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向山

谢春武

<p>  </p><p> 每年正月,妻子都会喊我陪她进象山,到一个叫大垵头的地方。那里有一座乱石砌成的土地公王,听说此处土地公宽厚仁爱,有求必应。富贵于我如浮云,但象山有如老酒般醇厚的友情,有那一树火红的山荔枝,有那隐于高山重障中令人心醉的银场坂,还有那段渐渐尘封的往事……</p><p><br></p> <p><b><i><u>一 :难忘螺号声声</u></i></b></p><p> 阿波初三上学期没结束就退学回象山去了,他是我最要好的同学之一,彼此都不爱读书,整天照着武术杂志上的招式练武,傻楞楞幻想有一天成为武林高手。后来,买来致富信息研究提取蜂毒挣钱,又是虚幻一场。圩天,陪他街上买衣服,我指着他看上的亮闪闪的喇叭裤说这裤子穿上挺酷象流氓。在寒冷的雨天傍晚,我们到店尾外地香蕉摊讨价还价捡便宜,阿波脸黑,我吩咐他穿上那亮亮的喇叭裤叉腰不语装狠再夹支烟,往往五毛钱能买一大袋零散的香焦。如今,忆起那冰冷香焦和小商人怯怯表情,恍如昨日。</p> <p>  </p><p> 中考完,同学几个人去象山阿波家,沿着山边小溪走在黄土路上。好不容易遇上一部进山拉货的手扶拖拉机,司机捎上我们,在柴油机的轰鸣声里跨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溪流,穿行在松竹杂木汇成的绿色屏障中。公祠往下,一路下坡,到得坡底,豁然开朗,象山村就在眼前。传象山因村中有山似象山,但我至今不知山在哪里,象有几分?村口,几棵爬满藤萝的虬髯古树,探了身越过宽阔的象山溪,将那老桥头一边的古庙拥进绿荫怀里。青山耸立,长林森森,望之若屯云积气于庙顶。幽幽绿竹,水环山绕,象山溪一路快乐南去。</p><p><br></p> <p> </p><p> 阿波家就在溪边,背靠青山,修竹掩映。河里棕黄背的山窝鱼侧身觅食,银色的身子一闪一闪,若受到惊吓,倏然疾速射出,瞬间棕色的背隐入石隙杳无踪迹。晚上宿在阿波家,枕着叮咚流水入眠。清晨,我听到一阵奇怪的类似号角声音,好奇而遁声寻迹,土狗吠叫,鸡公清啼,穿过几道田陌,在若隐若现的薄雾中,一个乡民挑着沉甸甸的猪肉沿村售卖,边走边吹响那个硕大的螺号,那奇怪的声音正是这个螺号奏出。低沉的号声推开清晨的雾气,响彻在小山村雾气笼罩的田野上空。山里生活困难,吃肉不易,也非每天杀猪卖肉。螺号声一起,大家就知道今天有杀猪,有肉买了。一头猪分成四份,山埔,上隔,下隔各分一份,另一份则要挑至十里外的后田村售卖。</p><p> </p> <p> </p><p> 数十年来,那深沉的螺号声总在我耳边浮响,那狗吠声,那薄雾清寒的田野,从来都不曾远去。这大概就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令入神往的境界吧!</p> <p><br></p><p><b><i><u>二:一树红荔枝</u></i></b></p><p> </p><p> 再次见到阿波,已是三年后的暑假,阿波吩咐消息出来,邀我们三个同学进山里玩,在那个没有电话的年代,不知道消息的传递是怎么进行的。但我们还是早早的聚焦一起,翻山过岭走在通往象山的黄土路上。村口那桥,那水,那树,依然是三年前的样子。</p> <p>  </p><p> 我们远远的看阿波家院子里似乎人声鼎沸。赶紧问村民办什么喜事,一问才知原来阿波不但偷偷结了婚还生了娃,今天正是小娃满月。我们三人都是学生,没正儿八经被当大人请过,怯怯的在门口张望,掏空口袋凑了十五元包个小红包当贺礼,阿波说太早结婚,当时不好意思请我们。</p> <p> ~~岁月沧桑,我们渐渐老去~~</p> <p>  </p><p> 吃完满月酒,我们又要走路出去了,阿波指给我们一条通往公祠的小路,我们拆了串鞭炮一路慢行一路扔,惊起笨重的红嘴长尾鹰拖着漂亮尾巴,一颤一颤嘎嘎叫着低飞逃逸,吓得竹鸡一家抱头鼠窜往草丛钻。转过一道弯,在一个山坡下,我惊奇的发现一树红艳艳长得象荔枝的果实,在满山的葱翠中刷出不一样的颜色,惊艳无比。一串串果实象绣球般绽放,山雀叽叽喳喳,在树间啄食,惹得沉甸甸的果子在山风里轻摇。再没见过比这更美的树了,但匆匆赶路,没有爬下山坡到树下细细品味,但这棵巨大的山荔枝树一直留存在我记忆中。</p> <p>  </p><p> 直到很多年后,在登草尾尖山途中偶然捡到同样的山荔枝,果肉一瓣一瓣团团有序成圆球体,剥开红色果皮,露出晶莹果肉,涩涩中带几分甜,我多方查证方知山果名布福娜,学名黑老虎,是藤本植物,我所见到的并非树的果实,而是布雷娜爬满了树,果实铺满树梢,看上去象一棵长满红果的树。这个西化的果名源于苗语发音,意思为美蓉长寿之果,在我记忆中惊艳了二十多年的“山荔枝”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再没有走过那条山路,不知这棵“山荔枝”树是否安好?是否还结满火红的山果?在我心中,它永远是灿烂如火的一树红荔枝。</p><p><br></p> <p>  <b><i><u>  </u></i></b></p><p><b><i><u>三:彩萍荷、象山白</u></i></b></p><p> </p><p> 郭沫若有诗句:“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p><p> 在村子东北面的深沟险壑中,隐藏着许多山兰。兰藏深山,无人自芳,山涧清泉旁,茂林修竹下,往往见兰草隐于石背,叶厚环垂,一杆数花,幽然放香。若到秋冬,则见寒兰飘逸,修立若仙风道骨。早些年,阿波带我翻山越岭挖得许多兰花,岳父也在象山看管矿洞时采许多山兰,共上百盆植于屋后阴凉处。年复一年,夏日建兰吐芳,幽香满庭。冬日寒花舒蕊,若温差适宜,往往清香袭来,若有若无。</p> <p>  </p><p> 某年夏,妻子说屋后似有一盆兰花开与其它不同,我说屋后都是山采普通兰花,不会有什么好的品种,她见我不信,将那盆兰搬了出来,我一见而惊,这可不是普通竹叶瓣建兰,但见一盆二苗植于破盆中,芦头圆润紧结,兰叶婆娑,一杆花开四朵,亭亭玉立,朵朵如一。外三瓣收根放角,短圆肥厚,主瓣上挺盖帽,就象为人处世当胸膛直挺,虚心谦卑。另二瓣拱抱花心,落落大方,羞怯中时见大家闺秀之气。内二捧宽润紧抱,如谦谦君子行抱拳之礼。大舌明亮微卷,红点星星,鲜艳夺目,竟是标准荷型花。江浙兰言说“一荷无处求”,如今却得来全不费工夫。后经数年栽培,愈见荷瓣风采,若养成壮苗,双杆着花十数朵,竟相绽放,自有一股博大气概。此建兰采于象山深林之处,由妻子发现,我以妻之名名之“彩萍荷”。</p><p><br></p> <p> 《彩萍荷》</p> <p><br></p><p> 除了此花,我还从象山的山采建兰中选得一苗绿杆雪白素心花,花如水晶般洁白透亮,舌根晕染乳黄,不同于常见之绿花素心。盛夏之夜,小院新篁影疏,钩月半悬,暗香浮动让人忘却俗世羁绊,如入冰清玉洁之境。此花取名曰“象山白”。</p><p><br></p> <p> 《象山白》</p><p><br></p><p> 有喜有悲,人生向来如此,我曾从象山我山兰中寻得二株有着细叶寒兰般飘逸叶材,开雪白花的彩心建兰,望之如小簪碧玉,雪染胭脂。惜未能培育成功,花开不久即倒苗死去,引为憾事。</p> <p> ~~我我兰画小品~~</p> <p><br></p><p><b><i><u>四:银场坂</u></i></b></p><p><br></p><p>“爸爸昨天带你去那里啊?”我问。</p><p>小丫歪头想了想:</p><p>“温庄。”</p><p>“不对。”</p><p>“杨梅坂……”</p><p>“……银场坂。”</p><p> 银场坂三字的适中话发音甚为坳口,第二次去银场坂,我带上三岁的小丫,我一遍遍的提问她,想让她也记住这个与世隔绝,悠美的小山凹。 </p> <p>  ~~你是到访银场的最小客人吗~~</p> <p> </p><p> 象山往北走,直入深山七公里,就到了银场坂。我第一次去时,路面未硬化,黄土路象绸带绕山而行,若隐若现,山路崎岖多石,还好阿波常在山里转,摩托车技了得,一路蹦蹦哒哒,双脚放开如蜻蜓点水,左顶一下,右撑一下竟也如鱼得水。到得山腰,耸望川原,极目崇山峻岭,西则绝谷,谷底的象山溪象条透明丝线缓缓南去。探身往路边望下,深沉幽翳,心中一凛,寒气顿生。一路前行,山岫愈深,时而浓荫蔽日,禽兽相和,时而石壁窅窱,令人踌躇不敢行。阿波说几年前有拉木料的车子不幸冲下大峡谷中,死亡数人。更是让我心惊胆战,眼光不敢往峡谷下望,但又忍不住想欣赏峡谷两侧险峻山势。在颠簸中艰难前行,渐渐听到犬吠声,见山后隐隐有炊烟升起,不一会儿,一座小桥出现在湍急的河流上,银场坂静静立地在小桥一边,那三只热情的土狗早已前呼后拥一路摇尾奔来。</p><p><br></p> <p> ~~令人目眩的大峡谷~~</p> <p> ~~大将军自当铁骑激流~~</p> <p>  </p><p> 银场得名于银矿,明正德年间,适中先人于此地治炼钢铁,不意竟炼得白银,乾隆年间,上杭才溪李姓人家在此地定居直至今日,乡音不改,尚能言客家话。银场坂户数最多时也仅七户,如今仅二户四位老人居住,年轻人皆已外出。银场四面环山,仅三五栋简陋的土瓦房,苍黄的土墙,黝黑的木栏杆,大块石头彻就长满苔藓的护坡似无言感叹先人的艰难营生。</p> <p>  ~~夜雨剪春韮,新炊间黄粱~~</p> <p>  </p><p> 银场坂风光秀美,直面青山挺立,背倚万杆修竹,溪流缓缓从门前流过。站在屋内仰望,方方天井,唯见蓝天白云,稠木傍生。银场景致,得其清寂,适林徒栖托,云客宅心。</p><p><br></p> <p>~~人生何所寄</p><p> 银场度余生~~</p> <p> </p><p> 银场坂东北面密林中藏有瀑布,跨过二道河流,沿山梁上行数百米,翻过山脊,雾气顿增,林藿绵蒙,衣襟渐湿,有水声由远及近,待翻过一巨石,但见白练数折于崖壁惊落,山壑俱震,水气冲及脸上,生出几许清凉。水落深潭,碧绿清泠,不可见底,时见潭边小鱼悠游,人影恍闪,惊而疾去。潭上数丈处,有一崖洞,望之窅然,崖壁湿滑陡峭不可攀爬,水泻至此,凌空悬注,半入深潭半入穴。隍中雾气弥漫,水珠迸溅,周遭毛竹,日得水气氤氲,皆粗大无比,直插云霄,菖蒲丛生,萱花灿灿,取畅幽情,不觉日已渐西。</p><p><br></p> <p>  ~~愿访客爱惜脚下含情花草~~</p> <p> ~~萱花灿烂~~</p> <p> ~~ 幽幽菖蒲绿~~</p> <p>~~最美的友情绝不是酒喝出来的~~</p> <p><br></p><p><b><i><u>五:草尾尖山</u></i></b></p><p> </p><p> 跨过阿波老家前熟悉的石拱桥,沿山势一路上行,草尾尖山就在那云雾缭绕处,那是适中最高的山。八年前,阿波还有他家那头清瘦的黄狗陪我登草尾尖山时,这山还少为人知。</p> <p>  </p><p> 登草尾尖山路上,要走过成片成片的田野。春日里,嘉禾新绿,雨水充足,水流从田埂上一级级哗哗流下,远方树林传来几声鹧鸪声,那西边的大树上惊起一群白鹭,戴着斗笠、高高挽起裤脚的老农扛着锄头走在层层梯田上。要是秋天,行走在金黄的稻浪里,山道旁体憩的老牛边咀嚼着草料边瞪着陌生的你,再往上走,那是一畦畦高大又浓绿的薏米组成的青纱帐。爬过几道扻,转过几道弯,那棵不知几百岁的万寿松早已斜斜探出身子跟我们招手了。再往山上望去,一条羊肠小道在丛林叠岚中时隐时现,通向遥远山顶。</p><p><br></p> <p>  </p><p> 听着熟悉的乡音,走在熟悉的山路上,那些曾经的苦和累涌上心头,熔化成一遍遍的温暖:那是儿时母亲砍下的一段栗木,压在稚嫩的肩上,从深山老林一路扛回家。那是带上铝饭盒,抬起甩谷仓,在那远离家的山田上挥汗如雨。“冬菇茄子萝葡菜,付与山僧作午餐”,路上一段朽木,生出几个香茹,摘在手中,嗅嗅,满是乡蔬之气。路上偶遇的山柿子,孤零零在枝头颤抖,摇一个下来,尝尝,最是童年滋味。走过三角坪一带,脚踩厚厚栗叶,仰望苔痕深深的参天大树,看阳光稀疏落下。树影斑驳中,光影迷离里,最适合三两好友盘膝静坐,秋林共语,追寻一段美好旧时光。</p> <p>  </p><p> 从三角坪斜上不远,树木渐少,绕过大按头,宽阔的马兜坪就在眼前。草尾尖山上柔美的高山草甸,吸引越来越多的户外爱好者来一探究竟,雾气弥漫中看漫山红杜鹃,斜阳残照里随牛群悠然远去。站在马兜坪上,环望四顾,但见风吹草低,天高云淡。感叹自己之渺小,不过是绿野中飘忽的一支山花。</p><p><br></p> <p> ~~落叶沙沙,往事如风~~</p> <p> ~~经霜石更瘦~~</p> <p>  ~~人生不过是万山中一棵小花~~</p> <p>  </p><p> 去年再登草尾尖山,惊讶地发现路扩大了,又看见铁驴上下忙碌拉人。马达声响彻山谷,摩托尾气满山林。行走山道上要不时避让来往摩托车,茫然无措中若有所失,早早下山。</p> <p><br></p><p><b><i><u>六:尘封的往事</u></i></b></p><p> </p><p> 象山是著名的革命基点村,甚至远离象山的银场坂的土墙上至今遗留有革命标语。原红八团团长伍洪祥、政委邱成贤经常在象山进行革命活动,在后隔牛角厝你一次激烈战斗中,邱成贤政委壮烈牺牲,忠骨埋在象山的青山绿水中。象山村共有18名烈士为革命牺牲,立下不朽功勋。</p> <p>  </p><p> 1960年,龙岩县委派出四人工作队进驻象山各大队指导工作,那年天气特别寒冷,倒春寒来袭,冻死部分秧苗,急需稻种进行育种补插。通知已下,但象山各农户迟迟不见社员育种,工作队吴荣基坐不住了,经再三催促,大队干部吞吞吐吐地说,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后,家里粮仓早已空空如也,一粒谷种也没有,吴荣基同志不相信,但通过认真走访调查,发现情况确如大队干部所说。原来自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以来,适中公社建设凌坑水库,各大队抽去绝大部分青壮劳力,剩一些老弱病残者进行农业生产,象山本来地薄水冷,产量就低。加之劳动力不足,疏于田地管理,产量又更低。在当时盛行的浮夸风政策压力下,虚报数倍产量。这就惨了,按报上去的数量缴完征购粮后,社员的口粮维持半年都不够。至春耕时,多数社员家里己断粮多日,终日挖野菜、竹笋埋肚子,村里出现越来越多的水肿病,并出现死亡病例。象山工作队的同志感觉事态严重,立即向公社汇报情况。公社部分领导同志不相信,带领民兵队伍挨家挨户搜粮,却一无所获。在搜粮过程中,一位老社员当场死亡,经尸检,老人胃内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苦笋。在严酷事实面前,带队领导哑口无言。</p><p><br></p> <p> ~~苔痕映阶绿~~</p> <p> 《银场坂的革命标语》</p> <p>  </p><p> 事态发展极快,村里几乎每天都有饿死事件发生。吴荣基同志看不下去了,跟工作队其他同志商量决定由自己和象山大队支部书记带上书面《紧急报告》,十万火急向县委常委会汇报情况。吴荣基同志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在全县第一个如实向县委常委会汇报口粮不足,野菜充肌,水肿横行,社员饿死等严峻的现实。吴荣基的报告震惊了县委常委,人命关天,县委立即决定赈灾救命,发放回销粮,派出县医院院长为主的医疗队,暂停凌坑水库建设,劳力回大队抢播春耕……</p><p><br></p> <p>  </p><p> 汇报会后,吴荣基同志又紧急找到在粮食局任局长的同学,想紧急购一车粮食带回象山,局长说只剩一些饲料:米糠、麸皮和榨过油的花生渣。吴荣基心想总比野菜强,自己出钱,统统买下。“粮食”运到新祠,象山村民高兴无比,但能挑担的劳力不足三十人,有些较轻的水肿病患者也加入挑担队伍。当晚,有四名社员很迟还没回来,原来,饥饿加疾病,这四名社员在挑担路上不幸死亡,倒在黎明前的最后一段黑暗中。吴荣基同志买回的一批米糠,对水肿病有很好效果,挽救了无数象山人民的生命,春耕也逐渐得到恢复。象山得救的消息如春雷炸响大地,各大队纷纷效仿,逐渐推翻浮夸风高压政策下的虚报数字,如实报告产量。县委县政府随即召开扩大会议,县委主要领导做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就1958年来的错误作了检查,纠正了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等错误,自此,抗灾自救,恢复农业生产在全县逐渐展开。</p> <p>  </p><p> 吴荣基同志的《紧急报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极大的担当,挽救了无数象山社员的生命,给象山带去希望,给龙岩县带去新生。斯人已逝,高风永存,往事渐成烟。如今,走在象山的道路上,村道宽敞,小洋楼鳞次栉比。尽管已渐渐失去了我印象中曾经的小桥流水人家,但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了,日子过得越发甜了。象山溪水依然缓缓东流,村头老树还是那样郁郁葱葱,它们见证了这个村子发生的一切,愿象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尘封的往事。</p><p><br></p><p><br></p> <p> 吴荣基同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