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伙伴们

老金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从小的邻居、我们是小学同学、我们是来到这个世界最早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们曾经共同居住在平江路49号,那是解放初期由公用事业局建造的家属宿舍。我们的父母都是在公用事业范围内工作的职员,由电力公司、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及城建局等组成。院子有围墙围成了封闭式的居住区。大门开在平江路上,后门在医学院路上有一小门,记得我们小时候小门是不大开的。49号的右侧围墙边是小木桥路,左边与小的时候是海军部,后来改成了港务局的家属院为邻,大门对面是邮政研究所。那时候,49号大门进去是三块硕大的草坪。每块草坪周边由高低不一的树木围成,这里曾经是我们接触大自然最原始的地方。我们在这里采拾野花围成头箍套在头上;在秋天的落叶里寻找最结实的树叶去掉叶片用叶梗比谁的叶梗最牢固;在这里见识了蚯蚓钻洞的妙趣;还认识了什么天牛、知了等各种小虫,当然也曾被刺毛虫的毛刺过……</span></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曾是我们玩的最开心的地方,人数众多的我们在这里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女生们则玩跳绳、造房子、跳皮筋。男生们踢球、打球、打弹珠、刮香烟牌子、滚铁环等。我们在这里玩,大人一点也不用担心,到了吃饭时间,只要哪家大人一喊就都乖乖的回家了。那时我们没有电视,没有钢琴,也不上补习班,但这里留下了我们太多欢乐的回忆。可惜的是现在的草坪已不复存在,建了三幢房子,以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居住问题。</p><p class="ql-block"> 过了草坪才是居住区,分为东楼、西楼、南楼及后平房。东楼和西楼都是成套的两室带厨卫及储藏室的房子,一梯两门,共三层。但是当时的人们对居住的要求并不高,一般是以居者有其屋为原则,因此这样的一套房里就一般都是住着两户人家。南楼又分为了南楼东部、西部及南楼三部分。</p><p class="ql-block"> 南楼东、西部都各是一幢两层的小楼,一梯四户,每户是带厨房的一室户。卫生间在楼层的公用部位。</p><p class="ql-block"> 南楼的建造原是为单身贵族准备的,因此只有每层的东西两头有男女公共卫生间,没有厨房。后来改成家属居住则每个单间住进了一户人家,卫生间公用,做饭只能自找门路。靠近楼梯间则把楼梯间作为了厨房,靠近卫生间就把卫生间原来的公共淋浴间改成了厨房,什么都轮不上的就到后平房公共大厨房用了。</p><p class="ql-block"> 后平房则是原来的大厨房和食堂分隔出几间供人居住,条件自然更差了一点。</p><p class="ql-block"> 整个居住区在当时是很整洁的,虽然差不多每户只住一间,随着家中人口的增加,很多人家晚上要搭床或地铺,但谁也没觉得拥挤,或因为居住吵架的。邻居之间和睦相处,小孩之间也是友爱礼貌,如此好的相邻关系现在已是见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批出生在五十年代初期,五八年上学的同学是49号内人数最多的一批。</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学龄前的我们其中几位:岳枫、金家妹妹、邓家弟弟、邓家妹妹和前排的小菊枫,(当时的称呼))在49号内。</p> <p class="ql-block">  我们已渐渐长大。文革中,下乡前,在49号内大草坪前背靠着东楼,我们中的部分合影。前排左起是菊枫、庆枫、阿妹、胡桐、胡楠、阿玉。后排左起胡祖培、岳枫、海枫、娃娃、平平、阿弟、阿炯。</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批五八年上学的同学都在49号斜对面的平江路小学一(2)班读书。所以邻居又成了同学。我们共同度过了六年美好而又快乐的小学生涯。我们是邻居、同学、又是最好的朋友。这是我们下乡前的部分好友在当时的肇嘉浜路上的合影。我们分别是丽昉、范贤琦、阿玉、黄龙、阿妹、静静、红霞。</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在49号内的合影。虽然我们已进入了不同的中学,但课余和假期我们仍会相聚和玩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49号内。背后是南楼和东楼。</p> <p class="ql-block">  1969年是我们的转折点。我们中的大多数上山下乡去了黑龙江、江西、贵州、还有江苏大丰等地,开启了我们各自分开的历程。这是我们回沪再聚首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阿玉、丽昉、静静在肇嘉浜路绿化带内合影。</p> <p class="ql-block">丽昉、静静一同去了江苏大丰农场。</p> <p>静静和丽昉在农村劳动的场景。</p> <p>阿玉与阿妹下乡前特意去照相馆合影。</p> <p class="ql-block">  岁月在静静的流失,流失的岁月铸就了每个人不同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终于迎来了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p><p class="ql-block"> 少数中学毕业时留在工矿的同学少了些蹉跎比较顺利的成就了自己的天地。而下乡的同学则经历了较多的磨难周折,最后也都返城多数回到了上海。同学中不少人在返城择业工作后,不满足于当时年代的限制而未完成的学业,又以不同形式从新走进了课堂给自己充电、补充知识,在那个特殊时期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中的一抹亮色,也圆了自己的读书梦想,在此后的工作岗位上以自己的知识发挥了各自的能量。做到了在平凡中炫出精彩。</p> <p class="ql-block">  平江路49弄,没变的门牌号,里面的变化已颠覆了想象,再也不见昔日的整洁和热闹的场面了。还算不错的居住区,却由于设施的不配套和居住面积的狭小,加上原来没有计划生育措施而众多的孩子们都已长大立业成家,因此几乎原来那些童年的伙伴们都已搬出去住了。而我们的长辈们也在一个时期内相继离世,没有搬走还留着原来的房子被普遍租了出去。平江路49弄萧条了……</p> <p class="ql-block">  在大家逐渐分离了将近40年后,于2008年我们又相遇了。分离时我们还是稚嫩的小青年,而现在的我们已进入了成熟的中老年,大家见面分外开心。女生左起:阿玉、静静、丽昉、黄龙,后排男左起:文彪、老顾、张凯、建勋、岳枫。</p> <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女生在西郊公园“天鹅轩”餐厅外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又见面了。这次阿妹特意从洛阳赶来,分开几十年却一点没有生疏感,其中大多已退休。在延安西路上的清风人家茶室。 </p> <p>在室外再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 这次由张凯发起建立了(平江路小学)群,联系了曾在49号住过的小学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来了这几个。前排:红霞、黄龙、静静、范贤琦、丽昉、阿玉。后排:岳枫、老顾、张凯、建勋。在打浦桥的顺风酒家外的平台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母校平江路小学,原来是一所非常简陋的学校,是由公用事业局的子弟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当时的篱笆围墙内只有两幢砖瓦的小平房和两幢茅草房,一个不大的操场加上一些简单的体育设施。我们却在这里度过了六年的美好时光,给了我们良好的启蒙教育,使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端正的道德取向。这是当时的一个少先队活动场面,还邀请了很多家长在台上。</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3年拍摄的校牌,已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p> <p>这是校舍,完全是现代化的学校了。</p> <p class="ql-block">  2017年,阿妹从洛阳过来,我们再次聚首,分别去了原来的小学和曾经共同居住过的地方。</p> <p>前排:红霞、阿玉、阿妹、黄龙、范贤琦、静静、丽昉。后排:张凯、岳枫、朱凯捷、老顾、建勋。</p> <p class="ql-block">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系统的调整 ,平江路小学已变成了平江路幼儿园。</p> <p>我们几个女生。</p>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是给我们留下无限欢乐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共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幸福的青少年时期。而虽今不如昔了,难有的机会我们再聚在一起回到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回味一下以前的美好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  背后是熟悉的南楼,右边是东楼,但是感觉已经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隙,岁月如歌。我们已渐渐走过了人生的大半,五十年代初期出生的我们已即将步入七十,老年时代已不可阻挡的向我们袭来。2020年8月15日 我们再次聚在了一起,我们的话题也随着年龄的变化以健康为主了,是呀,这次就有好几个是因为健康原因而不能前来。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幸福的青少年 、艰苦的青年、忙碌的中年,现在已进入了老年。能见证一生的除了兄弟姐妹就是我们了。我们是童年的伙伴,也是终身的朋友。图中从左起:静静、范贤琦、丽昉、黄龙、阿妹、阿玉,在徐家汇忆家一宴餐厅。</p>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1日,一个即将迎来春天的普通日子,我们又相聚了,此时我们都已步入了七十的行列。据1958年成为同学起已整整过去了66年。如今的我们已两鬓染霜,皱纹爬上了脸颊,当我们热烈的回忆着当年,回忆着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仿佛我们仍是那十七八岁的青年。</p><p class="ql-block"> 感叹岁月无情,我们还没来得及做很多想做的事,已经老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我们已彻底的离开了工作岗位,有的成为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辅助儿女含饴弄孙、有的热衷于旅游观光饱览大好河山、有的仍坚持体育锻炼强身壮体、有的吹拉弹唱尽情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总之,每个人又给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团聚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但团聚后的快乐却能延续很久。这次聚会巧的是恰逢盛建勋同学的73岁生日,于是我们临时添了炒面,祝盛同学生日快乐,长命百岁。也是难得有这么多发小同学为他庆祝生日。</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来日不再方长,愿我们还能经常相聚,共叙前情,共度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岳枫、建勋、老顾、张凯</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红霞、黄龙、丽昉、阿玉、静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