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少年岁月那碗面

高山流水

<p> </p><p> </p><p> 作者 高山流水</p><p> &nbsp; 今不去说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兄妹四人,也不说父亲早逝母亲独自一人任劳任怨把我们一个个带大并成家立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却说那天在街上遇上镇上老公公的大儿子,聊着就聊着他的老爸,老公公离开我们好几年了,但每到清明时节我总要想起他,想起他那慈祥的笑容、亲切的声音……是他带我吃了这辈子的第一碗面。众所周知苏州这碗面在全国是有名的,讲究汤水、茭头,名气最响的是苏州十碗面。</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对面从小就情有独钟,一般出门在外一个人大多吃面。去观前街就去吃松鹤楼的卤鸭面、黄天源的炒肉面或者五芳斋的五香排骨面;去石路就去吃朱鸿兴的大排面、陆长兴的熏鱼面、葱油香菇面;去皋桥头吃过陆稿荐的爆鳝面;去平江路吃过奥灶面;去十全街吃过枫镇大肉面;去博物馆也就是拙政园那边吃过美味斋的爆鱼面;也到过太仓尝过双凤羊肉面。</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些名店的传统招牌面,保持了色香味的特色,顾客盈门,不少人和我一样慕名而去.真是唇齿留香、三日不绝;醍醐灌顶、恍若来生。</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这辈子让我永生难忘的却是我们小镇饭店的面。</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念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候苏州的农村都很穷,蔬菜有自留地自家种,每户家里都养一群鸡鸭,就连平时想吃鱼都自己晚上拿个网去抓,家里饭桌上除了鸡鸭蛋就是蔬菜咸菜,即使上街也就是去买点肉或者咸鱼干什么的。</p><p> 我爸妈拖着四个小孩(姐、我、还有两个妹妹),因为我爷爷奶奶早亡没有劳动力贴补,因此更穷,父母做了一年能够不透支蛮好了。因此每次上街买肉总是隔天爸妈要合计唠叨几遍“去买个几角钱肉吧,好象半个月没吃肉了,看儿女馋的样子……”(注:七十年代猪肉7角不到)</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爸妈又在拉呱开了,合计好久妈拿出一元钱给父亲。第二天是星期天我一大早起来就缠着父亲,没办法父亲只得带上了我去镇上供销社肉店,我那个高兴啊因为我知道父亲会化五分钱买油条(5分)或肉馒头(1角)给我。虽说天很冷,但当我们到时肉店前己排了好长的队伍,老爸排队买肉我站在边上(那时买什么东西都排队),结果被镇上老公公(我爷爷姐姐的老公,她嫁在镇上)看见了,他拍了拍我冻得通红的小脸蛋说:“跟吾去吃面”父亲执意不让:“阿夫,覅好意思的,伲覅去。”最后公公训了我爸几句,把我带到镇上供销社开的饭店(上午面中午饭菜)叫了一碗焖肉面。</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 浓香扑鼻,只见雪白的细面整齐排放、红油汤上撒了少许葱花蒜叶,上面是一块大而且厚的五花肉。“覅看覅看,先把肉翻下去等会再吃"公公看我先吃肉,忍不住咪起眼晴笑了。啊,那肉酥而不烂、那面油而不腻,吃到肚里回味无穷,人生中第一次上面馆吃面,加上在寒冷的冬天早上吃上那么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焖肉面怎不叫人终生难忘,吃在肚里暖在心上……老公公心地善良平时经常私下到乡下送我们豆腐半券带零食给我们几个小孩。</p><p> 老公公愿你老在天堂一切安好……如今那面店镇上改造房子早已拆掉,取而代之的各种老字号连锁店…<u>…</u></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是不管怎样无论何时我永远不会忘记记忆深处,我少年<u>时</u>代的第<u>一</u>碗苏式焖肉面……</p><p><br></p><p> 草于2016年3月</p><p> 修改于2020年清明</p>

镇上

肉面

老公公

碗面

面去

父亲

爸妈

难忘

买肉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