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山川夏日行(山西篇)

归燕

<p>图片摄影:色影狙击手</p><p>文字编辑:归燕</p> <p>  四十二天超长的梅雨季承包了江南的今夏,使得这个夏天异常凉快。立秋刚过,秋老虎一个生猛的反扑霸占了初秋的天气,仿佛是要补偿人们一个像样的夏天,高温像口热锅紧扣在南京的上空挥之不去,连日夕阳下的古城,都在满天红色火烧云的映衬下美得不可方物!</p> <p>  逃离燃烧的城市,躲到凉爽的晋、陕去避暑。当日下午飞机落地太原,在行程安排之外临时起意去晋祠一游,赶在闭园之前马不停蹄地将中轴线上的主景点匆匆忙忙地转了一圈。</p> <p>  太原作为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晋祠沉积厚淀了悠久的古迹,走在其中仿佛走在厚厚的历史书中,一步一页地翻阅着记录远久前朝尘封往事的泛黄古籍。</p> <p>  传说周成王幼时与弟叔虞在宫中花园玩耍,捡一桐树叶剪成玉圭状送与弟叔虞,并说要将唐国封予他。史官听之转告给辅佐成王的周公旦,周公问成王可有此事?成王回复是与弟说着玩的,周公劝道:君无戏言,言出必循。成王逐择吉日将唐国封予了叔虞。</p> <p>  叔虞勤于政,带领唐百姓开垦土地,修治水利,使得农业兴盛,粮丰民富,深得百姓爱戴。死后其子承袭,改唐国为晋,即是山西称晋的由来。百姓感叔虞之恩在水之源处修晋祠以纪念他。</p> <p>  今人奉为中华民族鼎盛时期的唐朝竟是发源于此地!李渊与子李世民当年正是在此起兵成功建国,并以起兵地周朝时的封号唐为自己的国号,开始了后世万国景仰的大唐盛世。</p> <p>  整个晋祠园林相对于江南园林精致、雅丽、小巧、灵秀的风格更彰显出北方式的大气、端庄、洒脱、自信。晋风隋韵,唐墨宋迹在这里留下了一段优雅厚重的线装时光。</p><p> 站在这里,你可以感觉到脚下土地的历史厚重。也可以感觉到空气中散发着的悠久前朝文化的缕缕馨香。</p><p> </p> <p>  上千年的龙柏枝干苍凉悲怆,遒劲盘旋的纹理记录下历史的岁岁风雨、代代留痕。碧绿的枝叶仍旧焕发着千年老树不息不朽的生命力!</p> <p>  古时为公平分配水源所筑的十孔石坝,将水源溢出的水三七分流,右边七孔分流了大部分水,左边三孔估计分给了人口偏少的小村庄。</p> <p>  时间的关系游览得匆匆,太匆匆!真想悠闲地在此漫步,于幽静处小坐,慢慢用心与之对话,细品慢感这古风遗韵丰满厚重的浓浓氛围。</p> <p>  芦芽山风景秀丽,气候凉爽,八月中旬早上的气温只有十四、五度!让初来乍到的我们感到了丝丝寒意。这里历史上就是避暑胜地,传说当年隋炀帝盛夏就在此避暑 。</p><p> 悬空村是芦芽山景区中众多景点之一,蒙蒙细雨中烟雾缭绕群山,湿润绿色中的村落像一排木质装饰艺术品挂在陡峭山岩的半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宛若与世隔绝的秘地仙境。</p> <p>  当年不知何故,人们为避祸躲进深山,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悬崖峭壁上用一根根圆木打桩,再用一根根圆木在其上平铺,愣是人工在山崖边建起了一片平面,盖起了房屋居住。</p> <p>  凌空圆木铺设的街道是村中唯一的通行道路,从相邻两根圆木的空隙向下看空空如也,不禁让人在心里小祈祷,希冀这脚下的根根圆木都结实可靠😅。</p> <p>  芦芽山近年来发现的冰洞蜚声海内外,被认为是一大奇观!一座外表长满绿植看来很普通的小山内,竟藏着一个常年四季恒温,终年不化的天然冰洞!</p><p> 据专家考证,这个冰洞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经存在了三百万年!为什么在四季分明的当地终年不化?却找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只能说是大自然的自身杰作。</p> <p>  据说古书中记载过此冰洞,之前今人按书索骥不曾找到。10多年前一牧羊人在此山周围放羊,经常无故丢失羊只,仔细寻找之下,于草丛中发现一向外冒着寒气的幽幽洞口,放羊人因此估计丢失的羊是吃草时不慎滑入了洞中。</p> <p>  有关部门据此对冰洞开始了调研,用仪器探测洞深达千米。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距它两百米处就是千年地火之坑 !山西地下煤层蕴藏丰厚,自燃情况时有发生。据说距冰洞不远处,就有这样一处燃烧的地火,地表3~20米大大小小的坑中,树木被烧焦残留着,地层表面还不时冒出热气。有这样的邻居,冰洞中的寒冰仍万年不化!</p><p> </p> <p>  谁说冰火不容?在这里冰洞与地火就这样天荒地老地相依相伴、互不干扰地相邻千年而共存于世,不能不说这是个自然界罕见、不可思议的神秘奇迹。</p> <p>  走入洞里,突然想起了高温燃烧着的南京火炉,不禁在心中默默的对南京的亲友们对话: 你在秋老虎淫威下的高温中炙烤煎熬,我在万年冰洞中的冰雪世界里冻得瑟瑟发抖🙄,我们也算是冰火相依了吧?😄</p> <p>  身处洞中,仿佛远离了世俗的人间,冲破了结界,进入到了上仙们闭关修炼的净土秘境。四周被雪白晶莹包裹着,冰花、冰挂、冰柱共同构筑了一个神奇虚幻的梦中美丽世界!</p><p> </p> <p>  悠悠情思追寒去,漫漫古息浸身来。这一滴滴不知何年经此的古老水珠,凝固了远古的流逝时光, 将岁月的沧桑一冻万年。</p> <p>  为了保护世间罕见的自然冰洞,1千米深的冰洞只开发了三十米深供世人参观。下余九百多米仍让它在不被打扰破坏的状态中,继续它下一个万年乃至更久的生命旅程。</p> <p> 不能不感叹这个神奇的世界!在这里大自然将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阴阳相配;冰火相融,看似极致不可思义,却又在天意的情理当中。人类对自然的了解毕竟还是有限,在大自然不可解释的无边威力面前,渺小的人类还真要对大自然保有一颗恭敬的敬畏之心。</p> <p>  汾河在山西被视为母亲河,对山西人而言有着特别亲切温暖的意义。芦芽山汾河之源的泉眼就在图中的球形玻璃下,涌出的水清澈甘甜。常有拎着水桶开车来的当地人来此祈福、打水,据说此水可治病。</p> <p>  望穿秋水是哪里?望穿湫水是黄河!湫水河末端流经碛口古镇,在此与上游而来的黄河水交汇流向下游,形成了三叉水流的独特地形。</p><p> 黄河是最自然、最明显、最无可争议的分界线,一边是山西,一边是陕西,两省隔河相望,共饮黄河水。</p> <p>  站在山西的土地上,长臂一伸,托起了河对岸陕西的宝塔😃。</p> <p>  久居长江边见惯了长江的水色,碛口古镇岸边初见黄河,被水中裹挟泥土的黄色波浪斥目,虽然明知道本该如此,视觉上还是有些不适应。</p><p> 在岸边站立许久,看滚滚浊浪从眼前经过,渐渐地也从中感受到了黄河水的力量:所经之处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雄浑霸气,势不可挡地向前推进!</p> <p>  黑龙庙座落在碛口古镇的卧虎山上,供奉着黑龙、风伯、河伯、关羽、华佗。祈求能风调雨顺,保佑这里的人们健康平安。</p> <p>  站在黑龙庙上能俯瞰古镇的全貌,九曲黄河第一弯隐隐可见,湫水、黄河三岔口的全景也尽收入眼中。</p> <p>  清雍正年间加盖了戏台,也许是因为地势高又背山聚音,也许是山西艺人们本身戏种所需要的大嗓门,总之戏台一开戏声音能传过河去,因此有了“山西唱戏陕西听”的说法。</p> <p>  最奇怪的是黑龙庙中竟有前后两进、结构相仿的两个戏台!难道要同时上演两出戏码?这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对台戏呀😜?对岸陕西蹭戏听的不明就里,左一耳朵右一耳朵的,不知听的是哪一出了😄。</p> <p>  古镇深深的无人小巷,时光无声地悄然更迭着。只有好奇的枣树探过高高的围墙,等待着邂逅偶尔经过枝下的路人。</p> <p>  入夜的黄河隐去了黄色,在晚上的蓝光时刻河水也浸入了夜色,看不清波浪的翻滚涌动,只听得涛声依旧入耳来。</p> <p>  李家山,这个黄河边山里的村庄,因当年画家吴冠中来此写生作画而出了名。就像当年的周庄因陈逸飞的画作《双桥》而出名一样,名画家笔下的画作为默默无闻的村庄做了最美的广告。</p> <p>  今时仍有不少画家来此写生作画,不知他日的成名作,是否也是今天对面画着的村庄?</p> <p>  李家山的房屋依山而建,对面相看如立体的泥塑作品:房屋很有地域建筑特色,房与房很少重叠,几条斜坡的道路给方正的房屋增添了灵动的线条,更显和谐美观。</p> <p>  枣树是村里最多的树种,道路旁、庭院中、环抱村庄的外围树林,无不都是果实累累的枣树,让人望之生爱。老乡说十月就可收获了,想想那时满树绿叶中挂着无数红玛瑙般果实的画面,就让人感到满心期待、满心欢喜。</p> <p>  这趟出行山西我们仿佛是萧敬腾附身,都变成了雨神。干旱少雨的古晋大地被我们带入了江南的梅雨季,所到之处无不小雨菲菲,缠缠绵绵,没完没了。</p><p><br></p><p> </p> <p>  离开山西入陕,卸任了雨神的职责。一路高速上道路两边皆是青山绿色,改变了我们以往对陕西固有裸露黄土地的传统印象。前方还有什么样的惊喜在等待着我们?后续开启的秦地山川重头大戏,终没有辜负我们的好生期望,即将隆重登场😊……</p> <p> 🌺🌺谢谢赏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