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22年,河南省洛阳市城东北马坡村出土北魏《元寿安墓志》,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墓志呈正方形,边长86厘米,序文760余字,铭文为四言韵文,多达96句,384字,是少见的长铭文。《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墓志拓本汇编》《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等书均有著录。</p><p>1 家世名讳</p><p>元寿安(?—公元526年),北魏皇室成员,他是景穆皇帝的孙子,汝阴王元天赐的第五子。说起他们这一支,其实并不算显赫,爷爷是追封的皇帝,而非正式;父亲元天赐虽身为王爷,但从《魏书》其传记所载仅有的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此人的水平德行。其一,在孝文帝初年,朝廷命他率兵平定勅勒反叛,结果是大败而归,他本人“仅得自全”,只身逃回;其二,在他任怀朔镇将时,因贪婪凶残,被削夺官职爵位,免死而已。</p><p>元天赐之孙、元逞之子元庆和,任东豫州刺史时,遭到南朝梁国攻击,元庆和举城投降,梁武帝萧衍封他为魏王,令他率兵攻打北魏,北魏派兵征讨,元庆和望风而逃,梁武帝责备他“口若悬河,胆小如鼠”。元逞弟弟元汎,任营州刺史时,因贪婪凶残,民众忍无可忍,起而攻之,元汎被赶跑,后死于“河阴之变”。由此可以看出,其家风不正。</p><p>《元寿安墓志》说他名寿安,字修义。而《魏书·元寿安传》载,他名修义,字寿安。两者恰恰颠倒。古人一般都有名、小名、又有字,还有人有号,是很讲究的。小名,一般是师、长辈叫的;名,是一个人的正式称谓,用于正式书面场合,也用以自称,表示自谦;字,则是别人对其人的称谓,表示尊重。</p><p>通常自称不能用字,这会招人笑话,只能自谦而不能自尊;他人也极少喊别人的名,这不尊重,除非发怒或对仇敌时。所以,一个人的名与字是不可混淆的。《元寿安墓志》所载当是正确的,这从其九弟《元周安墓志》可以得到印证,名讳皆带“安”,可纠史书之误。</p><p>2 有所作为</p><p>《元寿安墓志》说他“弱而好学”“雅善斯文”“学称致密,文为组绣”,《魏书》也说他“涉猎书传,颇有文才”,故而为高祖孝文帝所知,一步步从通直散骑侍郎、扬州府司马、司空府长史、散骑常侍、相州刺史,后被任命为左将军、齐州刺史。他却因为之前有数位齐州刺史卒于任上,其中包括他的哥哥元逞,故心中颇为忌讳,遂上书坚决拒绝。</p><p>为此,孝文帝专门下诏说:“人的寿命长短自有天命,吉凶也是自己所作所为使然,怎可因此而过分忧惧,以致不顾国家之重托?避凶就吉,时亦有之,可以另立官邸。”元寿安无奈,这才不得已上任。在得到圣命之后,他也顺势将官邸作了迁移。元寿安在任齐州刺史期间,为政“宽和爱人,在州四岁,不杀一人,百姓以是追思之”,应算好官。</p><p>之后,他又任右将军、秦州刺史。墓志说他“化等不言,政若户到,有同一变,无敢三欺”。在地方官吏评比中,他的政绩获得第一等,遂加封平西将军,入朝为太常卿,后相继任安南将军、都官尚书、殿中尚书、抚军将军、镇东将军、卫大将军、吏部尚书等职。</p><p>3 贪腐成性</p><p>元寿安任吏部尚书后,一门心思都用在收受贿赂上。授官大小,皆有定价。</p><p>当时有个人叫高居,皇帝曾有话,说如有空缺,优先任用。此时上党郡郡守空缺,高居遂要求出任此职务。但元寿安已私下许诺了他人,所以,无法录用高居。高居因皇帝允诺在先,故丝毫不让,并出言不逊,元寿安命部下将其赶走。高居在公堂之上大呼有贼。有人就问:“青天白日,公堂之上哪会有贼?”高居手指元寿安说:“座上之人,公然违抗天子明诏,谁给的钱多就能得官,这不是大贼吗?”然后破口大骂,他还要拦圣驾控诉元寿安的罪状,被人劝阻。此事搞得元寿安十分狼狈,绝不像墓志所说的“德公式必举,功细罔遗,泾渭殊流,兰艾自别,小大咸得其宜,亲疏莫失其所”。元寿安的贪腐,很大程度上与其不良家风有关。</p><p>4 嗜酒身亡</p><p>北魏后期,关中地区动乱不止,元寿安被朝廷任命为假骠骑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行秦州事,为西道行台,以求稳定局势。史书说他性好饮酒,常常终日不离酒桌,导致身患风病,神志不清,眼睛昏花,无所作为。后朝廷又派遣萧宝夤到关中负责征讨,以元寿安为都督雍州诸军事、卫大将军、雍州刺史。由于身为大都督的元寿安及高聿等人停军陇口,不肯及时跟进,导致萧宝夤军事行动失败。</p><p>而墓志说,关中地区乱离之后,物资紧缺,民不聊生,致使揭竿而起者十之八九,元寿安设奇应变,化若有神,内定不战之谋,外有必胜之策,亲率部队,指日破敌,使谋乱者无计可施,巨猾大盗,相率投诚。显然墓志所说的属谀美之词,极力掩盖元寿安的昏庸及过失,把他吹捧得像个大功臣。</p><p>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四月前后,萧宝夤与敌继续鏖战,有胜有败,难分高下。就在此时,元寿安病死。元寿安死后,被追赠使持节、侍中、司空公、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领冀州刺史,谥号文公。孝昌二年十月十九日,葬于洛阳瀍水之东,具体位置在今洛阳市瀍河区瀍河乡马坡村东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