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有所思》毛泽东

珊瑚

<p>《七律·有所思》</p><p><br></p><p>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p><p><br></p><p>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p><p><br></p><p>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p><p><br></p><p>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p><p><br></p><p> ——毛泽东</p><p><br></p><p><br></p><p><b>注释</b></p><p>神都:古谓京城,这里指北京。</p><p>有事时: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p><p>南国:中国南方的泛称。</p><p>踏芳枝:巡视。</p><p>怒:气势很盛,不可遏止。</p><p>败叶:干枯凋落的叶子。</p><p>风雷:狂风暴雷。</p><p>潇潇:骤急的雨势。</p><p>故国:即祖国。</p> <p><b>译文</b> </p><p> 正当首都北京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我又来到祖国南方巡视。青松的枝干长势极为强盛,向上奋发,直指天空,衰败凋落的叶子纷纷随着绿水漂流而去。</p><p> 刚刚掀起的一阵革命风暴雷霆,震惊了整个世界,满街到处都是身穿绿色军装、举着各种组织旗号和标语的队伍在游行。</p><p> 我倚靠在栏杆上静静地倾听潇潇的雨声,关注这一事件的发展状况,古老国度的人民有所思虑。</p> <p><b>赏析</b></p><p>1966年5月10日,毛主席来到南方巡视,于17日到达韶山的滴水洞,在这里住了11天。其中有一天滴水洞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毛泽东走出房间,眺望雨后的山景,看到茂密的青松在雨后生长的更加生机勃勃。触景生情,吟成了这首《七律·有所思》。而这首诗也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后一首诗。</p><p><br></p><p> </p><p><br></p><p>整首诗即反映出了作者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的复杂心情,也写出了其在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感和美好愿望。</p><p><br></p><p> </p><p><br></p><p>“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诗的首两句先紧迫后舒缓,通过“正是”“又来”两个词语介绍了当时的创作背景。当时中共中央正在处理所谓“彭、罗、陆、杨”的问题,而作者却“又来南国踏芳枝”,显得很镇静、很闲适。</p><p><br></p><p> </p><p><br></p><p>“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接下来的两句主要写的是作者在“踏芳枝”所见到的景物,同时借此喻指了当时的“走资派”和“牛鬼蛇神”的状况,说他们是就像这股洪流中的败叶一般被冲走。</p><p><br></p><p><br></p><p><br></p><p><br></p><p> </p><p><br></p><p>“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诗的颈联写的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影响。它不仅将会震撼全中国,也会惊动了全世界。而“满街红绿走旌旗”具体勾勒出了群众运动将在全国蓬勃兴起,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轰轰烈烈的场面。</p><p><br></p><p> </p><p><br></p><p>“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诗的最后两句遥应开端,把视线收回到南巡主体,讲述出了一副革命完成,祖国和人民融为一体,国泰民安的新景象。其中“凭阑静听潇潇雨”化用的是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中的“凭栏处潇潇雨歇”句。其中也暗含了作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心情。</p><p><br></p><p> </p><p><br></p><p>整首诗,熔情、景、事、理于一体,对仗工整,在豪迈中透着几分苍凉,是难得的一篇佳作,值得大家诵读赏析。</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一生经典照片</b></p> <p>1955年毛泽东在全国代表大会上</p> <p>1949年,毛泽东与毛岸英在香山双清别墅</p> <p>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p> <p>毛泽东在庐山</p> <p>毛泽东在安徽工厂视察</p> <p>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p> <p>毛泽东在故乡韶山同贫农亲切谈话</p> <p>文图/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