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荣河(今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人,国民革命军将领。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p><p> 1910年入太原陆军小学。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入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1924年后,任晋军第四旅第八团团长,第四师师长。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次年任第三集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兼天津警备司令。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进驻绥远。1931年任晋绥军第35军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等职。</p><p> 1936年11月初,发起百灵庙战役并肃清了绥远境内的伪军,挫败日军西侵绥远的阴谋。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总"司令。1949年1月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p><p>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任水利部(后来的水利电力部)部长长达22年之久,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p> 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p> <p>傅作义的家乡</p> <p>傅作义铜像。</p> <p>毛泽东高度评价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功劳很大,人民永远不会忘掉你。”周恩来称赞傅作义“为人民立了大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作义出任第一任水利部长,到逝世前一年恳辞批准,一直工作了23年。他踏遍了全国的山山水水,从天山脚下到莎经之滨,从松辽平原到珠江三角洲的水利电力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发生严重水灾时,傅作义亲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为新中国的水利电力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傅作义的功绩。</p> <p>即使傅作义是国民党,但是他对抗日作出极大的贡献。</p> <p> 始终坚持“士兵第一” 能叫出全营800名士兵的名字</p><p> 1928年,傅作义被阎锡山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兼天津市警备司令。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傅作义被阎锡山任命为第四路军指挥官,负责指挥津浦线北段战事。6月,傅作义部占领济南,任济南行营主任。12月率部移驻绥远。次年1月,任35军军长兼绥远省政府主席。尽管傅作义出身于军阀割据的旧军队,但他却有一套区别于其他旧军官的带兵方法。“士兵第一”,傅作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心里始终装着士兵,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1923年,28岁的傅作义升为营长,他能叫出全营800名士兵的名字,后来职位越来越高,但他还是熟悉每个军官的性格和优缺点。他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知道谁有困难,就解囊相助。士兵的家属到军队探望,不但热情招待,如有困难,还常以财物相赠。在旧军队中,当官的克扣军饷损公肥私,傅作义却连自己的薪饷也不往家寄,把结余用在养兵上。</p> <p>傅作义的书法</p> <p>作战时的工具箱</p> <p>傅作义的住处。</p> <p>习仲勋对傅作义的评价。</p> <p> 率部起义和平解放北平 毛泽东称赞“人民永远不会忘掉你”</p><p> 1947年底,傅作义出任华北“剿匪”总司令,拥兵30年的傅作义坐镇北平、掌控华北,他手握四个兵团、12个军、60万重兵,对华北五省二市实行党政军一统领导。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基于爱祖国、爱民族的热忱,以保护北平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古都文物为重,于1949年1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1949年2月22日,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了傅作义。傅作义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第一句就说:“我有罪!”毛泽东却回答说:“你有功!谢谢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永远不会忘掉你的!”坐下以后,毛泽东对傅作义说:“北平和平解放最好,你这是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如果说,你过去有错的话,那么现在功过权衡,还是功大于过,也是有功人员。”毛泽东还对傅作义说:“不久我们也要到北平去,将来咱们可以更好地合作,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到北平以后,就要召集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各少数民族和华侨等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开会,成立新中国。你可以被邀请参加会议,你有功,也有代表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