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军区

秋蝉

<p>  滨海抗日根据地位于鲁东南,东临黄海,西至沂河,南起陇海铁路,北抵胶济铁路(范围包括今日照、临沂、莒南、郯城、临沭、诸城、高密、胶州、黄岛、东海、赣榆等)。</p> <p>  1939年8月,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委,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境内八路军各部队。</p> <p>  1940年9月至1941年2月,山东纵队所属部队整编为第一、二、三、五旅和第一、四、五支队和蒙山支队,直属特务一、二团。</p> <p>  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1940年冬,一一五师所属部队先后整编为6个教导旅及鲁南军区:</p><p> 苏鲁豫支队第一、三大队编为教导第一旅;</p><p> 师独立(晋西)支队第一团和鲁南、苏鲁支队编为教导第二旅;</p><p> 师独立(晋西)支队第二团与运河支队编为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p><p> 黄河支队编为教导第四旅(兼湖西军区);</p><p> 东进支队编为教导第五旅;</p><p>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六支队与鲁北支队编为教导第六旅(兼冀鲁边军区)。</p> <p>  为打开滨海区的抗日局面,1940年9月,津浦支队进入滨海后,所有部队统一编为山东纵队二旅,孙继先任旅长,江华任政委。年底,山纵二旅南下赣榆,打击敌伪顽匪,使路南地区的莒南、日照、临沂、沭东及郯东北连成一片,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在莒南坪上成立。</p><p>  1941年1月,一一五师教二旅六团、四团先后进入滨海南部的郯码、苍马(临沭)、赣榆地区,扩大了路南根据地。</p> <p>   1942年4月,鲁中第五军分区(日照、莒县、诸城等)和鲁南第四军分区(苍马、赣榆、东海、郯城)合并成立滨海独立军分区,直属一一五师。8月,山纵二旅并入滨海独立军分区(辖五团、六团、独立团),直属山东军区。</p><p> 12月,一一五师教五旅由苏北移师莒南壮岗、坪上一带。</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一元化领导是抗日战争时期为统一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的行动步调,使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经济工作和军事工作紧密结合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span></p><p> 1943年3月,山东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华任政治部主任。辖: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等五个二级军区。各旅、支队番号撤销,机关与军区、军分区合并,部队整编为13个兵员充实的主力团,其余编为地方武装。</p><p> “各区党委、地委实行一元化领导,统一军事指挥”,滨海地委改为滨海区党委,教二旅、教五旅、滨海独立军分区合编组成滨海军区,陈士榘任司令员,符竹庭任政委<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8, 248, 248); color: rgb(1, 1, 1);">兼滨海区党委书记</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辖:</p> <p>  四团(以教二旅四团与教五旅十五团、滨海军分区五团各一部合编);</p><p>  六团(以教二旅六团与教五旅十五团一部、滨海军分区特务连合编);</p><p>  十三团(以教五旅十三、十四团和旅直一部合编);</p><p>  警备团(滨海军分区独立团改称)。</p><p> 二十三团(1943年9月,由新四军三师八旅调滨海军区)。</p> <p>  1943年9月,成立滨海军区第一(滨北)军分区(由十三团兼)。</p><p> 10月,成立第二(滨南)军分区(由四团兼)。</p><p>  1944年6月,成立第三(滨中)军分区。</p><p> 9月,军分区机关与团机关分编。滨海军区辖:第一、二、三军分区,第四、六、十三、二十三团,海陵、临沭、莒中、莒南独立团,警备团。</p><p> 10月,原东北军第111师改为滨海支队(1942年“8.3起义"后称新百十一师)由滨海军区领导。</p><p> 11月,莒县保安大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独立第2旅,归滨海军区指挥。</p><p> 滨海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形成了滨北、滨中、滨南三个专署及</span>莒北、诸城、日照、莒南、莒中、赣榆、临沭、郯城等15个县级<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抗日民主政权。</span></p> <p>  1945年1月,海陵独立团改称滨海军区独立第一团,军区警备团改称滨海军区独立第四团,由地方武装组建滨海军区独立第二(临沭)、三(莒中)、五(赣榆)团,军区教导营扩编为教导团(后改称滨海军区特务团)。</p> <p>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p><p> 8月13日,山东军区部署大反攻任务,各军区主力部队与基干部队编成八个野战师(师辖三个团)、十二个警备旅(旅辖二个团)、一个滨海支队及一个海军支队。</p><p> 滨海军区主力部队和基干部队整编为二个师、一个滨海支队、二个警备旅:</p><p> 滨海军区第六、十三团及独立第三团合编组建为山东解放军第一师,依次改称为第一、二、三团(10月开赴东北,后为38军112师)。</p><p> 滨海军区第四、二十三团及独立第一团合编组建为山东解放军第二师,依次改称为第四、五、六团(10月开赴东北,后为38军113师)。 </p><p> 滨海支队(独立团、六六六团、六六二团依次改称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团,10月开赴东北称东北挺进纵队,后为38军114师)。</p><p> 滨海军区独立第四、五团、第三军分区特务营合编组建为山东解放军警备第十旅(辖第十九、二十团)。</p><p> 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滨海军区独立第二团(临沭)合编组建为山东解放军警备第十一旅(辖第二十一、二十二团)。</p> <p>  <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山东军区部队兵分5路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大反攻。</span>滨海军区部队向青岛、连云港等交通干线、战略要地进军,北路席卷胶济平原,先后解放胶县、诸城二县;南路解放了青口、赣榆,切断了陇海铁路,逼近海州、新浦和连云港。</p><p> 11月,配合鲁中部队攻克鲁南重镇——临沂,我滨海、鲁中、鲁南三个战略区连成一片。围歼泊里镇残敌,滨海全境解放。</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部署》: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山东罗荣桓到东北工作;新四军调兵到山东;山东分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1</span>946年1月,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组成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陈毅任军长兼司令员,饶漱石任政委,张云逸任第一副司令员,黎玉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舒同任主任,唐亮任副主任。</p> <p>  滨海军区归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建制,辖:第一、二、三军分区,警备第十、十一旅(4月合编为滨海军区警备旅,1947年2月为华野三纵九师,1949年2月为二十二军六十六师)。</p> <p>  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山东、华中野战军首次集中作战,发起宿北战役。<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1947年1月2日至20日,山东、华中野战军发起</span>鲁南战役(<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亦称“峄枣战役”),</span>战后,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华中军区合并组成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山东军区的主力部队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47年7月以后,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华东局决定撤销滨海区党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滨海一地委(滨北)及所辖诸城等五县划归胶东区党委,第一(滨北)军分区划归胶东军区建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滨海二(滨南)、三地委(滨中)及所辖之莒县、莒南、日照、临沂、临沭、郯城和东海、赣榆、新(浦)海(州)连(云港〉地区,合并为华东局直属的滨海地委,第二(滨南)、第三(滨中)军分区合编为滨海军分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48年8月,滨海军分区改编为鲁中南军区第六军分区(1949年5月改称滨海军分区,1950年10月改编为临沂军分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