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心经》书法

梦迪

<p>《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极为重要的经典,也可以称是佛教经论中最为博大精深的一部经典。</p> <p>在中国书法史上,诸多大师都酷爱抄写《心经》。他们在墨香中感受清雅的熏陶,而这些书法作品也呈现出一种更为别致的美。细细看来,除了作者的文化底蕴,更多了些许淡雅、清心和禅意。</p> <p>历史上书法大家书写心经墨迹传世颇多,王羲之、张旭、欧阳询、赵孟頫、弘一大师、启功等都曾书写过《心经》。书体涵括楷、行、隶、篆、草,洋洋洒洒,一人一风,一家一貌,美轮美奂,叹为观止。</p> 1.东晋  王羲之 <p><b>王羲之</b></p><p>(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字逸少,汉族,有“书圣”之称。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p> <p>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p><p><br></p><p>怀仁集字</p> <p>历史上诸多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行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p> 2.南朝  智永和尚 <p><b>智永</b></p><p>智永和尚(生卒年不详),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 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p> <p>智永练习书法极为刻苦。他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供练字,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就积了好几瓮。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p> 3.唐 欧阳询 <p><b>欧阳询</b></p><p>(别称:欧阳率更,557年-641年),字信本,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欧阳询与李渊交情深厚,被李世民授予侍中一职,并累官至太子率更令,封渤海县男。期间他与人主持编撰了《艺文类聚》。</p> <p>他的楷书有“楷书极则”之誉,被后人所模仿。他还创出“欧阳询八决”书法理论,并著书立说,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641年,欧阳询逝世,终年84岁。</p> <p><b>书法传授诀</b></p><p>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敧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p> 4.唐  褚遂良 <p><b>褚遂良</b></p><p>(596年-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他的书艺在欧阳询、虞世南的指导下,出类拔萃,后自创一体。李世民对褚遂良多有好感,每有大事都与之商量。他曾力劝李世民立李治为皇太子,并反对唐对高丽开战,之后渐成举足亲重的大臣。他因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被贬。658年,卒于官,享年63岁。</p> <p>此幅《心经》为书法拓片</p> 5.唐  张旭 <p><b>张旭</b></p><p>(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p> <p>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p> <p>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p> 6.唐  柳公权 <p><b>柳公权</b></p><p>(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柳公权幼年好学,善辞赋,懂韵律。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后柳公权封河东郡公,亦称“柳河东”。其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著有作品《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等。</p> <p>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p><p>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p> 7.唐 裴休 <p><b>裴休</b></p><p>(791-864),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朝一代名相。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在唐宪宗时,他任兵部侍郎兼领诸道盐铁史,后晋升为中书侍郎和宰相,改革漕运积弊,制止藩镇专横,颇有政绩。晚年遭贬任荆南节度史,潜心研究佛家经学,常路经益阳,小住十天半月,在江边结芦读书诵经,后来人们索性在青山云树之中,修了一座楼亭合一的裴公亭,供裴公读书小住。裴公十分高兴,流连忘返,朗朗的读书诵经声,曾引来仙白鹿驻足聆听。</p> <p>裴休尤工书法。其撰写的《杰峰禅师碑》,貌似柳体,然而风格较柳更为遒媚劲健。他书法的传世拓本还有《定慧禅师碑》,现保在存陕西户县草堂寺。米芾曾评价:“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p> 8.宋  苏轼 <p><b>苏轼</b></p><p>(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p> <p>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 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 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p> 9.元 赵孟頫 <p><b>赵孟頫(fǔ)</b></p><p>(字子昂,号松雪道人,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之后。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被称作“元人冠冕”。 他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书迹有《洛神赋》《重江叠嶂图》《秋郊饮马》等。</p><p>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十六日(7月30日),赵孟頫病逝于吴兴,享年六十九岁。后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p> <p>赵孟頫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p><p>“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p><p>“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p> <p>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何况《兰亭集序》是王右军(王羲之)满意的书法。如果不停地学习,怎么会担心书法胜不过别人。”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p><p><br></p><p>赵孟頫行书《心经》</p> 10.元  吴镇 <p>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汉族,浙江嘉兴魏塘人。工词翰,草书学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擅於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p> <p>此卷书于元至元六年(1340年),为吴镇61岁时手录《心经》全文(内有误书多处),笔势遒逸,风味古澹,堪称炉火纯青。钤“梅花盦”朱文方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文方印。卷上还有清代刘墉、永瑆题跋及钱樾、周家谦等人鉴藏印记。</p> <p>题跋:</p> 11.明 沈度 <p>沈度(1357年-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明代著名书法家,被明成祖朱棣誉为"我朝王羲之"。</p> <p>沈度楷书《心经》</p> <p>沈度书《心经》,纵:34.6厘米,横:88.6厘米。 原作附在传为宋李公麟绘的《维摩演教图卷》之后,并跋“永乐丙戍岁,予客燕台真如寺,老僧元觉出示李龙眠演教图真迹,随索予书《心经》附后,自愧玉台难并,固辞再三。老僧索之甚笃,勉强净手谨书一通。是夕上元日也。云间沈度。”丙戌为明永乐四年(1406年)。书法清新俊逸,婉丽飘逸,雍容矩度。</p><p><br></p><p>明 沈度 小楷《心经》</p> 12.明 傅山 <p><b>傅山</b></p><p>(1607.8.11-1684.8.2)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合与作品中反复强调、自陈:“老夫学老庄者也”、“我本徒蒙庄”、“吾师庄先生”、“吾漆园家学”。</p> <p>小楷《心经》</p> <p>他在《作字示儿孙》中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这种论述针对当时“奴书”盛行的清初书坛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他力倡“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以自然天倪为尚,三百多年来一直备受推崇。</p> 13.明 董其昌 <p><b>董其昌</b></p><p>(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p><p>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p> <p>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p> <p>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p> 14.明 祝允明 <p><b>祝允明</b></p><p>(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p> <p>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p> 15.明 文徵明 <p><b>文徵明</b></p><p> (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p> <p>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p> <p><b>小楷《心经》</b></p><p>上图:落款时间“嘉靖二年”为公元1523年,文徵明年53岁。</p><p><br></p><p>下图一:落款时间“嘉靖三十二年”为公元1553年,文徵明年83岁。</p><p><br></p><p><b>行书《心经》</b></p><p>下图二:落款时间“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文征明七十一岁</p> 16.明  文彭 <p><b>文彭</b></p><p>(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长子。以明经廷试第一,授秀水训导。官国子监博士。工书画,尤精篆刻,能诗,有《博士诗集》。</p> <p>文彭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长子,家学渊博,才华出众,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被后人尊为我国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文彭用青田石治印,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铜印时代,进入了以文士为主体、个性为特征、名家辈出的石章时代。文彭还创立了明代的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或称”三桥派”。</p><p><br></p><p>以下是文彭的篆书《心经》</p> 17.明 张瑞图 <p><b>张瑞图</b></p><p>(1570年-1644年),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平等居士等;汉族,明代画家,晋江二十七都下行乡(福建省晋江市青阳下行乡)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崇祯三年,因魏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被定为阉党获罪罢归。 </p> <p>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钟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径,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 擅山水画,效法元代黄公望,苍劲有劲,作品传世极希。</p><p><br></p><p>年代 :1622年</p><p>款识:天启壬戌,书于清真堂中。瑞图。 </p><p>钤印:张瑞图印 兴酣落笔摇五岳 芥子亭</p> <p>张瑞图《行楷心经轴》纸本行楷书 </p><p> 天启七年(1627)上海博物馆藏</p> 18.明  八大山人 <p><b>八大山人</b></p><p>(约1626年—约1705年),名朱耷,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p><p>  八大山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p> <p>八大山人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p> 19.清 康熙 <p><b>康熙</b></p><p>清代年号(1662年-1722年)。在位帝王为:爱新觉罗·玄烨(满语发音Hiowan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亲政后,在他的努力下,迎来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从此,大清王朝开始走上繁荣。</p> 20.清  乾隆 <p><b>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b></p><p>(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p> <p>乾隆御笔《心经》是深藏故宫的一级国宝,笔法圆润、遒劲飘逸,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极为罕见的书法极品,国宝文物。</p> <p>此册页摹缂乾隆帝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元旦所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后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乾隆十有八年岁次癸酉元旦沐手敬书”。前后副页彩缂观音大士和韦陀像以及彩云金龙等纹样。采用平缂、搭缂、构缂和缂鳞等技法缂织。心经字迹结体圆润,人物及云龙形象亦较生动。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p> 21.清  张照 <p>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亦号天瓶居士,江南娄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清藏书家、书法家、戏曲家、书画目录整理者。</p><p>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进士,改庶吉士。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官刑部尚书,以预修《大清会典》,书成,加一级。十三年,为抚定苗疆大臣,无功,革职拿问,谕靳。寻赦之,命在武英殿修书处行走。乾隆七年,历官至刑部尚书,供奉内廷。九年十二月,丁父忧,奔丧至徐州,卒于途中。谥文敏。</p> <p>乾隆时大书法家,常为乾隆皇帝代笔,擅长行楷书,是书“馆阁体”能手。性地高明,深通释典,诗多禅语。书法初从董其昌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p> 22.清 成亲王 <p><b>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b></p><p> (1752-1823),号少厂,又号镜泉,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第十一子,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异母兄。 他被封为和硕成亲王。在军机处行走,亲王总领军机自其开始,总理户部三库。后因年老多病,罢黜一切差使,毋庸在内廷行走。1823年去世,年七十二,谥曰哲。</p><p><br></p> <p>永瑆楷书学赵孟頫、欧阳询,小楷出入晋唐,其书法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行草书亦纵逸深厚,颇具风采。博涉诸家,兼工各体,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p> 23.清  刘墉 <p><b>刘墉</b></p><p>(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大学士刘统勋长子,清朝政治家、书法家。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 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p> <p>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 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p> 24.清  纪昀 <p><b>纪昀</b></p><p>(1724-1805)(jǐ 【第三声】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p> 25.清 邓石如 <p>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p> <p>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p> <p>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p> 26.清  李鸿章 <p><b>李鸿章</b></p><p>(本名章铜,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世人多称“李中堂”,安徽省合肥市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乡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李鸿章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历经讨伐太平军、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是清朝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p> 27.清 虚云法师 <p><b>虚云法师</b></p><p>(1840年~1959年) 中国僧人。俗姓萧,初名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p><p>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咸丰九年(1859)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曾遍参金山、高旻、天童、天宁诸名刹,巡礼佛教四大名山。后从天台华顶镜清法师习天台教义。</p> <p>光绪二十六年去北京,适值八国联军入侵,即随清朝帝后一行至西安。越二年,经终南山入川,转赴西藏,折至云南大理,重兴鸡足山迎禅寺。</p><p>光绪三十年去泰国、槟城等地,考察东南亚佛教。1920年重兴昆明西山华亭寺并改名云栖寺。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诸大寺住持。</p> <p>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同年,应请复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其禅功和苦行为人所重,为现代中国禅宗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鼓山列祖联芳集》、《校正星灯录》、《具行禅人行业自化记》、《虚云和尚法汇》等。</p> 28.清  吴昌硕 <p><b>吴昌硕</b></p><p>(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p> <p>《心经》十二条屏是吴昌硕晚年的扛鼎之作,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每屏高132.5厘米,宽30.2厘米。大致推算一下,每字约在10厘米见方左右。全篇268字,除开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标题与末行2字之外,其余各列皆有12字,每一屏下半段右侧皆钤《道在瓦甓》印章。</p> 29.清  刘春霖 <p><b>刘春霖</b></p><p>(1872年-1942年),字润琴,号石筼。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人。中国科举制度中最后一位状元。</p><p>刘春霖清末曾历任翰林院修撰、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堂提调。辛亥革命后,在北洋政府任大总统秘书、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直隶教育厅厅长等职。</p> <p>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贴多部;大字法贴亦有出版。</p> <p>笔者曾藏有其工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拓本,字创遒劲,俊美绝伦,堪称刘氏小楷之代表,可惜“文革”中被毁。</p> <p>刘春霖颇富民族气节。1934年,伪满政府郑孝胥特派人邀刘北上,并许以高官厚禄,被他拒绝。“七七”事变后,与他同科进士的王揖唐出任伪职,出面拉拢刘春霖,也遭到刘的严辞拒绝。1942年1月18日病逝于北京寓所,享年70岁。</p> 30.晚清 溥儒 <p><b>溥心畲</b></p><p>(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p> <p>溥儒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画名家。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其笃信佛教,侍规至孝,此卷《心经》,是其为母亲刺血作书,书风清正端庄,是稀世珍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 31.民国  弘一法师 <p><b>弘一法师</b></p><p>(1880-1942),俗姓李,俗名广候,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很多。原籍浙江平湖,世居天津。</p><p>弘一法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佛学大师。《心经》乃弘一法师手书经文的墨宝真迹,他援佛入书,创作出一种宁静、淡泊、空灵的新书风。《心经》具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义理最为丰富的一部典籍。</p> <p>弘一法师楷书《心经》</p> 32.民国 于右任 <p><b>于右任</b></p><p>(伯循,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字诱人,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祖籍泾阳,中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1]1964年因为政治原因而长期郁闷成疾,病逝于台北。于右任墓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p> <p>于右任精书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中国汉字的草体书法,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有“近代书圣”之誉。著作《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p> 33.民国  沈尹黙 <p><b>沈默然</b></p><p>(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p> <p>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p> 34.叶圣陶 <p>叶圣陶</p><p>(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隔膜》《线下》《倪焕之》等,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p> 35.赵朴初 <p><b>赵朴初</b></p><p>(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出生于安徽安庆,毕业于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佛教领袖、书法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 他早年从事佛教和社会救济工作,参加过抗日救亡和宪政促进等运动,曾获日本佛教大学名誉博士称号和日本佛教传道协会功能奖,2000年5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p> 36.启功 <p><b>启功</b></p><p>(察格多尔札布,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作品有《红楼梦注释》《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等。 2005年6月30日,启功在北京病逝。</p> <p>启功黄绫小楷《心经》</p> <p>启功行书《心经》</p> <p>启功朱笔《心经》(局部)</p> 37.张哲 <p><b>张哲</b></p><p>男,生于1969年,笔名尔雅。甘肃通渭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甘肃省文学院荣誉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八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p> <p>张哲篆刻《心经》</p> <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心经】</b></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观自在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