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江上“桥”之变化 ——见证城市的发展

依丰

<p><b><i>桥,是一个城市的骨架!</i></b></p><p><br></p><p><b><i>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i></b></p><p><br></p><p><b><i>曹娥江上的桥梁越来越多,</i></b></p><p><br></p><p><b><i>这些桥搭起了四通八达,</i></b></p><p><br></p><p><b><i>搭起了现代化,</i></b></p><p><br></p><p><b><i>并装饰着这个城市。</i></b></p><p><br></p><p><b><i>趁着假期一起来见证城市的发展!</i></b></p> <p><b>  在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曹娥江上,第一座大桥就是这曹娥江铁路大桥了。时间要追溯到1931年,那时,由德国商人开办的捷成洋行建造了两孔105米曲弦F桁及一孔7.5米上承式铁路桥台,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完工。1937年,改为四孔51.92米平弦F桁及一孔7.5米上承式铁路桥合,又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建成。直至1955年1月至9月,铁道部十一工程局改建了原先的两座桥合,并用四孔连接拖拉法架设桥面钢梁,于当年10月竣工通车。</b></p><p><b> 小时候记得桥面窄而细长,专供行人、车辆(仅限🚲)通过,桥上并排能走两个人,走在上面胆战心惊,边上是裸露的桥干,一眼望下去就是滔滔江水,那时候的我是不敢往下看的,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往前看,快步流星,早早走完这段桥面,心中的大石头才落了地。若是有人在桥面上骑自行车,幼小的我觉得是像杂技演员在钢丝上骑行,必须笔直前进,生怕一不小心就掉入江中。边上是那时唯一的一条火车轨道,时常有火车经过,走在桥上耳边就是绿皮火车的轰鸣声,振得桥面微微颤抖,更添几分惊恐😱!</b></p> <p><b>  这是如今的铁路桥,桥上除了偶有火车经过,边上的小道早已经禁止通行行人、车辆了。</b></p> <p><b>  架立在铁路桥旁的是彩虹桥。彩虹桥兴建工程于1940年5月,大桥在1941年11月1日进行启动仪式。小时候听我外婆👵讲,她也参与了建造工作,讲述了那时的艰苦岁月。</b></p> <p><b>  第三座便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人民大桥了,这一座桥是连接新城区和老城区的重要枢纽。称得上是上虞的时代标志。1996年2月6日竣工通车时其规模堪称全省同类型桥梁之最,在华东地区也首屈一指。当时的我正读初中,记忆尤深,老师还专门让我们实地调查写文章,套用今天的新名词,也就是研学报告了✌️。独塔双斜面斜拉式设计,塔高82米,桥长1025米,桥面宽达26米。耗资7000万元,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便捷!👍</b></p><p><b> 人民大桥白天车水马龙;晚上霓虹亮起,有很多市民在桥下江边散步赏景,俨然已是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b></p> <p><b>  这座是早晚高峰十分拥堵的赵家大桥,因引桥东边是赵家村而得名。查阅资料才得知它又叫舜江桥,怕是很多人只知道叫赵家桥吧。😄作为市中心的交通瓶颈,许多外来车辆都往此桥走,导致赵家桥经常堵车,此桥也已经列为三级危桥。区政府已经着手对大桥进行加宽改造,相信不久这里的交通拥堵问题会有很大的改善🌹</b></p> <p><b>  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加快,曹娥江上先后架立起了三环桥、四环桥。</b></p> <p><b>  如今的桥已不仅仅是涉水通道,更成为了城市的景观。桥的变迁,演绎着城市的巨变;桥的发展,改变着城市的容颜……</b></p> <p><b>  按照城市规划,不久的将来,在四环大桥与三环大桥之间,还会建起一座长约600米,宽约11米的曹娥江人行景观桥。这将大大便捷城西和城北的互通。</b></p><p><b> 曹娥江上车辆来来往往,显示出上虞的勃勃生机,我不禁感叹:“厉害了,我的家乡!”</b></p><p><b> “要致富先修路造桥!”没错,交通的发达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了城市经济的步伐!</b></p> <p><b>  巍然耸立的座座虹桥,能让整个城市连成一体,铺就了城市发展的繁荣之道。一江两岸的格局已基本呈现,白鹭时时从江面滑翔而过,岸边水草青青,沿着江岸,是十八里景观带。塑胶跑道上,适合居住在附近的人们晨跑、晚练。晚上还有音乐喷泉⛲️,灯光的五彩斑斓,照亮整个江面。</b></p><p> </p> <p><b>  当我散步在e游小镇的小路上,当我站立于城市阳台上俯瞰一江两岸的亮丽风景,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动人、生机盎然的上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