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的流年旧事

丽莎1088557

<p>文字:丽莎原创</p><p>图片:(1.2张来自网络)</p><p><br></p><p>身居城市,走在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穿着入时,漂亮得体的翩翩身姿。自己虽韶华已逝,也免不了逛商店买几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喜欢漂亮衣服恐怕是女性的天性,即便在那些沉重的岁月——只是在那时,这种天性常常被扭曲。</p><p><br></p><p>在我的记忆深处,沉淀着几件与衣裳有关的陈年往事,回顾来路,分外珍惜如今丰衣足食的好时光。</p> <p>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时,远在西安的伯父给我寄来了一件短袖忊恤:翻衣领,紧边的下摆,黄绿相间的横条子。我第一次拥有一件有商标的服装,在我们那个小镇上,我还没看到谁穿过这么漂亮的衣服。我端详着镜子里自已被衬托得鲜润的面容,兴致勃勃地穿着新衣去上学,心想一定能得到同学们的赞赏。</p><p><br></p><p>谁知走进校门,周围便响起了讥笑声:“快来看,像不像王光美!”“今天来了个妖精!”平时和我玩得好的女同学也躲得远远的,再看看同学们身上色彩单调甚至缀着补丁的衣物,我知道自己犯了众怒了。何况刚刚放过“批判片”《刘少奇访问印尼四国》,人们正热衷于批判穿旗袍戴项链的王光美。我连书包都未放,含泪跑回家,换上了常穿的旧衣。那件“奇装异服”被我压在箱底,后来做了内衣,再没穿在外面。</p> <p>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出身不好,我未被推荐上高中,回到老家务农。老家地薄人穷,有女儿的人家为得到一笔彩礼缓解穷困,往往女孩子十五六岁就许了人家。女孩子第一次到对象家相亲称为“看档”,大约是看看地方、家境、人品如何。如不中意扭头便走,合意的话便与媒人留下吃饭,接受对方馈赠的两套衣料、一笔钱(大约50——80元左右)。</p><p><br></p><p>女孩子“看档”时总得打扮得漂亮点。可我们那个偌大的村子里,没有几个姑娘有像样点的衣服。而我因为父母在外工作,还有两件穿得出去的衣服。记得一件是白底蓝格的提花布罩衣,一件是白底紫色碎花的平版布衣,都穿得半新不旧了。就这样两件衣服也成了村里姑娘“看档“的礼服。</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这张照片摄于1971年,17岁的我,身上穿的就是文中提到的紫色碎花衣。)</p><p><br></p><p>对每个借衣服的姑娘,我都来者不拒。可我个子不高亦不胖,能穿我衣服的人便受了限制。记得一个叫时莲的姑娘,个子比我高,出落得结实丰满,穿上我那件蓝格子衣服,短点倒无妨,就是连扣子都扣不拢犯了难。我劝她找别人借一件合身的衣服,免得影响了形象。</p><p><br></p><p>她转了一大圈后,沮丧着脸又找到我。我知道有几位订了婚的姑娘做了新衣服,可那是她们用青春换来的,自己平时都舍不得穿,怎舍得借哩。我们提着衣服左看右看,找到了办法,把扣子挪到衣服的最外面的踩边上。时莲穿上改进过的衣服后可以扣上扣子了,只是绷得紧紧的,好像裹着的粽子。</p><p><br></p><p>结果时莲“看档”成功。未婚夫送她两套衣料,有一件是当时很难买到的灯芯绒,不过是黑色的。时莲不顾妈妈的阻挡,马上找裁缝做好穿来给我看:黑色灯芯绒上衣、仕林蓝布裤,是城里人一看便会说土气的颜色搭配。时莲挺满意地说:“我长到这么大才穿这么好的衣服,我妈还叫我等结婚才穿,我才等不及呢!”至今我都记得这个健壮的农家女,站在太阳底下满身洋溢着欢乐的样子。</p> <p>(我穿的这件白底蓝格衣服就是借给时英的礼服)</p><p><br></p><p>另外一个与衣服有关的故事发生在我的一个朋友身上。这位女友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却也因出身不好,下放到一个偏僻的乡村。爱好文艺的她当时特别喜欢京剧《红灯记》中的李铁梅,常常在劳作之余,引吭高歌铁梅的大段唱词,乡亲们称她为小铁梅。在好长的时间里,她做梦都想拥有一件铁梅那样的火红色上衣。在那个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乡里的供销社的布匹柜台上常年只有蓝、黑、灰等颜色,何况她所在的生产队一个劳动日(以十分工计算)不足三角钱,劳作一年,分不了几个钱。</p><p><br></p><p><br></p><p><br></p><p><br></p> <p>(十八岁时的留影,刚参加工作,身上穿的是当年最流行的黑灯芯绒上衣)</p><p><br></p><p><br></p> <p>(参加工作后,我到裁缝店做了件当时最流行的黄色制服,当年的彩照是照相馆上的色。)</p><p><br></p><p>于是,她央求村里会织布的大婶,把自己分得的两斤棉花纺成纱织成了一段白粗布,再用剪刀细细剪掉布上的小疙瘩,从镇子上买回五分钱一包的红染料,自己动手,把布染成了红色。然后精心裁剪,一针针一线线,手工缝制了两件上衣,一件小圆领,一件当时很流行的低开四方领。她穿上那件四方领的衣服,参加了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并做为一名“可教育好的子女”的代表在大会上发言。那天会场上许多人的目光都聚集到这个穿着红衣,编着两条大辫子,说一口流畅动听的普通话的姑娘身上。“那一刻,是我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呢”。</p> <p>(此张照片是我文中友人当大队民办教师时的留影,头发上的白糊蝶结是她在一个裁缝店的废布料中捡了两根白绵绸边料,洗净后扎上的。在她的少女时代,认识她的朋友和熟人都说她的歌声和形象酷似巜英雄儿女》中的王芳。因而她的微信名叫芳子。)</p><p><br></p><p><br></p><p>好多年后,这位历经生活磨难的女友提起这段往事时还眼睛发亮。倒是我这个听故事的心里一阵阵发酸,好多如这个女友的芸芸众生,一辈子挣扎在生活的底层,生命的一抹亮色对于她们来说如雨后的彩虹稍纵即逝。而这昙花一现的灿烂的也许源自于劫难呢。</p><p><br></p><p>这一类关于衣服的悲喜剧在我记忆中还有不少。我想:能拥有并随意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其实也是一种个人与时代的幸运呢!</p> <p>(我最近拍摄的近照,早已过花甲之年的我还有勇气穿这么亮丽的长裙,是早年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