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娃靠逻辑(一):经过思考的孩子,在《我长大以后》,才能真正做自己

如惠文堂

<h3>回溯我们的童年,谁又不曾梦想快快长大,就像人进入成年以后,又有多少人梦想回到童年。</h3></br><h3>我们似乎总是对当下不满,小时候觉得长大是场神秘之旅,长大后又发现原来最欢乐的日子竟属于不曾长大的时光。</h3></br><h3>“长大”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可曾对其深入过思考?</h3></br><h3>或者我们只是浑浑噩噩地任由时光给我们盖上“长大”的印章?</h3></br><h3>未经审视的“长大”,是否辜负了我们曾经对“长大”的憧憬,辜负了我们为了“长大”付出的艰辛努力?</h3></br><h3>审视那些我们从未审视的概念,理清生命的现象背后的本质以及因果逻辑。例如“长大”“爱”“勇气”等等,正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h3></br> <h3>《我长大以后》是欧洲最著名的图书画创作者托尼·罗斯的畅销作品。</h3></br><h3>对于该作品,《卫报》宣称:“这是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孩子都必需的一套图画书。”</h3></br><h3>《每日电讯报》盛赞:“对每位父母和孩子来说,这是天赐的礼物。”</h3></br><h3>但再好的绘本,往往因为故事和内容的简单,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被忽略。</h3></br><h3>当今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艾莉森.高普尼克,通过现代的脑科学技术,经过长期研究推翻了过去对儿童认知的错误理解,她提出:</h3></br><h3>“孩子不是白板一块......婴幼儿能够思考、观察和推理,他们会考量证据、得出结论、进行实验、解决问题以及探寻真理。”</h3></br><h3>在国外已经开展几十年的儿童哲学教育,无一不印证了上述理论的准确性。</h3></br><h3>而绘本,是作为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的最佳读物之一。</h3></br> <h3>《我长大了以后》是个怎样的故事?</h3></br><h3>小公主在门框上量身高,发现自己长大了,问自己:“长大了要做什么呢?也许我该变得不一样”</h3></br><h3>妈妈告诉她要像爸爸一样仁慈。</h3></br><h3>爸爸告诉她要像妈妈一样有爱心。</h3></br><h3>大厨师告诉她要爱干净。</h3></br><h3>大将军告诉她要勇敢。</h3></br><h3>海军司令告诉她要会游泳</h3></br><h3>首相告诉她要聪明</h3></br><h3>医生告诉她要健康</h3></br><h3>小公主皱起了眉头:“我要仁慈、有爱心、爱干净、勇敢、很会游泳、聪明和健康,我的手指头都快不够数了”“长大真的好困难”</h3></br><h3>最后她去问女仆,女仆说:“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你最想变成什么样呢?”</h3></br><h3>小公主说:“我想要……我想要长高。”</h3></br><h3>小王子很奇怪地反问姐姐:“你不是已经很高了吗?”</h3></br> <h3>因为女仆说的话,这本图画书很容易被理解为鼓励孩子做自己。</h3></br><h3>当绘本的主人公发现自己试图和外界一样,或者对自己的某些特征感到自卑时,像《没有耳朵的兔子》、《勇敢做自己》等是鼓励孩子做自己,但这本书显然不是这个主旨。</h3></br><h3>小公主并没有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感到焦虑或者不安,而是好奇生命成长过程究竟需要什么变化。</h3></br><h3>人固然要做自己,但首先要弄明白自己到底需要实现什么,而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楚在成长过程中哪些是必备的素质。</h3></br> <h3>对于绘本的这个主旨,可以引导孩子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分析:</h3></br><h3>项目的分类</h3></br><h3>长大后的八个项目可以分成三大类:</h3></br><h3>其中一类是素质,例如仁慈</h3></br><h3>另一类是行为,例如游泳</h3></br><h3>还有一类是结果,例如聪明</h3></br><h3>请把剩下的项目各自分到这几类里。</h3></br><h3>项目的递进</h3></br><h3>讨论:</h3></br><h3>游泳这个行为需要哪些素质?</h3></br><h3>健康这个结果需要哪些行为?</h3></br><h3>分析:</h3></br><h3>游泳需要的素质有勇敢、毅力、吃苦等</h3></br><h3>健康需要的行为有长跑、游泳、合理饮食等<br></br></h3></br><h3>由以上分析可知,要达到自己需要的结果,必须首先培养自己良好的素质,这就是一个长大的过程。<br></br></h3></br><h3>关于这些素质的教育,恰恰是当今教育最缺乏的。</h3></br><h3>我们往往泛泛地告诉孩子要有爱心,要勇敢、要爱干净等等,但这些素质究竟是什么,仁慈和爱心有什么不同吗?勇敢和鲁莽有区别吗?......</h3></br> <h3>教孩子区分这些素质的特征,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做个有良好素质的人。</h3></br><h3>(1)仁慈和爱心有区别吗?</h3></br><h3>在这本图画书中:</h3></br><h3>表现爸爸仁慈的画面——爸爸正在耐心安抚一只发怒的流浪猫。</h3></br><h3>表现妈妈有爱心的画面——妈妈怀里抱着一只猫,脚下还环绕着两只猫,人和猫都神态安详,甜蜜幸福。</h3></br><h3>这里可以引导孩子回忆生活中有没有和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h3></br><h3>是不是会在没有矛盾的时候觉得两个人好得不得了,觉得很爱对方?</h3></br><h3>但是一发生矛盾,就会觉得对方很令人讨厌?</h3></br><h3>可见爱心常常往往凭心情,就像妈妈和身边的几只猫此刻肯定没有矛盾,依偎在一起充满了爱和温暖。</h3></br><h3>而爸爸此刻面对的流浪猫,全身的毛竖立,怒目圆睁,一副不耐烦的样子。</h3></br><h3>爸爸的心情肯定也不愉快,但他克服了这种不愉快,依然去安抚这只猫,这就叫仁慈。</h3></br><h3>区分爱心和仁慈对孩子的成长相当重要,爱心是情感性的爱,仁慈是理智的爱。</h3></br><h3>人固然要以情感性的爱为基础,但情感性的爱很容易反目,彼此伤害,所以要从小学会怎样理智去爱。</h3></br> <h3>(2)勇敢和鲁莽有区别吗?</h3></br><h3>不会游泳却去救落水的小孩是勇敢还是鲁莽?</h3></br><h3>想看看马蜂的样子,去捅马蜂窝是勇敢还是鲁莽?......</h3></br><h3>如果上述行为是鲁莽,那应该如何面对才是勇敢呢?</h3></br><h3>通过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讨论,也可以讨论一些虚构的人物或故事。</h3></br><h3>最后引导孩子学会归纳——鲁莽是完全情感化的冲动,而勇敢需要理智地审视,并拿出可行的方法。</h3></br><h3>关于勇敢还有个重点,例如一个孩子很怕晚上一个人睡个房间,但还是坚持这样做了,叫不叫勇敢?</h3></br><h3>完全没有害怕情绪的人往往鲁莽,勇敢的人当然可以拥有害怕的情绪,但可以用理智来克服情绪,做出勇敢的行为。</h3></br> <h3>阅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鉴赏性阅读,一种是解读性阅读。</h3></br><h3>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视的是鉴赏性阅读,这种方式在绘本阅读中仍是主流——欣赏画面与文字,推敲情节,品味故事,产生共情等。</h3></br><h3>这无疑是需要的,但因此忽略了第二种阅读,那就完全与时代脱节了。</h3></br><h3>解读性阅读是站在客观角度去分析非虚构性事实,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人文的辩证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形式逻辑思维。</h3></br><h3>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光是现在孩子应试能力的要求——直接关系孩子的作文深度以及理科学习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核心素养关系到一个人会是命运的“奴隶”,还是会真正地“长大”?</h3></br><h3>而且,在国家大力号召科技兴国的时代,怎样强调解读性阅读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h3></br> <h3>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涉及侵权,</h3></br><h3>请联系我们,即刻删除,并对此进行说明</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1ZgobMYUuksXMFurZ3aVx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