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皇家园林之四)

黄子万

<p>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皇家祭天建筑,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祭谷的场所。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坛的建筑布局和造型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主体建筑祈年殿、圜丘台、皇穹宇的创造性的建筑艺术和高超技术,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和珍贵遗产。</p><p> 天坛由两道“回”字形坛墙分为外坛和内坛,北面的坛墙呈半圆形,象征“天”,南面的坛墙为方形,象征“地”。天坛的主要建筑分布在内坛,北边以祈年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群叫祈谷坛,皇帝在这里举行祈谷大典,祈求丰年;南面以圜丘、皇穹宇为主的一组建筑群叫圜丘坛,每年冬季,皇帝在这里举行祭天大典。在内坛西侧,还有一组建筑群叫作斋宫,举行祭天仪式前,皇帝先要在斋宫戒斋、沐浴,以示虔诚。</p><p> 1998年12月2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届会议将北京皇家祭坛——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div>  天坛公园现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西门是明永乐时唯一的门,叫祈谷门,南门是乾隆朝开的门,为了祭天方便。东门和北门是解放后开的。</div><div> 天坛公园南门。</div> <div>  进入天坛南门,首先见到的是圜丘坛。圜丘坛是每年冬至和正月辛日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俗称‘祭天台’。圜丘坛周围有两道低矮的围墙,内围墙为园形,外围墙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在内外围墙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共有棂星门二十四座。</div><div> 外围墙南侧的棂星门。中间的最大是供皇天上帝的牌位出入,东侧的次之,是供祭祀大典时皇帝出入,西侧的最小,是由陪祀的王公出入。</div> 内围墙棂星门与圜丘。 <b>圜丘</b>。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9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被9圈扇形石块围绕,从最中间的9块开始,按9的倍数向外向外扩展,第9圈为81块。栏板、望柱也都用9或9的倍数,象征“天”数。 天心石,是当年祭祀时安放天帝牌位的地方,象征着天帝高居九重天之上。人站在天心石上讲话声音特别洪亮,有很强的共鸣效果,好像在与天对话。新冠疫情期间的一天,天出奇的好,圜丘上空无一人,我第一次站在天心石上大声呼喊并感受扩音共鸣。 内围墙,圆形。 外围墙,方形。 外坛东南方的燔柴炉,是用来焚烧供品用的。 望灯杆。祭天大典是在冬至日出前七刻大概是凌晨四点十五分到四点三十分,天还不亮,就在望灯杆上挂一两米高的大灯笼,灯笼里点燃五根蜡烛,作为信号标志。 圜丘坛的东南侧的这八个铁燎炉是专门焚烧从陪位上撤下来的供品,在圜丘坛的东西两侧各有两个是专门焚烧从位上撤下来的供品,总共有十二个铁燎炉。<br> 出了圜丘,不远就是皇穹宇院落的琉璃门。 <b>皇穹宇</b>院落主要建筑包括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 皇穹宇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皇穹宇院落的圆形围墙和西配殿。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b>“回音壁”</b>,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 东配殿和圆形围墙,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 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著名的<b>“三音石”</b>,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 皇穹宇南通向琉璃门的甬道。 皇穹宇北侧坛墙有成贞门(南天门),出成贞门外南望皇穹宇。 在成贞门内中间门洞北望丹陛桥和祈年殿。 <b>丹陛桥</b>,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南券门)和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全长360米,宽30米。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为御道,西为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沿丹陛桥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p>  在丹陛桥北部将近南砖门东侧,有一座黄色屋顶的建筑,这是皇帝祭祀大典前换衣服净手的地方,叫“具服台”。这里也是皇帝大典前接见王公大臣的地方,所以,又称“小金殿”。</p> 祈年门与祈年殿 祈年门是祈年殿院落的正门,在天坛公园所有的门中,唯有祈年门制式最高。 过祈年门,祈谷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展现在我们面前。只见平地叠起三层圆形石台,汉白玉围栏做墙,苏州产金砖铺地,这是祈年殿的基座。<b>祈年殿</b>,形为圆,象征天圆;三重檐,象征三重天;通体用蓝色琉璃瓦覆盖那是蓝天的象征;顶部高高竖起的鎏金宝顶告诉人们,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祈年殿是天坛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如果说天安门已成为中国的象征,那么,祈年殿就是北京这座不朽名城的古老地标。 祈年殿的祈是祈祷的意思,年为谷子成熟之意,意为祈祷有个好年景能五谷丰登。分为上殿下坛共六环,自下而上环环收减以至冲天。<br>  祈年殿整个大殿是由二十八根巨柱支撑,分为内中外三圈。中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圈的十二根龙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圈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檐柱、金柱合计正好二十四,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内 中 外三圈的二十八根巨柱象征天象的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根巨柱再加上殿内上檐的八根童柱(龙井柱间的柱子)合计为三十六,代表三十六天罡。对应的祈谷坛东门外的七十二连房,即七十二地煞。<br>  殿内正中雕龙宝座上供奉的是皇天上帝的牌位,左右两侧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神牌。 祈年殿的基座是三层圆形石台,正面三层石台阶中,分别装饰着一块巨大的“殿前丹陛石雕”。 三层石雕有着不同的内容,下层主体是“瑞云山海”图案,中层为“双凤山海”图案,上层是“双龙山海”图案。石基的各层石栏的望柱头和出水嘴装饰的内容和丹陛石雕相对应,上层为龙和龙头,中层为凤和凤头,下层是云和云朵。这三个主题寓意龙凤飞翔于祥云之上,是古人对“天”的美丽想象。 鎏金宝顶,离天最近。 三层圆形石台基座。 石台基座与祈年殿内坛西门 祈谷坛东南角的燔柴炉。 祈年殿的北侧是皇乾殿,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 <div>  <b>皇乾殿</b>是祈谷坛的“天库”,大典时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平日在殿内供奉。祈谷大典前一天,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后,才由太常寺官员将它们恭请至祈年殿内陈放。</div> 皇乾殿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 皇乾殿院落西南角处的一个小门是<b>古稀门</b>。乾隆皇帝70岁时,太常寺官员建议在皇乾殿西侧辟一小型角门,供皇帝祭祀行礼出入一减少步行路程。乾隆采纳,但又恐子孙均走此门形成懈怠不恭,便下诏明确今后子孙寿达七十方可出入此门,故称此门为古稀门。此后清代各帝均无高寿,故出入此门者仅乾隆皇帝一人而已。 在皇乾殿门前拍摄祈年殿背面。 皇乾殿再往北是北天门,从北门进入天坛公园,远远的就可以看见祈年殿。 70华诞期间的皇乾殿北面。 天坛祈谷坛外坛墙。 从祈谷坛东门走出,东门外面是长廊。长廊,又叫七十二连房,前窗后墙,连檐通脊,是连接宰牲亭、神厨、神库和祈谷坛的封闭通道。 这里现在成了游客游览祈谷坛后休憩与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div>  <b>北宰牲亭、北神厨</b>,是天坛公园的一个建筑群,北宰牲亭位于东侧,北神厨位于西侧,共两个院落五个殿。北宰牲亭和北神厨是天坛祈年殿的附属建筑,为祈谷坛专用。历史上,宰牲亭内屠宰烹制,神厨内存放,通过长廊送到祈年殿献祭。</div><div> 2015年11月,经过两年大修的北神厨、北宰牲亭建筑群在30年后重新游客开放。作为天坛内规格最高的展馆,北京五坛八庙的祭品及陈设等尘封了100多年的文物也将在其内首次亮相。</div> <b>南神厨院</b>,位于圜丘东,坐北朝南,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制作圜丘坛各种祭品的场所。<br> 在七十二连房的东南侧的草地上,有明嘉靖年间放置的巨形镇石七块,上刻山形纹,曾讹传系陨石,实为寓意泰山七峰,这就是著名的<b>七星石</b>。满族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亦华夏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 <div>  天坛公园的西北角有一组古建筑群与祈谷坛遥相呼应,它们是从中南海迁建过来的双环亭、方胜亭和扇面亭。</div> <b>  双环亭</b>又叫双环万寿亭,是乾隆皇帝为他母亲庆祝50大寿而建的寿亭。1975年,周总理在病重之时特别批复:“双环亭可以迁往天坛,让人民都看看。”双环万寿亭始移建于天坛公园内。 <div>  双环亭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和合、吉祥、长寿”之意。双环亭结构精巧,造型新颖,屋面覆孔雀蓝琉璃瓦,色彩明快,为国内古建筑仅存一例,是天坛古建景观杰作之一。<br></div> <div><br></div><div> <b>方胜亭</b>在双环亭的西部偏南,两亭之间由近百米长廊相连。</div> 方胜亭是两个方亭套合成一体,不仅平面呈现为套方形状,木架结构也巧妙、科学的联为一体,十分精巧,套环、套方,寓意吉祥、圆满。该亭是也是古建筑仅存的一例。 方胜亭游廊和亭子里的梁枋上,绘有山水、人物、花卉以及西湖风景。 <b>扇面亭</b>在双环亭的南面,扇面亭造型独特、结构优美,为国内少有,亭子周边堆砌假山石。 扇形亭前窄后宽,颇似一个打开的折扇,灰色亭顶,苏式彩画,与双环亭南北相望,辉映成趣。 <div>  在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坐落着一座<b>斋宫</b>,这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里面别有洞天。<br></div> 斋宫好似一座宫城,有两重宫墙、两道城河,四周回廊环绕,便于守卫宫墙的兵丁遮避风雨霜雪。廊外面有深深的城河环绕,整个斋宫层层设防。 斋宫东门是斋宫的正门,门前有汉白玉石桥,护以雕栏。斋宫南北也各有一座宫门,门前亦有汉白玉石桥一座。 斋宫外城东北角有一座二层钟楼,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br> <div><br></div><div> <b> 钟楼</b>内悬永乐年铸素面铜钟一口,名"太和钟",钟体巨大浑厚,钟声圆润洪亮。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则钟声止。</div> 斋宫正殿即<b>无梁殿</b>,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此殿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进出斋宫均在此举行礼仪,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 <br>  无梁殿左前方有铜人亭,昔时祭祀前设铜人于其处,铜人手持斋戒牌以警示皇帝诚心斋戒,其亭因而也称为“斋戒铜人亭"。 传说小铜人的原型为唐代魏征。 正殿是皇帝白天斋戒的场所。殿顶成拱券形,很像陕北的窑洞,看不到栋梁榱桷的痕迹,故名无梁殿。殿宽46.8米,进深17.6米,穹顶高8米,粉壁,墁金砖。 <div>  无梁殿内的布置按乾隆时期的原貌陈列,设紫檀木制成的皇帝宝座,宝座后设紫檀瘿木五扇屏风,屏风上面雕刻有九龙戏珠的图案。正面悬挂着乾隆御笔“钦若昊天”巨匾,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现无梁殿内举办"天坛斋宫历史文化展"。 与斋宫毗邻的是<b>神乐署</b>,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br> 神乐署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 神乐署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 斋宫南门南侧小树林旁整齐的摆放着几十块<b>牺牲所大殿柱础</b>,天坛外坛原设有“牺牲所”大殿(今已无存),负责饲养京都各坛祭祀所用牲畜,殿内供奉“牺牲神”,近年施工中发现该殿柱础,移放在此保存,构成一景。 <b>  三座门</b>,位于斋宫东南角不远处,是祈谷坛与圜丘坛南北坛墙中的三座随墙门的简称,皇家建筑中的随墙门多设门楼,琉璃装饰,制作精美,显示出宫殿建筑的恢弘气势。 <div>  天坛作为皇家的祭天场所广植松柏,随处可见的百年松柏与庄严神秘的祭坛一起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祥和宁静的氛围,使天坛更具魅力。 <br></div> 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其中最著名的有九龙柏和柏抱槐。 <b>  九龙柏</b>,柏林中有一棵500多年树龄的桧柏,长的极为奇特。其树干遍布纵向沟壑,并随树干的升高而曲折上升,状若九条蟠龙盘旋腾飞。这就是有名的‘九龙柏’,是北京最美十大树王之一。 <b>  柏抱槐</b>,千年古柏怀中生长着一棵百余岁的古槐,两树相互拥抱依存,,使人产生友谊、互助、团结的联想。 丹陛桥东西两侧,古柏成林。 <div>  天坛公园双环亭景区的南面有两个花卉园,即百花园与月季园,这里是天坛春季最热闹的地方。</div><div> <b> 百花园</b>位于双环万寿亭南侧的松柏树木中。<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百花园中有一座重檐六角攒尖的琉璃亭。此亭原建于东城李鸿章的家庙内,是慈禧太后的御碑亭,1978年迁建于天坛公园。百花亭彩绘以花草为题,又建在百花园,所以命名为<b>百花亭</b>。 1963年天坛修建了月季园,这是国内第一个开放的月季园。 月季园规模虽不如植物园,但品种繁多,盛开时节是游客与摄影爱好者的乐园。 <p>  天坛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祭坛,自明永乐十九年起,明清两代共有22个皇帝在这里举行过600余次祭天大典。古老的祭天典礼延续了约五千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了祭天祀典,并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向广大民众开放。</p><p>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天坛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维修,进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今天的天坛,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观赏古迹的场所,而且是了解中华民族祭天历史和中国古代的祭天文化的好地方。</p> <div>谢谢观看!</div><div>部分文字源于网络,在此一并致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