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照片摄于2015年9月。40年前我们的知青房。这里曾经是我们15位知青的家。也曾经是厂汗门洞村最热闹的地方。那应该是1976年秋天,我们15位知青搬进了这排刚建好的集体房屋。共7间小房间,7位女生,8位男生。分住6间。男女各隔一间,留下最右边的一间作为公共储存室。堆放劳动工具,煤炭,还有一些杂物。当知青们背着行李到达生产队以后,先分散借住在老乡家里。知青办公室按人数拨款,由当地生产队负责建造知青房。我出于好奇,曾经到施工地上看过几回。这排房子从上到下,里里外外,除了几根细树杆作屋梁架着屋顶,外加一些木板木条做门和窗框以外,其它主要材料就是泥土。黄土高原嘛,就地取材,在山坡边上挖大泥坑,把泥巴垛成砖形,晾干后用来垒起墙壁。墙里墙外再抹一层泥巴。房顶上铺的泥土中间夹了玉米秸杆子。屋里的地面也是泥土地。只有土炕沿边抹一片水泥。灶头紧挨着土炕和墙壁。我记忆中的知青生活离不开泥土。</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979年,知青陆续回城之后。村里有人购买了这排房子。把两间合并成一间。所以每间第二扇小窗户就是原来的屋门。原来的屋门和窗户在墙壁上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辩。砖墙和石头围墙是买主改建时添加的。房屋两边各种了三两棵绿树。虽然经过改造,知青房屋的外表还是完整地保留着原来的神态和风格。象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远远的一下子就能认出来。随着农村人口外流,村里只剩下老人在留守。这排房子多年无人居住,空空荡荡,变得凋零破落。与日渐荒芜的村子形影相伴。</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以前知青房前面没有院子,门前是宽敞的打谷场。房屋建在高坡上,沿着坡底,座落着大半个村子的人家。我们打开房门即可见山,对面就是我最喜欢的大青山。</font></b></h1><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font></b></h1><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傍晚收工回来,无论多么疲劳, 都会倚在窗口,或坐在门口久久地凝视着它。暮色中的大青山总是青灰色的,略显忧郁,但是又那么安详秀美,带着一点神秘的魅力。我们还常常坐在房屋外面的坡上,久久地向远处眺望。十几里以外的景色一览无遗。辽阔的旷野,广漠无边的山梁土坡,深幽的低谷。那条长长弯弯的,在夏季被洪水冲出来的河漕路,绕过村前的南坡,向三岔口,向县城方向延伸。</font></b></h1><h1><b><br></b></h1><h1><b>诺大的世界,渺无人迹。只见东一片玉米地,西一片荞麦地,似乎在显示着附近有人居住。再往远处眺望,四面群山环绕,连绵不绝的山峦,重重迭迭,尤如波浪起伏,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天边,渐渐消隐在浅灰色的云雾里。仿佛天与地就在那里汇合,融化成一片浩瀚的大海,连同我们的山坡, 也是大海上的一朵波浪,我们的房屋变成了随着起伏的波浪而漂荡的一叶小舟。</b><br></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如今我们的知青房依然站立在黄土高坡上。很久以前的人声,话语声早已消逝散去。这排空荡荡的房子,是历史的产物,它呵护过我们,用它那单薄赢弱的身体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称之为家。知青房陪伴着我们度过的岁月,已经驻留在历史特定的一页上。我们先后离开了, 把所有的往事都留给了它。<br><br>历经四十年风雨沧桑,目睹四十年世事变迁。如今知青房那孤独的形影已经变得苍老衰竭。渐渐地,它自己也变成了永远的历史。<br></font></b></h1>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旧地址: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br />忽鸡沟公社厂汗门洞大队<br />厂汗门洞小队,厂汗门洞村<br />作于2016年6月<br />紐约Briarcliff<br />版权自持 </font></b></h3><h3><b>转载请告知</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