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水”

饶琴进

<p>  “不大水”,客家话,即发大水,涨洪水的意思。“不”字是客家话发的本音。</p><p> 朋友,本文的背景音乐你熟悉吗?没错,是军乐合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但对于茶阳镇上的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其内涵却丰富多了。一听到这个旋律,就会想起茶阳镇发大水的情景。甚至会神经质地以为很快要发大水了。</p><p> 茶阳镇由于地形、地势原因,在2001年福建棉花滩水库建成以前,每年都要发大水,有些年份甚至一年发几次大水,当时发大水对茶阳而言是一种常态。由于水患过多,1961年茶阳镇失去了四百多年来作为大埔县城的地位,县城迁至湖寮镇。同时水患也使千年古镇茶阳城大量历史文物(特别是古建筑民居)严重摧毁,由鼎盛时期各姓祠堂七十多座,到现在只剩十几座,且大部分破烂不堪,非常可惜。</p><p> 从前茶阳发大水是无法预报的,因为发大水主要是由于汀江上游永定、上杭一带以及漳溪河、小靖河流域暴雨所致。所以以前茶阳有一怪:天不下雨会发大水。后来科技发展了建了水文站才能预报。能准确预报洪水几时到来、洪水浸上街水位多少米等。发布预报时由镇上的公共广播系统(高音喇叭)广而告之,先来一段音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然后才广播详细内容,记得更早以前是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音乐的,后来才改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广播会反复循环播放,一听到这个音乐,全城人就紧张起来,准备投入一场抗洪战斗。</p><p> 发大水无疑是一场灾难。一切生产停止,生活、工作秩序被打乱。大家听到广播预报后就赶紧把家里一楼的东西往楼上搬,洪水要淹到二楼了就往三楼搬,有时洪水来得很急,还没来得及搬完东西洪水已经到来。洪水经常一光顾就是几天几夜不退,大人晚上都不敢睡觉,要随时观察,水涨上来了又要搬。有时退了又涨,让人很揪心的。洪水退去后还要清洗墙上和地上的淤泥,清洗工作是繁重的,特别是洪水位较高淹没多层楼时,要随时跟着洪水退去的节奏,一层楼一层楼的去冲洗,否则水退后无水洗淤泥。一场洪水过后到处一片狼藉,大街上满地淤泥,有时淤泥一米多厚。很多家具被淹坏,有时房子都被淹后倒塌,菜地的菜淹死了;原来储备的粮食蔬菜经过几天都消耗光了,洪水就是不退,三餐吃饭都成问题了,家里养的鸡鸭等家禽家畜都无法处理,大人可愁死了。</p><p> 然而,小孩子可开心了。首先,发大水不用上学,那多幸福、多快乐的事啊!不用上学也没有作业,有时还可以撑着木排出去玩水,或者用绳子绑一个小铁罐或竹筒,从楼上放到水里打水玩。楼上有得吃有得玩,无忧无虑的。那时我家房子二楼开了一个门可以通往邻居房子,每逢发大水就通过这个小门串到邻居跟小朋友玩耍,打牌下棋。那时觉得发大水好开心。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发大水,水刚上涨到屋里,不是很深,然而很快就出现退水的趋势,大人们都高兴地喊“水退啦”!这时我却扫兴地说了一句:“冇俺衰”(客家话,意思是没有那么倒霉的,洪水没有那么快退去的)!大人们听了哭笑不得。真是小孩不知大人心中的苦啊!后来,此事一直被家人笑话我。</p><p> 发大水年复一年地折磨着茶阳人,人们已把发大水看作平常事。但是还是有几场大水让茶阳人刻骨铭心:1964年(洪水上街水位7.37米)、1973年(洪水上街水位9.6米)和1996年(洪水上街水位8.42米),这几次洪水水位非常高,房子普遍都淹到三楼以上,有些矮一点的屋顶已经淹没。特别是1973年和1996年(“八八洪灾”),洪水淹到大埔中学、镇政府里面。茶阳全城一片汪洋!听说还倒塌了不少房子。有些人在这几次洪水中失去了亲人。每次大的洪水过后,总有一些年久失修的老祠堂倒塌。</p><p> 随着汀江上游几个水库的建立、完善,发大水越来越少了,现在几乎不会发大水了。但是,“不大水”,是茶阳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p> <p>(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