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性意义

天边那片云海

<p><br></p><p>《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早期著作中重要的文章之一,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批评当时在红四军一部分指战员中存在的对于革命形势和前途的悲观情绪,并教育广大红军指战员树立全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必胜革命信念。</p> <p><br></p><p>据《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的注释,实际上这篇文章最初的形式是一封信, “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以回复林彪来信的名义写出一篇长达七千多字的公开信,并以《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为题印发给红四军各大队党支部供广大红军指战员学习。后来,这封公开信在不同时期作为党的重要学习文件公开发表过,例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发行过单行本《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同志的信》,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整风运动学习期间出版过《六大以来》上册(1941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编辑出版)、《军事文献》上册(1942年中央军委编印)和《两条路线》(下)(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编辑),还有《拂晓》第1卷第12期(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编印)、《抗战以前选集》第1卷(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编印)、《党的路线问题选集》第2卷(1945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编印)都收入了这封信, 1947年12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以《给林彪同志的信》为题将这封信编入《毛泽东选集》续编本, 1951年《毛泽东选集》正式版和1991年《毛泽东选集》第二版都以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题编入出版。</p> <p><br></p><p>一直以来,毛泽东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都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它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性意义。首先,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深入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为后来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观点,教育党和红军要看到中国革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本质,而不要被反革命暂时的强大的现象所迷惑,是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的雏形;第三,毛泽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句成语描绘了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的景象,同时用三个句子生动的句子描绘了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景象:</p><p><br></p><p>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p><p><br></p> <p><br></p><p>通过形象化的描绘,毛泽东批评了当时党和红军中存在的悲观右倾的思想,同时也告诫不能患有左倾急躁病,进而号召党和红军满怀必胜的革命信念和意志、开展切合中国革命实情的革命武装斗争,迎接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