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大家好,我是邓老师。众所周知,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关键期。但,为什么说是关键期、分水岭呢?下面看几张图片</p> <p>我们可以看到一、二年级更多的是考察孩子的计算能力,大多数都是将问题直接给出,不需要太多拐弯抹角,直接就能答出。但是三年级以后,还需要考察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会有“陷阱”,如果考虑不周全就会答错。这就出现,很多孩子看到自己的错题时,都会“呀,这题我是会的,只是当时忽略了这个条件······”其实这不能仅仅用粗心来解释,更深层次的是孩子的数学逻辑问题。</p><p> 三、四年级和一二年级最大的区别是从一步思维向多步思维过渡,也就是说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要经过“先……再……最后......”的思考过程,不同于一二年级做“1+1=?”可以直接看出结果。</p><p>像“250米+750米=(1000 )千米”的错误,就是只算了250+750=?,而忽视了后面还要进行单位的转化这一步骤,学生将两步思考变成了一步。</p><p>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上升,数学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如果不能了解其中的逻辑,就会乱写,所以有些家长在给孩子检查的作业的时候,会难以理解孩子的解题思路。这很正常,孩子如果没有理解题目的内在逻辑,就会通过加减乘除将数字任意组合。</p><p>我们再来看这样一道题:</p> <p> 数学上错题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上面这种错误情况其实还不算太离谱,还有更难以理解的。我们在看到这些错误的时候,不能仅仅是认为孩子太粗心了,也许只是他的数学逻辑比较薄弱,遇到这种需要几个步骤的,就容易出错。像直接给出长是多少,宽是多少,让你求长方形面积,我想大多数孩子都没有问题。</p><p>而三、四年级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数学学习中必须注意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孩子才能应对未来数学上的各种难题!</p> <p>那么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p><p><b>1.构建数学知识框架,促进思考</b></p><p>构建知识框架图可以让孩子对数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其实小学数学每个学期学习的内容都是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和综合应用这四个部分。</p><p>下面这张图就是我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框架图</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这样对知识点梳理,可以让孩子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个人认为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对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远比学会某个知识点、会做几道题更有价值。</span></p> <p><b>2.错题本的合理利用,总结方法</b></p><p>无论是家长还是辅导老师经常会发现同一类型的题目,孩子会一错再错。每次讲解完后,都说会做了,但是下次稍微变形还是会做错,这就是典型的理解不透彻,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p><p>在以往教学和辅导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也有错题本,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利用好的。我特别强调的是家长要不定期跟孩子清理错题本,对已经会的题目可以清除,对同类型的题目,需要自己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这一系列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才是更好的吸收。一定要思考总结,不能停留在题目做完就可以了。</p> <p><b>3.强化对概念的理解</b></p><p> 数学不仅仅是计算,更多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多孩子,计算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将计算放在某个情境中,就束手无策,无法理解题目的意思,自然解决不了。</p><p>计算固然重要,但是不要止于计算,更多的是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并顺利将问题解决。</p> <p><b>4.结合实际,重视多角度引导</b></p><p>很多孩子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概念都懂、计算都会,但是一遇到应用题就傻眼,这就是典型的停留在知识本身,而不知道如何运用。</p><p>所以我们在学习一个知识点后,应该结合实际应用,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想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发散思维,能够提升思维能力。</p> <p>以上个人总结的内容,希望能帮到群里各位三年级的宝妈宝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