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唐隶《嵩阳观记》和《张说墓志》

解放路第二小学

<p>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帖,大家一起学习。自先秦至当代,在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规矩有则,法度易掌握,操作简易,实用美观,深受各代人的喜爱。但由于时风的影响,各代隶书的命运则是不同的。从书法发展史来看,隶书有两个高峰,一是汉代,二是清代,在这两个高峰之间,有一个谷地,那就是唐代。其在楷书创作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这种独足的发展却给其他的书体带来了先天的不足。分析唐代与清代隶书的不同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时代的时风及创作语言的不同点,给当代隶书的创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p> <p>区别唐隶与清隶的一个显著的标准是取法不一样,唐人隶书以楷法书之。清代的隶书取法汉碑,这可以从清代的书学论著中找到答案。清魏锡曾在《书学绪闻》中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一条学书道路,其说“篆取原刻《石鼓文》,原刻泰山秦残篆十字,唐-李阳冰《三坟记》,隶取汉《礼器碑》、《百石卒史碑》、《史晨碑》、《孔庙碑》、《尹宙碑》、《石门颂》数种,剪贴成册,于此中择篆隶各一种令习书者以油纸碑影写,亦皆提肘回腕,羊毫浓墨日课无间。”从这段论述可看出,清人临隶书的范本来自汉碑,且用笔是羊毫,“羊毫浓墨以振其力,使起笔不得不逆,住笔不能不到,脚踏实地,自无牵纽描画之弊。”</p> <p>唐隶不是取法汉碑,而是用楷法作隶书,唐代擅隶的代表书家多不通《说文》,不能取法篆书以丰富隶书之趣。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则是时代风气所致。唐人并不是见不到汉碑,清人也不是只看到汉碑。从唐到明清,各代人都能见到汉人隶书碑碣。清代考据之学的兴盛,尊碑抑帖,书法家追求反朴归真,这种尚质的风格决定了隶书在清代 书法中占重要地位,这也决定了清代隶书必然超越唐代隶书。正如清-扬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桂未谷馥,伊墨卿秉绶、陈曼生鸿寿、黄小松易四家之分书,皆根底汉人,或变或不变,巧不伤雅,自足超越唐宋。”</p> <p>汉隶当来自秦隶,秦隶是什么样呢?吾丘衍在《学古编》中说:“秦隶者,程邈以文牍繁多,难于用篆,因减小篆为便用之法,故不为体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隶也。便于佐隶,故曰隶书。即是秦权,秦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谓之篆,误矣!”</p> <p>而汉代隶书可分为两类,一是八分,用篆笔作汉隶。二是汉隶,字皆有挑法,与秦隶名称相同,但写法不一样。如果说唐人也继承有汉隶的因素,也最多是这类情况。秦有隶书,但真正确立和完善却在汉代。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古体与今体的分水岭。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笔法的革新,那就是波折和出锋。笔法中有方笔和圆笔。隶书主要是用圆笔来表现的,而方笔是以隶书开始的。分析秦汉隶书,有方笔也有圆笔,如南方的江淮汉简多篆意,用圆笔表现,而西北汉简则多方笔。</p> <p>到东汉以后,多用方笔。在笔势上,出现左掠右波的特征,这一特征发展到唐代,则出现了一种程式化,把隶书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如果从书法发展史来看,方笔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其打破了圆笔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撇,捺,折等笔画,是楷书的基础 ,后世的行、草书都是从隶书蜕化出来的。但若一味地强调单一的用笔,就可能走向反面。隶书是楷书的基础,但唐人却用楷法写隶书,失去了古味,徒具其形。</p> <p>清-钱泳在《书学》中对唐人的隶书作了具体的分析,其说:“唐人隶书,昔人谓皆出诸汉碑,非也。汉人各种碑碣,一碑有一碑之面貌,无有同者,即瓦当印章,以至铜器款识皆然,所谓俯拾即是,都归自然。若唐人则反是,无论元宗、徐浩、张廷圭、史维则、韩择木、蔡有邻、梁升卿、李权、陆郢诸人书,同是一种戈法,一种面貌,既不通《说文》,则别体杂出,而有意圭角,擅用挑踢,与汉人迥殊,吾故曰:唐人以楷法作隶书,固不如汉人以篆法作隶书也。”</p> <p>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出了“尚质”的理论,认为书法要发展,必须从源头处寻求变法的精神动力,也就是必须从唐碑以前的魏碑和汉碑中去发现和总结。清代的隶书高手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者,桂馥、伊秉绶、王时敏、金农、陈鸿寿、赵之谦等都是隶书高手,他们的共同特点都取法汉碑古法,都精通篆书。。因此,其隶书的笔法有圆有方,面目多样,各有千秋。今天咱们继续分享唐隶《嵩阳观记》和《张说墓志》大家一起学习。</p> <p>《嵩阳观记》全称《大唐嵩阳观记圣德感应颂》,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二月刻,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隶书25行,行53字。碑今在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清王澍《虚舟题跋》说:“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隶书之工,亦无如季海。”</p> <p>唐时多以楷法作隶书。然而,欣赏徐浩《嵩阳观记》碑刻,他隶法多以篆入,取法汉碑。劲健而不失飘&nbsp;《嵩阳观记》局部逸,舒展而不失沉稳。赵明诚评说:“其文与事俱不足道,正宜铲去之为名山洗垢,惟是碑为徐定公浩古隶,笔法遒雅,姿态横生艺林中以自难废耳。”(《说嵩》)但是,在当时的大气候下,徐浩的隶书也难免以受楷法用笔的影响,转折稍硬,挑提欠含蓄。</p> <p>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官至彭王傅、会稽郡公、太子少师。徐浩自幼精通翰墨,其祖师道,其父峤之,均是书家,浩深得家传,又书宗二王,尤醉心于王献之。《宣和书谱》称:“盖浩书锋藏画心,力出字外,得意处往往近似王献之,开元以来,未有比者。”玄宗时,宰相张说见所作《喜雨》、《五色鸽》两赋,十分器重,荐为丽正殿校理。唐肃宗即位,受到肃宗宠爱,由襄州刺史召为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其手,其书法作品在民间多有流传。</p> <p>徐浩长于鉴赏,两次受命访书,收集二王书迹。有《古迹论》、《论书》传世。他善书法诸体,曾写屏风42幅,所题多《文选》五言诗,八体皆备,其中“朔风动秋草”等十多字,或草或隶,尤为精绝。李邕赞云:“徐季海书若春云之高,无梯可上,幽谷之深,无径可寻,开元以来无比者。”但对他的字表示不满的人也有不少。如《吕总续书评》云:“徐浩真行书固多精熟,无有意趣。”李煜也说:“徐浩得右军之肉而失于俗。”米芾甚至说:“《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研媚,此自有识者知之。”所传书迹,除《不空和尚碑》外,还有隶书碑《嵩阳观记颂德感应颂》。墨迹《朱巨川告身》等。</p> <p>嵩阳观记碑文原文:</p><p>大唐嵩陽觀紀聖徳感應頌: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左僕射兼右相吏部尚書崇玄舘大學士集賢院學士朔方節度等,副大使修國史上柱國晋國公臣林甫,上太中大夫守河南尹河南水陸運使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兼東京留守判留司尚書省事臣裴迥題額,域中之大,有四道为之首,而王者统焉;方外人,有五神为之首,而圣者用焉。非道也无以致圣。自灾师水玉轩访峒山,藐汾阳,徘徊河上,且犹私一己之利,屈万乘之尊。或得之而不存,或求之而不及。则未有宏心六合,元化被於海隅;涤览九重,异人臻於阙下。密传仙契,潜役神功,端拱紫庭,坐进金鼎,如我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之至感也。盖德迈者其业崇,道宏者其化博。上初戡巨难,纂睿图,以为唐虞盛理,教人而已矣。</p> <p>乃昭礼物,考经志,於是乎帝典王纲,罔不毕备,及夫一戎夏,致雍熙,又以为轩昊上德,恭已而已矣。乃敦清净,复淳朴,於是乎?偃甲垂衣,示於无欲。故载历三纪,功包九皇。乃时有真人方士,不召而至者,俨然而进曰:「臣闻昔者太初之先也,尝有受命握符,一君千岁。後代圣人,顺其外为封禅,修其中为导养。故玉检有不死之名,金丹为长生之要。五三以降,兹道蔑闻。陛下承紫气之真宗,接黄神之远运,玉检之文已备,金丹之验未彰。天将授之,其在今矣!」上览其议,而告之言:「朕闻神丹者,有琅雪霜,三化五转。太乙得之为上帝之伯,元君得之为下教之尊。必将假无为之功,任自然之力,乃可就矣。」</p> <p>於是考灵迹,求福庭,以为嵩阳观者,神岳之宅真,仙都之标胜。直天中晷影之正,记烈祖巡游之所。抱汝含颍,风交雨会,阴阳之所液,之所往还。丹灶琳堂,往往而在。乃命道士孙太冲亲承密诏,对授真诀,一之日披图於天府,二之日陈醮於山坛。然後俾太乙启垆,陵阳传火,积炭於庑下,投药於鼎中。固以扃,窒其窗户,隙光不容,人迹罕到。自河尹官属,邑宰吏僚,目对封泥,手连印署。太冲乃与中使薛履信衔命而东,涉海沂,过蒙羽,行且千里,归已十旬。然後克日聚观,开封发印,馀烬未灭,还丹赫然,则已六转矣。明年,移药於缑氏山升仙太子庙。其役制之功,神异之效,又如初焉。每至降御词,陈祝册,紫泥素表,倏忽飞天;元酒玉杯,缤纷移座,祠官眙,供吏惊呼。灵贶昭答,有如此者!其馀瑞鹤卿,祥光秘语,匪朝伊夕,不可胜记。按《中丹经》云:「金华符成,威光鼎就,则有朱鸟呈异,白日激辉。」斯非类乎?九转既毕,驰驿以献。圣上方涤虑穆清,斋心虚白,神期应会,如合契焉。於是三事百僚,奉觞称贺曰:「陛下抚群黎而归寿域,上真降殊休而报圣德;神丹一御,与天无极。」且夫宏化至道,先烈也;还风太初,昌运也;异人委质,圣感也;灵药荐寿,天符也。此四者,皇图帝载所未闻焉。微臣预《春秋》之徒,忝申甫之地。</p> <p>上清事隐,非鲁册之可徵;大洞功成,岂《周颂》之能纪?强铭琬炎,永播乾坤,其词曰:</p><p>太古兮上皇,千岁兮一君。自轩辕兮独往,遂历代兮无闻。有唐兮英圣,六叶兮十纪。维天宝兮合符,故淳风兮变始。嵩有峰兮颍有澜,交灵气兮集仙坛,资圣寿兮效神丹。神丹御兮福庭会,虹旗兮紫盖,临万邦兮弥亿载。天寶三載二月五日,建朝散大夫檢校,尚書金部員外郎上柱國臣徐浩書。</p> <p>徐浩隶书《嵩阳观记》的用笔特点:</p><p>1、起笔的圆笔多、方笔少,以篆书用笔来写隶书,取法汉碑</p><p>2、笔画劲健,而不失飘逸</p><p>3、受楷书用笔的影响,转折稍硬,提挑欠含蓄</p><p>4、笔画厚实、饱满,又参以轻灵的笔画来调节,静中有动</p> <p>徐浩隶书《嵩阳观记》的结构特点:</p><p>1、内紧外松:中宫收紧,长横、长撇、长捺、竖弯钩、斜钩伸展出去,在一个范围之内伸展,收放自如</p><p>2、舒展而不失沉稳,伸展的笔画写的相对于沉稳、沉厚一些,收缩部分的笔画相对轻灵,又粗细的层次感</p><p>3、实中见虚:左右结构的字,中间会有一块大的空白,这就是虚的地方,有笔画的地方是实的地方,以实为主,以虚为辅</p><p>&nbsp;</p> <p>徐浩隶书《嵩阳观记》的章法特点:上下字分开,左右字靠近</p><p>&nbsp; 集字创作的方法:</p><p>做好背临,临写一个字,关上字帖,再默写这一个字,再和字帖对比,找不同的地方,再次背临,直到看不出大的区别,提炼原帖的用笔特点、结构特点,找一首古诗尝试着创作。古诗的内容里面,原碑中没有的字,集笔意,集徐浩《嵩阳观记》笔画的用笔特点来创作。</p> <p>徐浩开创了唐朝“尚肥”的书法风气,但并非他所有的书体都追求肥美。在隶书方面,他严守东汉经典隶书——“八分书”的写法:用笔上,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字法上,中宫紧收,左右舒放;章法上,行距紧密,字距宽舒。徐浩在这一方面被书法史学界公认为代表作的,就是徐霞客在嵩山考察所见《嵩阳观记》。同时,由于严守汉代隶书“八分”法,代表着唐代隶书水平的高度,《嵩阳观记》也被公认为唐代隶书并不多见的精品之一。</p> <p>《张说墓志》,全称《唐故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张九龄撰、梁升卿书、卫灵鹤刻。1999年秋出土于河南洛阳伊川县吕店乡万安山南麓袁庄村,志石现藏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著录首见于《书法丛刊》2000年第三期赵君平《唐张说墓志述要》,《文物》2000年第十期亦刊有李献奇《唐张说墓志考释》。</p> <p>墓志为青石质,近方形。志盖盝顶,高53厘米,宽52厘米,斜刹16.4厘米,边厚5厘米。盖顶篆书“唐赠太师燕文贞张公墓志”3行12字。志高80.8厘米,宽80.4厘米,厚16.5厘米。志文隶书32行,满行33字,共936字,有浅线界格。</p><p>&nbsp;&nbsp;&nbsp;&nbsp;</p> <p>张说(667-730),两《唐书》有传。唐代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一生历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为宰辅。《全唐文》卷二九二录有张九龄撰《张说墓志》文,与出土墓志略有区别。</p> <p>《张说墓志》为梁升卿所书。梁升卿于开元二年(714)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及第。此后任奉天县尉、雍县尉,迁拾遗,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祠部员外郎、户部郎中、中书舍人、莫州刺史、广州都督、太子右庶子。升卿长于书,其书名虽未能煊赫于史,然于唐代则以隶书名于时,而为唐开元年间名家。</p> <p>唐代隶书以工美为尚,而这种工美特征的产生则源于唐代隶书的兴盛。丛文俊先生认为唐代的科举书判取士、唐代对书学生的教学要求和唐玄宗善八分书是促使唐代隶书兴盛的直接原因。而这三种原因,又进一步促使更多的士人学习隶书,风格趋于统一,最终形成巧秀工美的唐代隶书。《张说墓志》的隶书风格突出地体现了唐隶工美的特征。</p> <p>《张说墓志》书于开元二十年(732),与书于开元十一年(723)的《御史台精舍碑》相比,《张说墓志》书法更为完整地体现了唐人隶书的精熟特征。梁氏既长于书,其实碑版亦多有其所为者。据朱关田先生考证,梁升卿所书写的碑刻墓志有19种。在梁升卿书写的这19通碑刻墓志中,立于开元十五年(727)的《萧灌碑》和开元二十一年(733)的《冯昭泰碑》均由玄宗题额,而《张府君碑》由玄宗撰文并题额,由梁升卿书丹。由此亦可见梁升卿与玄宗之间的书法交谊,亦可窥见梁升卿于玄宗朝书法声名之重。</p> <p>张说是唐代著名宰相之一,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的重臣。其人非常聪明,689年(永昌元年)武则天在洛阳南门亲自举行制科考试,张说所做策论为天下第一,受到赏识,之后进入政坛,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另外其人也颇有武略,可谓文武兼资。他明于政体,改革不合时宜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故史家称赞他“发明典章,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是推动“开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p> <p>张说是开创开元之治的重要人物,他的志石的出土无疑是这段辉煌的具体实证。可惜在伊川吕店袁庄村,张说的墓园已经夷为平地,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洛阳有历史、无传承,张说墓就是一个恶劣的例子。文革时期,另一大唐名相姚崇的墓园被平毁,非常愚蠢,好在近几年又重新复原。作为与姚崇齐名、两人又有恩怨纠结的张说,本是河洛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资格享受后人尊崇。在这里鄙人强烈呼吁洛阳和伊川有关部门恢复张说墓园,并树碑立传,让他和姚崇、范仲淹陵园成为河洛文化古迹的重要节点,永存河洛大地。</p> <p>在唐代第一个状元贾至出现之前,张说就被武则天钦点过第一,授职太子校书郎。不久,又升至右补阙,负责向皇帝规劝之事。武周久视元年(700)夏,武则天到嵩山三阳宫避暑,至深秋仍流连忘返,朝臣们急于汇报工作,却不敢提意见。张说却无所畏惧,毅然上疏,劝武则天尽快回宫处理国事。武则天虽不愿回宫,没有采纳其意见,不过却很欣赏张说的认真负责,认为他敢于秉公直谏,可堪重用。第二年张说就官升两级,成为朝廷要员。</p> <p>当其时,武则天宠幸男宠愈发无所顾忌,终日和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寻欢作乐。“二张”由是肆无忌惮,作威作福。满朝文武官员见到“二张”,多有几分忌惮。唯有宰相魏元忠不把他俩放在眼里。魏元忠是个有名的硬汉,在周兴、来俊臣得势时,他曾三次被诬陷,有一次甚至差点被处死。饶是如此,他还是不懂得变通,对朝廷则不改其忠贞。</p> <p>武则天想提拔男宠张昌宗,许多大臣都迎合武则天,称赞张昌宗能力超群,魏元忠却不以为然,从而百般阻挠。为此,张昌宗对魏元忠恨得要死,老在武则天面前诬告魏元忠,甚至造谣说,魏元忠在背后议论武则天已经老了,大家不如早作打算,依附年轻的太子云云。武则天听说后自然恼火,就把魏元忠收了监,准备亲自审讯。魏元忠不服,声称自己冤枉,要和张昌宗当面对质。张昌宗担心辩不过魏元忠,赶忙去找魏的部下张说,要张说出来做伪证,承诺只要张说答应帮忙,将来一定通过武则天提拔他。次日,武则天上朝,召集太子等人列席。魏元忠自然不承认有这回事,与张昌宗争论半天,都没有个结果。张昌宗说:“我有证人!请传张说来做证,他亲耳听到魏元忠有此言论!”</p> <p>张说被传,只好进宫做证。武则天问:“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吗?”魏元忠一见张说进来做证,就高声叫道:“张说,你想跟张昌宗一起诬陷我吗?”张说哼了一声,说:“魏公您真是枉做宰相了,咋能说出这样不通情理的话呢!”张昌宗一听张说的话音,觉得不大对劲儿,连忙催促张说:“你不要理睬他,快快来作证吧!”张说道:“陛下请看,张昌宗在陛下面前,还这样胁迫我,可见他在宫外是怎样的作威作福了!现在我不得不实说了——我没听到魏元忠说过反对陛下的话,而是张昌宗逼我做伪证罢了。”张昌宗一听,气急败坏地叫起来:“张说,你是魏元忠的同谋!”武则天这时已经明白魏元忠被冤枉了,却又想给张昌宗一个台阶下,就撤了魏元忠的宰相职务,并把张说流放到钦州(今广西钦州)。</p> <p>唐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其侄儿武三思和张昌宗、张易之等勾结起来,企图把持政权。宰相张柬之联合其他官员,趁武则天病重之机,夺取了禁卫军军权。在把“二张”逮起来杀掉后,迎接中宗复了位。显赫一时的女皇武则天,不久就病死在洛阳。</p> <p>唐中宗即位后,把张说从钦州召回,提拔其为工部员外郎,接着升其为工部侍郎,不久又拜其为兵部侍郎。后中宗被害,睿宗执政。这期间,中宗次子李重福在洛阳谋反,事败被杀,时为唐景云元年(710)七月。朝廷在洛阳搜捕李重福的同党时,一共抓了数百人。睿宗派张说前往洛阳处理此案。</p> <p>张说来到洛阳后,经审讯,得知许多被抓之人都是冤枉的,于是便将被冤枉的人全部释放。此案办得又快又得民心。睿宗很是高兴,夸赞张说道:“你办理案子,不冤枉好人,又不漏掉罪犯。如果不是忠于朝廷,怎能做得如此公允!”遂让张说担任太子李隆基的侍读。</p> <p>张说由于机敏果断,处事灵活,不久就被提拔为宰相。当时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争权不休,指示巫人放出流言说:“根据天象,五日之内,必有乱兵入宫!”睿宗赶忙召集大臣商议此事,众人都知道这是危言耸听,意在诬告太子谋反,借以动摇太子的地位,但慑于太平公主的淫威,多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不愿揭穿太平公主。唯有张说直言不讳地指出:“此乃小人挑拨之计,意在动摇太子根基。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参与执政,则君臣自安,小人的阴谋也就难以得逞,灾难自然不会降临。”睿宗恍然大悟,马上下旨让太子监国。从而为李隆基的顺利接班铺平了道路。</p> <p>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说也不例外。张说喜欢古玩珍品不说,任职期间还时不时受点贿赂。正是这个弱点,他被精明的姚崇给算计了。原来张说与姚崇虽说是同殿为臣,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加之政见不合,二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姚崇临死前,担心张说将来报复其家人,就对长子姚彝说:“我为相数年,所作所为,颇有可述。死后墓志铭,定由名士撰写,方不失我望。而今的文坛高手首推张说,可俺俩素来不睦,你去求他撰文,他必然推辞。我有一计你可试试:可在我的灵前陈设一些珍玩,他来吊唁时,若视而不见就走了,这表明他还计较前嫌,怨恨于我;若他逐件赏玩,露出爱慕之意,你就趁势把这些珍玩全送给他,并请他为我写碑文,但要催他快写,一刻也不要停。待他碑文写好了,呈皇上御览的同时,马上刻碑。”姚彝问:“为何?”姚崇答:“碑文上写的自然都是些溢美之词!张说既然在碑文中说了我许多好话,他将来若想寻隙报复,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人家会笑话他的!如果他答应写,应尽快刻碑,不给他反悔的机会!”</p> <p>姚崇死后,张说前来吊唁。当他看到姚崇灵前的珍玩时,果然两眼放光,忍不住上前抚摸起来。姚彝趁机说:“先父有遗言,说同僚中有肯作碑文者,就将这些遗珍赠他!您是当代文士领袖,请您为家父写一篇碑文如何?”珍宝的魅力,促使张说想都没想,欣然答允。姚彝催他快写,他果然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为姚崇歌功颂德,可谓不遗余力。姚家得了碑文,连夜请人刻碑。在把珍玩送到张府的同时,又将底稿呈报玄宗。玄宗看了很是感动,称赞道:“像姚崇这样的贤相,不可没有张说这样的美文来称扬啊。”却说张说睡了一觉,忽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对姚崇吹捧得有些过头,连忙派人去索要原稿,说是文章草率,需要修改。姚家回答说碑已刻就,并呈御览了。张说无奈,沮丧地说:“这个死姚崇,竟骗了我活张说!”需要特别申明的是,作为“开元盛世”时期文士领袖的张说,在担任宰相时,曾大力提拔人才,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宰相的诗人张九龄。唐开元十八年(730)十二月,张说病死,享年64岁。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其撰写了神道碑。</p> <p>这周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学习。大唐隶书的经典之作都在这里了,后面还会分享一些唐隶,咱们继续坚持下去,周末愉快。晚安。<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lkd97z?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汇总</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