高约6米,占地约5900多平方米,与圜丘坛形状相同,但没有“天数”的约束。三层台面全都用清水澄浆方砖铺成,这种砖也就是闻名于世的“金砖”。台面四周围有汉白玉石栏及螭头围挡,雕刻很精致。上层石座的栏杆柱头和出水口刻的都是龙,其余两层则分别刻凤和云。殿南三层石阶上还有三组精美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和“瑞云山海”。</b></h1> <h1><b>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坐落在祈谷坛祭坛之上,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祈年殿前身为“大祈殿”, 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十九年(1540年)拆除。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br></b><b>祈年殿为砖木结构,殿高38米,直径32米,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建筑独特,无大梁长檩及铁钉,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b></h1> <h1><b>殿内神位,第三层正位奉昊天上帝, 南向; 配位为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八位。中层从位, 东侧大明, 次星辰; 西侧夜明, 次云、雨、风、雷。</b></h1> <h1><b>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b><br></h1> <h1><b>皇乾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五间庑殿顶,上覆兰色琉璃瓦的大殿,殿匾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笔。</b></h1> <h1><b>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天库”。大典时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平日在殿内供奉。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后,才由太常寺官员将神版以龙亭恭请至祈年殿内各神位陈放。</b></h1> <h1><b>祈年门在祈年坛南券门内,是一座形状高大,犹如城门的五间大宫门,上覆蓝色琉璃瓦,下承汉白玉石基台。明朝永乐初称其为大祀门,后又称大享门。</b></h1> <h1><b>一字排开八座铁燎炉(铁鼎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的器具。每当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八座铁鼎炉内的火焰可以照明全坛,炉内吐出的青烟,清香袭人,同时也象征古人燎庭的习俗。</b></h1> <h1><b>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是一条长360米、宽29.4米的砖石台基。<br></b><b>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 天帝神灵走神道;东“御道” 皇帝走御道;西“王道” 王公大臣走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由南向北行,令人感觉步步登高,如临天庭。</b></h1> <h1><b>皇穹宇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b></h1> <h1><b>圜丘坛的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皇穹宇及配殿等。</b></h1> <h1><b>皇穹宇是圜丘坛的正殿,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檐柱、金柱俱8根,南向开户,菱花格隔扇门窗,蓝琉璃槛墙,东西北三面封以砖俱干摆到顶,是供奉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着祭祀神牌。</b></h1> <h1><b>皇穹宇殿内穹窿圆顶,正中贴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内外施金龙和玺彩画。殿内正中有前圆后翘角石须弥座,座高1.51米,径2.53米。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开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b></h1> <h1><b>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面波的传播十分有利。</b></h1> <h1></h1><h1><b>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会沿着墙面以面波的形式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这充分说明天坛建筑在声学原理上的巧妙运用和精心设计。</b></h1><br> <h1><b>棂星门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用汉白玉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壝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b></h1> <h1><b>圜丘坛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圜丘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坛的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皇穹宇及配殿等。</b></h1> <h1><b>圜丘台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br></b><b>四周绕有两层名叫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 ,象徵“天圆地方”; 内中央处,就是圜丘台即祭天台(也叫拜天台)。</b></h1><br> <h1><b>天心石位于圜丘台的正中央,也叫太极石。古代认为“九”是阳数之极,所以在圜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的大理石板就是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9块,再外一圈为18块,以后依次递增9块,直至“九九”81块,意寓“九重天”。<br></b><b>站在天心石上发声说话,竟会从四面八方传来悦耳的回音,仿佛是要唤起人们意识上的一种神秘感觉,使人的整个心灵都沉浸在声响幻境中。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b></h1> <h1><b>斋宫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专用斋戒宫室。</b></h1> <h1><b>祀前皇帝需提前3天到达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斋宫位于祈谷坛西南隅,朝向取东,瓦用绿色表达了帝王向天称臣,庄敬恭谦之意。天坛斋宫平面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翟工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亭、钟楼等。</b></h1> <h1><b>无梁殿就是斋宫的正殿,此殿用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b></h1> <h1><b>皇帝进出均在此举行有关礼仪,现殿内按乾隆时期原貌陈列,横额“钦若昊天”为乾隆御笔,屏风、宝座均为原物,十分珍贵。</b></h1> <h1><b>铜人亭也称为斋戒铜人亭,亭中台座上有一铜人。</b></h1> <h1><b>亭中的铜人手持斋戒牌,以警示皇帝诚信斋戒。</b></h1> <h1><b>乾隆铜钟乾隆十六年(公元1756年),在天坛外坛西墙增辟一门,名“圜丘坛门”,门内建钟楼一座,内悬铜钟,皇帝进出该门时,由銮仪卫鸣钟迎送。</b></h1> <h1><b>后钟楼被毁,所悬巨钟被完好地保存在斋宫。此钟声音洪亮,声扬十里,钟的双头龙钟钮造型奇特,十分罕见。</b></h1> <h1><b>神乐署位于天坛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b></h1><h1><b>现在神乐署仅有凝禧殿、显佑殿、山门等建筑遗存。</b></h1> <h1><b>前殿五开间,明称太和殿,清康熙年间改名为凝禧殿,用于排演祭祀大典。</b></h1> <h1><b>后殿七开间,原名玄武殿明末改称显佑殿,用于供奉玄武大帝以及诸乐神。</b></h1> <h1><b>用于演奏的乐器。</b></h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西村部队(1855部队)将司令部设在神乐署中,并在这里进行细菌战的实验与研究。 <h1><b>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侵华日军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将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而努力。</b></h1> <h1><b>摄于2016年2月;2020年8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