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亲爱的新生家长:</p><p> 您的孩子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意味着孩子即将进入义务教育阶段,为了使您的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实现幼升小的顺利衔接,学校提出以下建议供您参考,请各位家长仔细阅读。</p> 一、按要求接送孩子 <p> 我校在学校大门处设置了警戒线,为了孩子的安全,同时便于学校管理,请您接送孩子时止步于校门外,也请您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按时接送您的孩子。</p> 温馨提示 <p> 1.上学:开学第一周,家长可以送学生进入教室,安置好后须马上离校。</p><p><br></p><p> 2.放学:开学第一周,家长可以进入教室接孩子。从第二周开始,所有学生一律由老师带队到校门口等候区,家长接到孩子后马上离开,不要在门口逗留,以免堵塞交通。</p> 学生接送时间表 <p>第一周:</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上学:8:00——8:10</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放学:15:30</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一周以后:另行通知</span></p> 二、备齐必须需的学习、生活用品 学习用品 <p> 1.书包:大小适中,轻便易携;</p><p> 2.文具盒:简洁,耐用(最好是笔袋);</p><p> 3.其他:削好的六只HB铅笔、橡皮、学生直尺、作业登记本等。</p> 生活用品 <p> 开学前为孩子准备好个人防护用品“四个一”:一个水杯(严禁携带玻璃杯)、戴一个口罩(再备用一个口罩,一、二年级备用儿童一次性口罩)、一包消毒湿纸巾、一瓶免洗洗手液。</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温馨提示:</span></p><p> 1.请家长在购买文具、生活用品时,以简洁实用为原则,以免影响孩子的注意力。</p><p> 2.上体育课时,学生穿运动鞋,女同学最好不要穿裙子。</p> 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p> 1.按照学校时间安排作息,养成不迟到、不早退的好习惯。培养孩子早睡、午睡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p> <p> 2.训练孩子主动喝水和上厕所的习惯。每天上学前,帮助孩子准备水杯,可自带水(不带任何饮料),也可到学校饮水机装水喝。</p> <p> 3.帮助孩子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自己倒水、穿衣服、上厕所、系鞋带、收书包的能力,并且让孩子提高做这些事情的速度。</p> <p> 4.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澡,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要洗手,手脏不要揉眼睛。</p>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p> 1.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写字时注意力要集中,不可边玩边写。坐姿、执笔要正确。书写要认真、工整、规范,作业本要保持干净、整洁。作业能按时完成,逐渐学会独立检查。</p> <p> 2.培养孩子爱护、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教育孩子爱护书本,不在书本乱写乱画,不要让书本卷边、角,用完学习用品后自己整理书包、文具盒,入睡前按课程表装好第二天上课需要用到的课本和用具。</p> <p> 3.避免孩子养成拖拖拉拉的习惯。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要求孩子放学后先写完作业再玩,不能边做边玩,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p> <p> 4.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p> <p> 5.养成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尊敬师长,友爱同学。</p> 四、家长注意事项 <p> 1.记下老师的联系电话,加入班级QQ、微信群,随时关注老师发布在群里的信息。给班主任老师留有效的联系电话,方便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关注学校公众号。</p><p><br></p><p> 2.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必要时做适当的辅导,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p><p><br></p><p> 3.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注意交通安全、讲究饮食卫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陌生人的话。</p><p><br></p><p> 4.孩子如需请假,可通过写请假条、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请假,及时告知老师孩子请假的原因。如孩子需中途离校,需经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同意,家长在离校通知单上签名后方可带孩子离校。</p><p><br></p><p> 5.控制孩子的零花钱,禁止携带零食进校园。</p><p><br></p><p> 6.家长进校着装应端庄、大方,校园内严禁吸烟。</p><p><br></p><p> 7.所有家长的车辆不得进入校园。</p> <p> 亲爱的家长,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努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孩子们的表率,和他们一起成长。</p> <p>编辑:德育处</p><p>审核:廖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