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沐书香,追寻梦想——小店区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组假期读书纪实

小店区实验小学

时光总像“林花谢了春红”<div>脚步太匆匆</div><div>在追寻梦想的路上</div><div>“何妨吟啸且徐行”</div><div>这里有“荡胸生层云”的旷达</div><div>有“潇潇雨歇”的怅惋</div><div>有“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悲悯</div><div>也有“悠悠我心”的真情</div><div> 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一书,给我们的读书之旅带来了希望之光,让我们穿越千古江山、百年悲欢,去感受了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div> <p>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文脉既隐,小丘成风;健翅既远,残翅充鹏。”而中国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无数的灿烂文化,彰显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气度。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流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p> <p>  最初对余秋雨老师的印象是觉得他出口成章,各种文学典故信手拈来,让很多人崇拜至极。</p><p>  后来,读了他最有名的《文化苦旅》,似乎读懂了几分他的苦心,他对于中华文化是如此的热爱如此的维护,一心想推广开来,可是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一心向钱的社会,他所做的就像是对着大海呐喊一样,声音被隐没在海浪里了。</p><p>  但是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一起为民族文化呐喊,一起为保留我们灿烂的精华而呐喊,可能这些声音就能汇聚成强有力的音符,能穿透海浪传播到四面八方。</p><p> ——宋敏老师如是说到</p> <p>  所谓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看来,便是一个减法。依我所想,所谓减法,便是由加法演变而来。如若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蕴,没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文脉一说了,更遑论余秋雨先生那种手握斧钺大胆取舍的果敢与对文化的敏锐洞察之深刻。</p><p> ——马丽萍老师与郝小变老师深有体会</p> <p>  全文从太过古老以致无法考究的神话开始,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朝代,领略朝代中各个文采魅力均是惊艳绝伦的著名文人,探寻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平,追随他们的足迹,直至今朝。而将这一切串联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脉”。</p><p> ——李建萍老师品味出了“文脉”的内涵</p> <p>  余秋雨先生认为,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它贯穿了古今,述说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没有错,笔墨的确承载了历史,但在我看来,在看了《中国文脉》一书后的我看来,承载历史真正内涵的,却是文字,笔墨真正能代表的,不过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罢了。我从未觉得自古以来的文人是文脉的全部,对我而言,文字才是全部。</p><p> ——李花老师</p><p> 在书中随余秋雨先生的思潮,随历史的波涛,我见过了太多文人一生的足迹、坎坷和辉煌。没错,他们是笔墨的传承者,他们也用自己的精神书写了历史,但是,倘若没有文字,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又何以书写呢?笔墨于我,不过是文字的衍伸,是一种更具国人内心真情的文字。但换个角度,笔墨又是文字的升华,用文字来讲述情感,或许需要很多描写,而笔墨,也许只需几许。也因此,笔墨和文字成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尽管它们本是同源,同是用于表达国人内心真情。当然,文字更深得我心。</p><p> ——李腊梅老师</p> 文字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生命的传承,生生地担起了中国的文脉。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源,中国文脉的基础,是应深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中国之魂。<div>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r></div>

文脉

余秋雨

文字

笔墨

老师

先生

文化

内心

中国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