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评析(一) 作者:冒芝桦

hhboy

<p class="ql-block">《红楼梦》诗词评析(一)</p><p class="ql-block">“《四句偈》</p><p class="ql-block"> 说到辛酸处</p><p class="ql-block"> 荒唐愈可悲</p><p class="ql-block"> 由来同一梦</p><p class="ql-block"> 休笑世人痴”</p><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一百二十回的四句偈,在写法上完全是佛法中偈句的风格。</p><p class="ql-block">从内容上来解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二点。</p><p class="ql-block"><b>一是</b>这四句几乎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p><p class="ql-block">“说到辛酸处”说明人生有喜有哀,在哀伤之处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荒唐”和“可悲”。</p><p class="ql-block">反过来说,人在快乐、欢乐、成功时几乎很难感悟到、看到那些“荒唐与可悲”,没有“辛酸处”经历的人是很难写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二是</b>“荒唐”在哪里?“可悲”在哪里?</p><p class="ql-block">跳出《红楼梦》所描述的具体的人与事,可以抽象地体会到,有时有些事,我们是自己“挖坑”自己跳,所以叫“荒唐”;</p><p class="ql-block">不可回避的人生结局、人生跌宕起伏其实都是“悲”之体现。</p><p class="ql-block">当你有欲望时,你就回避不了一个“悲”字。</p><p class="ql-block">纵然你一生顺风顺水、得意满满,当你身边的人、当你自己渐渐老去,你也同样回避不了一个“悲”字。</p><p class="ql-block">所以作者从人生的高度说“由来同一梦”,从源头上说大家都是一样的,“休笑世人痴”,别人有别人的“痴”,我们也有我们的“痴”。</p><p class="ql-block">这是作者通过整本书的故事想启发我们,平等看人、平等待人、“休笑世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所居兮,青埂之峰。</p><p class="ql-block">我所游兮,鸿蒙太空。</p><p class="ql-block">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p><p class="ql-block">渺渺茫茫兮,归波大荒。”</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也见于《红》第一百二十回,</p><p class="ql-block">​文字浅显明白,意境颇具《离骚》风格。“太空”一词可能最早就出自这里吧。</p><p class="ql-block">“谁跟着我游呀,我又跟着谁?”,作者茫然之问,是典型的半仙半俗的境界。</p><p class="ql-block">身居青埂峰,神游太空。</p><p class="ql-block">在追求人生结局时,作者无所能寄托; 结尾处这样写,正如开篇那样,道僧之言也许才是作者心结的慰托。</p><p class="ql-block">整首诗表达的不是嫉愤,而是怅惘;一种掺杂着人生眷念的怅惘。</p><p class="ql-block">“归波大荒”是不是读到了百川入大海的味道,在那浩瀚的宇宙深处,那才是我们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寻玉乩书》</p><p class="ql-block">噫,来无迹,去无踪。</p><p class="ql-block">青埂峰下倚古松。</p><p class="ql-block">欲追寻,山万重,</p><p class="ql-block">入我门来一笑逢。”</p><p class="ql-block"> 见于《红楼梦》第九十五回。这首诗,又出现“青埂峰”。</p><p class="ql-block">生命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只有“古松”知道。</p><p class="ql-block">你若追寻、若深究,山万重。</p><p class="ql-block">正如我们深究《红楼梦》以及它的作者的来龙去脉,正是“山万重”。</p><p class="ql-block">然而“入我门来,一笑逢。”</p><p class="ql-block">一个“逢”字,看出只纳老朋友、只见有缘人。</p><p class="ql-block">“进门就好”!门外是山万重,门内是一笑逢。</p><p class="ql-block">好似不仅仅是指“红学”,世间的各行各业似乎都是这个规律。“玉在门内”!</p><p class="ql-block">《寻玉乩书》一个太妙的诗名,伟大的作者早就料到后人会来“寻玉”,还会为“寻玉”而争论,那大家就来“乩”书吧。</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交待了“寻玉乩书”的关键门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赏海棠花妖诗》三首</p><p class="ql-block">(贾宝玉作)</p><p class="ql-block">海棠何事忽摧隤</p><p class="ql-block">今日繁花为底开</p><p class="ql-block">应是北堂增寿考</p><p class="ql-block">一阳旋复占先梅</p><p class="ql-block">(贾环作)</p><p class="ql-block">草木逢春当茁芽</p><p class="ql-block">海棠未发候偏差</p><p class="ql-block">人间奇事知多少</p><p class="ql-block">冬月开花独我家</p><p class="ql-block">(贾兰作)</p><p class="ql-block">烟凝媚色春前萎</p><p class="ql-block">霜浥微红雪后开</p><p class="ql-block">莫道此花知识浅</p><p class="ql-block">欣荣预佐合欢怀</p><p class="ql-block">​ 就同一主题,作者安排具有代表性身份的三位文中角色作诗,很有弦外之音。</p><p class="ql-block">这三首诗出现在第九十四回,三位的前二句几乎都是讲海棠在该开花的时候未开、而在冬日却开了。</p><p class="ql-block">但贾宝玉作的一首,前二句均是疑问句,是有着贾宝玉原型身份的作者有疑惑吗?</p><p class="ql-block">不是,心里最清楚的才是作者,他是在借贾宝玉之诗在问读者,你们懂吗,海棠为什么(在该开花时)遭到摧隤?为什么又在今日先于梅花盛开?</p><p class="ql-block">这一天问,纠结隐藏了三百年。到今日也还在“研究”。</p><p class="ql-block">作者要借海棠逢春不发、冬日占先梅的情节想表述什么。</p><p class="ql-block">这不仅是这三首诗的魅力之处,更是整部《红楼梦》的又一谜团的魅力之处。</p><p class="ql-block">​“应是北堂增寿考”,北堂是谁,仅仅是指贾母吗?</p><p class="ql-block">要注意这一句是有着“作者身份”的宝玉诗里面的。</p><p class="ql-block">“增寿考”的增寿二字好理解,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家族、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增寿”都是好事喜事。为什么作者不用“增寿兆”三个字,而是用了“增寿考”三字。</p><p class="ql-block">“兆”与“考”属同一个韵部,从纯诗词角度讲,作者完全可以用“兆”字,而且更贴近第九十四回小说情节。这里作者看似无意,却是在有意间留下了一个“文字考卷”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考”字!至少有一点可以充分肯定,“兆”字是讲未来有可能会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性;而“考”字就不同了,没有预测性、可能性的含义,是证明、证实的本义。回到《红楼梦》文本、回到这首诗,那就是明确告诉读者“北堂”已经延寿、增寿了!</p><p class="ql-block">“北堂”最底是谁,是一个民族、一个朝廷、一个政权、一个家族、还是一个具体的人?这么重大的问题,就不是仅仅凭这一首小诗所能回答得了的,这是整本书、整个红学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p><p class="ql-block">​贾环也说了“人间奇事……独我家”。很适合贾环身份,说得很白。</p><p class="ql-block">​贾兰似乎从“知识分子”的角度说:</p><p class="ql-block"><b>“莫道此花知识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问“此花”隐喻谁?</p><p class="ql-block">​有朋友说:九十四回的“花妖”一词,说明海棠冬日雪后开花,不是好事喜事,是“妖怪”、是“花妖”。</p><p class="ql-block">其实“妖”一字应该是中性的,本意是“特殊”、“非一般”,而不是现在普遍理解的“坏得特殊”、“坏得非一般”的事物。</p><p class="ql-block">这里“花”是名词,“妖”是修饰“花”的;</p><p class="ql-block">用现在的直白习惯应该是“宴海棠,贾母赏妖花”。</p><p class="ql-block">​有人用后面发生的宝玉弄丢通灵宝玉,以及元春去世等事来说明“花妖”寓意不好的兆头,寓意作品中的贾家要散伙了。</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不能这样简单草率地去理解作者、理解《红》作品的深意。</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贾兰说“欣荣预佐合欢怀”。这一句仅仅是赞美当时贾母带领众人设宴赏海棠了吗?不是。</p><p class="ql-block">贾母设宴邀众人已经发生了,已经是事实,如果仅仅是简单赞美,为什么还要用一个“<b>预佐</b>”二字?!还<b>“合欢</b>”?</p><p class="ql-block">贾兰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红楼梦》作者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p><p class="ql-block">一<b>个“佐</b>”字,可以说这一句充分肯定了“海棠错季而开”是众人预料之外的“喜庆之事”,表明了贾兰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一个“预”字也说明了“合欢怀”的事在故事情节中的当时还没发生</p><p class="ql-block">这也许是《红楼梦》独特的一事两面写、草蛇灰线的文学风格。</p><p class="ql-block">我们至少表面上得知,“海棠”在她该“盛开”的时候未盛开,而在另一个季节(另一个时间单元)她抢在梅花之前“盛开”了,终究她是盛开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作者想寓意什么呢?想告诉读者什么?这三首诗,谁都看得懂,但作者想寓意的其背后的故事谁都看不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悟禅偈》</p><p class="ql-block">“大造本无方</p><p class="ql-block">云何是应住</p><p class="ql-block">既从空中来</p><p class="ql-block">应向空中去”</p><p class="ql-block"> 这是第八十七回惜春的诗,是标准的佛语偈句。作者通过对惜春的思想、才情、人生轨迹的描述,《红楼梦》作品极力宣传和赞同了佛教理论。</p><p class="ql-block">​大造本无方:佛教理论认为十方世界是无边无际的,生命就象恒河里数不尽的沙子那样瀚渺众多。</p><p class="ql-block">当今科技同样告诉世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没有边际的。“大造”一词,与我们现今认为宇宙来自于一次“大爆炸”,是何等的相同、相似。</p><p class="ql-block"><b>​云何是应住</b>?</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执著这里就应该是我的地方、我的地盘、我的利益、我的家?</p><p class="ql-block">世上没有“应该”二字,这里同样不是我们长住的地方,我们迟早会离开。</p><p class="ql-block"><b>​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b>。</p><p class="ql-block">其实就是《心经》中“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翻译。</p><p class="ql-block">我们不会消失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仿佛“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其实我们本来就来自于“空”,再回到“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我们走了,但我们没有消失。”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反复宣传、教育人生超脱又要有负责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强调虚空的同时又强调人生不是虚无,人生是来渡业的;人生不可执著,人生只是一段旅途。</p><p class="ql-block">结局、目的地才重要,而这一次的结局、目的地又是下一次的旅途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因此人生有意义,但没有执著的意义与理由。</p><p class="ql-block">​无论史学家也好、园林师也好、教育家也好、心理学家也好、社会活动家、儒释道家……也好,确实看《红楼梦》是内行看门道。</p><p class="ql-block">这正是《红》学数百年不衰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余下的话</p><p class="ql-block"> “冒著红学”正在揭开红学领域更多的谜底,是那样自然、那样朴实、又是那样天衣无缝,三百年来《红楼梦》作品一直在呼唤读懂她的人。“冒著红学”正在为我们揭开历史之谜、文学之谜。</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作者匿名著作巨作,不是为了自己扬名,而是为了歌颂他那个年代一群伟大的女性,为了传承他的思想、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境界,达到悯天下、天下为公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倘若我们至今尚不领悟,愧对巨著,古人也甚叹息焉!</p><p class="ql-block">各位朋友,如果您希望看到我的《红》诗词评析之二、之三…,欢迎转发、评论、点赞,谢谢!</p><p class="ql-block">不仅您在关注我,我也在关注着您!</p><p class="ql-block">2020.05.09(待续)</p> <p class="ql-block">冒芝桦,男,诗人,祖籍江苏如皋,冒氏第二十一世孙。</p><p class="ql-block">人民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世界汉学会终身会员,全国佛学研讨会、江苏诗词学会、南通诗词协会、冒辟疆研究会等传统文化研讨机构成员,有关文学期刋理事、特约创作员。“冒著红学”理论研究者。</p><p class="ql-block">一位以文字为笔、以音符为墨、以摄影绘画为色盘、以佛法为圭臬的学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