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学兵组歌》第一篇章

轻舞飞扬

<p><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篇章:告别、出征</b></p> <p>诗词 周晓霞(轻舞飞扬)</p><p>图片 梁宝平 李玲 白春桃 网络</p><p>校对 邓传波</p> <p>《三线学兵组歌》</p><p>5853部队学兵18连周晓霞(轻舞飞扬)</p><p>第一篇章:告别、出征</p><p><br></p><p>据资料记载:在襄渝铁路建设的数十万大军中,有一支 “学兵连”队伍,他们演绎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当时,陕西省动员1969届、1970届初中毕业生25800人(女生5129人),按照部队编制,组成了141个连队,直接由铁道兵部队指挥施工。这样从学校直接组织初中毕业生,到环境恶劣的山区修建铁路的大规模“创举”,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绝无仅有。</p><p>1970和1971年,陕西西安、咸阳、宝鸡、临潼、渭南、铜川2500余名中学生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告别了父母,背上了行装,踏进了汉水江畔,在秦巴山下安营扎寨。50年前,他们告别亲人,离开母亲的怀抱奔赴襄渝铁路战场,和铁道兵一起遇山开路,遇河架桥。忍饥挨饿,饥肠辘辘扛着风枪向大山宣战,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着颤抖的风枪奋战在掌子面上,抢进度战塌方,据报道“铁路每推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几乎时时在发生,山火、爆破、翻车事故几乎天天都有”。可我们的铁道兵和学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汗水和鲜血取得了襄渝线全线贯通。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换来了沿线人民的繁荣。三线学兵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创造了共和国的奇迹,三线学兵的壮举成为中国铁路史的传奇。</p> <p>满江红.年少出征</p><p>文/轻舞飞扬</p><p> </p><p><br></p><p>年少出征,别亲友、荒山扎寨。</p><p>叹凄凉、疏烟孤火,清汤摇摆。</p><p>辘辘饥肠频奏乐,单薄身板勒腰带。</p><p>好儿郎、困惑怎彷徨,初心在。</p><p><br></p><p>搭棚帐,除草害。盘炉灶,云飞载。</p><p>弱体锅台站,豆花盈彩。</p><p>手握铁锹翻厚土,银锄收获新蔬菜。</p><p>芳华季、励志有担当,真豪迈。</p><p><br></p><p>(中华新韵)</p> <p>图片提供:李玲</p> <p>钗头凤,别亲友踏征程</p><p>文/轻舞飞扬 </p><p><br></p><p>自愉悦,亲悲切。满怀激动欢如雀。</p><p>荒岭野,背包解。汉水波浪,寂寥山岳。怯,怯,怯。</p><p><br></p><p>寒冬雪,暑天虐。忍饥攻克顽石劣。</p><p>飞鸿阅,铁龙越。襄渝传奇,颂歌新月。跃,跃,跃。</p><p><br></p><p>(中华新韵)</p> <p>55团6连驻地简易房(图片提供:白春桃)</p> <p>我们连是70级毕业生,1971年4月3号在西安铁二中集合,告别了父母亲人,背上了行装,踏上了汉水江畔,在大巴山下安营扎寨,49年前,我们扎着小辫的一群小丫,离开了我温暖的小家,在大巴山下组成了新的大家庭。</p><p>从西安到安康驻地,一路颠簸一路神往,开始一路风景吸引着这些孩子们,在新鲜感的触动下,大家还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晚上歇脚在宁陕县山沟沟,这下,笑声没有了,大家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看着周围一片陌生的荒野,山泉声,从来没有离开城市离开家的小姑娘们好像才反应过来,难道,难道…….就这样要离开家吗,今天就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吗?家,家在哪里,在漆黑的山谷中,不知东南西北,不知西安的方向,向着山谷,望着头顶的星星,眼泪刷刷刷的流了下来,那个心情,至今还刻骨铭心,就像茫茫黑夜找不到方向的心情黯然伤心。几十年后想想那时真傻,当时对要进驻山里生活还没有概念,路上还问司机,咋还没有出山呢,司机师傅说,瓜娃你就是到山里去呢。听了这话顿时傻眼了。积极报名血书求战的热劲也没了….</p><p>更糟糕的是到了目的地月河,行李卸下来堆在沙滩上,望着一片简易房院子,冰锅冷灶,这些女孩子们抱头大哭。记得很清楚,一个战友哭的晕了过去,还有一个战友端了一碗水给里边放上一根筷子,嘴里念念有词的叽咕了半天,最后还是军医给扎针才醒了过来。面对现实,既来之则安之,振奋精神,拿出写血书的豪情,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三线建设中去__漫长的艰苦岁月从此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