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湘西土匪窝—八面山燕子洞

岸柳池塘

<p> 八面山中燕子洞,</p><p> 曾经土匪盘其中。</p><p> 八面陡峭上不去,</p><p> 方圆数里暗道通。</p><p> 剿匪英烈魂归此,</p><p> 观光不忘祭英雄!</p> <p>  适逢周末,从湘西州府吉首驱车3个小时,开赴龙山八面山,探寻当年湘西土匪巢穴—燕子洞,感受土匪阴险狡诈之心机,叹我人民解放军剿匪之英勇。</p><p> </p> <p> 风景这边独好</p> <p>  八面山位于龙山县南部,地形像一只船,从里耶远看八面山像一个睡美人,凌架于崇山峻岭之中。南北长约50公里,宽10余公里,最窄地区仅3公里。山界上地势平坦,草原地貌,呈小丘陵状。总面积为5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余米,最高峰1414.5米。</p> <p>  八面山四周悬崖峭壁,两头尖尖,南北狭长。山上地势开阔平坦,牧草丰茂,马、牛、羊成群,被赞为“中国南方草场的一颗明珠”,又有“空中草原”之美誉,是湖南通向渝东的一道天然屏障。它有独特的气候资源。夏天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凉风徐徐,冬天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拥有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奇峰、溶洞、阴河、绝壁、天坑、天斩、天桥、石林、云山、雾海、瀑布、高山湖泊等星罗棋布,独具特色,险峻秀美,鬼斧神工。</p> <p>  山上的小地名有三把刀、四把刀、六把刀等三十六把刀,和上营、中营、下营、七家营、八家营等四十八营。从这些自然村寨和生产地域的命名可以看出八面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个山界,耸立于云雾之中。</p> <p> 通天大道</p><p> 以前八面山上山只有大、小岩门,望乡台,西眉峡等几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而今已经开通了盘山公路。山上的高原风光,独具特色,特别是大岩门、小岩门、燕子洞、自生桥、杯子岩等景点,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p> <p> 醉美夕阳</p> <p>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第141师在湖南省里耶县八面山进行的剿匪战斗。1949年底,原国民党军暂编第1军军长陈子贤与湘西匪首师兴周等共同策划,企图以湘西八面山为中心建立湘鄂川黔反共游击根据地,进行所谓游击战争。</p> <p><br></p><p> 陈子贤、师兴周纠集匪众4000余人,在八面山构筑了大量碉堡、闸门等工事。1950年1月中旬,人民解放军第47军第141师奉命剿灭陈子贤匪部。该师两个团分别进至八面山下的内夕棚地区和大、小岩门,形成对八面山南北夹击态势。在发起进攻前,剿匪部队准备了大批软梯、绳索和长杆挠钩,并反复研究和演习爬岩攻洞的战术。攻山战斗打响后,剿匪部队从山南悬崖陡壁隐蔽地爬上山峰,消灭了把守路口的匪徒。匪首见势不妙,率部分匪徒弃山逃跑。攻击部队直捣土匪指挥部所在地燕子洞,控制了八面山。逃窜的匪徒被预先设伏的解放军堵截,大部被歼。此次战斗共歼灭匪首师兴周以下3000余人。</p> <p> 风光绝美</p> <p>  亦或是机缘,在燕子洞山庄巧遇太极团队的师兄姐,在土匪洞里,迎着朝阳,诉说着一段陈氏太极佳话,以不辜负当天的日出🌄美景。</p> <p> 犹似仙女下凡尘</p> <p> 优美标准撇身拳</p> <p> 潇洒单鞭迎朝霞</p> <p> </p> <p> 金鸡独立开洞门</p> <p> </p> <p> 白鹤亮翅掠彩霞</p> <p> 青龙出水力遒劲</p> <p> 仙风飘逸俏佳人</p> <p>  星空酒店云顶帐篷仙气飘</p> <p> 光怪陆离照夜空</p> <p>来吧,八面山全域旅游已启动,张开双臂迎四方宾朋……</p> <p>以下为9月18日其再赴八面山的图片,火烧云壮观,杯子岩秀丽,自生桥奇特,特补录于此,作为记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