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是七夕,是母亲下葬与父亲合冢的第二天。从母亲临危到下葬,没日没夜的熬了整整一个星期,本想着回到自己的小窝后会睡它个三天三夜,可躺在床上,还是难以入睡,想起母亲的种种,泪水总要往外窜。去年父亲过世后就想着要为他们写点什么,结果不了了之,这次真不该再拖了。 </p><p> 父亲1937年生,母亲1936年生,父母的结合是在我们看来只能当玩笑的娃娃亲。邻村的爷爷与外公都是当地有点威望的人,听说是在集市茶馆喝茶时结下的亲家。后来赶上土改,在我们的党办什么事都要划指标分任务的宗旨下,拥有二十亩土地的爷爷被划为村里的大地主(听说爷爷与兄弟们分家时就四亩田,一辈子辛苦打拼,才积攒了这点家业),而外公是邻村的中农。到了适婚年龄,许多人都劝外公和母亲悔婚,或许是外公的仗义守诺,也或许是父亲的一表人才和文学艺术才华深深吸引着母亲,让她义无反顾地嫁入火坑。要知道母亲没读几年书,可父亲是当时常德地区最高学府常德市一中的高材生,吹拉弹唱写样样在行,哪个佳人不爱慕才子,我想关键原因还是母亲自己愿嫁吧。</p><p> 父母是在父亲上高中期间就成婚了的。嫁给父亲,便是母亲苦难的开端。土改期间,打倒地主,没收土地和财产,爷爷辛苦修建的房屋被拆,甚至挖地三尺,生怕地下还藏了什么宝贝,我们一家成了人人喊打,说斗就斗的罪人,这对年轻的父亲来说如五雷轰顶,屈辱、不甘与愤怒让骄傲的父亲未能顺利参加高考,便因精神抑郁而辍学。</p><p> 在那个人才奇缺的年代,辍学之后的父亲被叫到村里当代课老师,在此期间,母亲操持一家老小,忍受着歧视羞辱(辛苦贫穷饥饿是那个年代的人都承受过的),日子勉强安定。后来文革暴发,因地主儿子的身份,再加上海外关系(父亲的二哥随国军去了台湾),父亲被列入反动派遭受批斗,还被清理出了教师队伍。雪上加霜的打击让父亲病情加重,精神失常,疯疯癫癫。母亲既要参加生产,又要照顾老人孩子(我们姐妹六个,不过那时还没我),给父亲求医治病,还要承受歧视压迫。试想,一个女人要有多大能量才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坚守,不离不弃。</p><p> 好在上天的眷顾,父亲的病情好转,能正常参加劳动,只是从小娇生惯养的他承受的苦远远超过旁人,也曾叫苦叫累,也曾脾气暴躁,在母亲的宽容和呵护下,终于熬过了这段艰苦的岁月,迎来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p><p> 1978年是祖国的春天,也是我家的春天。父亲重新回到了教育岗位。对于我们这些地主的子孙,虽仍能感受到歧视不公和冷嘲热讽,但不再有明显的压迫。后来包产到户,到了凭本事吃饭的年代,日子更加有了奔头。我们家人多田也多,六个女儿,大姐已成年,我们几个小的都在适学年龄。家里没有男劳力,大姐在父亲的威压下招了憨厚的大哥入赘,二姐因为有腿疾不方便下地干活,初中毕业由于政策原因未能继续上学,便学裁缝,替人缝衣补贴家用。记得每年双抢,我们全家大大小小要忙活一二十天,生生把一个个花季少女都逼成了女汉子。母亲的勤劳父亲的睿智和大哥大姐二姐的辛苦付出,我们家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p><p> 我们一致认为,母亲虽没文化,但远见一点不输父亲,理性更高于父亲。抚育六个女儿,供四个女儿读书,生活的重压让父亲总是悲观叹气,每每开学季总是梦见蚂蟥爬满腿,有时想放弃,是母亲的坚持与开解,让我们四姐妹都能顺利完成学业,跳出农门,有了正经的职业,虽未能光宗耀祖,也算生活安定,在九十年代的农村也是让人羡慕忌妒恨的。</p><p>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男子,平时在外教书,假期帮点田地里的忙,家务活从不沾边,而母亲是里里外外一把抓,忙了田地忙厨房,忙了厨房忙菜园的女汉子。在她身上拥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点: 勤劳善良,聪明能干,宽厚坚忍,恁劳恁怨,远见卓识……</p><p> 那些年,家里条件稍微好点,每年农闲季节,她都要把父亲的三个年迈的姐姐接到家中住一段日子(父亲是兄弟姐妹八个中最小的),让他们兄弟姐妹相聚,他们玩牌享受天伦,母亲就在厨房忙活,端茶递水。远在东北的三伯三妈退休后也常回老家,一住就是几个月,都是母亲忙前忙后地照顾。对一大家亲房的关照也都尽心尽力,侄儿侄女外甥们只要来家里,无论多久,都热情招待。而对我们几个子女,家里的活,只要自己忙得过来,决不开口叫我们帮忙,这也造就了我们几个的无能,没有一个能与母亲比肩。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孩子; 亲友送的营养品都留给父亲; 饭弄熟之后让我们先吃,自己吃剩下的; 有讨饭讨钱的来家里决不让人空手而去……这就是我的母亲。</p><p> 后来我们几个都成家了,有了孩子,母亲开始辗转轮流,充当家庭保姆。而父亲就像母亲的影子,母亲走到哪,他便跟到哪。那几年,母亲虽辛苦忙碌,但内心应该是开心满足的。直到2014年春节,父亲病重,县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我们几个不甘心,请急救车转院到市医院,经过几天的抢救,终于挽回了父亲的生命。哪想之后的几年,病情反反复复,完全没有了生活质量,从搀扶照顾,到接屎接尿,进食靠喂,母亲辛苦照顾,熬夜守更,担惊受怕,很快苍老。我们也曾想把他们分开,派大姐照顾父亲,让母亲过清闲的曰子,可是以她的性格,哪里放得下。她一辈子放不下父亲,放不下农村老家,传统的观念让她坚信: 只有农村大姐家才是她的家,我们几个的家都是别人家。所以老了死活要回农村,死活要守着父亲。直到母亲精神反复,总是骂人,我们才发现她患上了痴呆症,可医生说这不可逆转,只会越来越严重。</p><p> 随着母亲的病情加剧,总是外跑又不识路,再也照顾不好父亲,也做不好家务事,还天天和照顾他俩的大姐恶语相向,清醒时的父亲大概是明白的。半年后(2019年二月初一),失去了生存意志的父亲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母亲。那几天,我们不敢放声大哭,怕惊醒母亲,家里办丧事,母亲不知道是干什么,看着家里那么多客人,只想着要弄饭待客,偶尔明白那么几分钟,就哭一阵。后来精神恍惚中经常寻找父亲,时常哭长哭短,担心儿女长不大。</p><p> 老年痴呆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它让一个健康的老人慢慢忘记所有人和事,最后忘记了吃饭穿衣,丧失行动能力,完全回归了婴儿状态,母亲便是忘记了吃饭,失去吞咽功能,半月喂不进一粒米,最终耗尽元气而去。</p><p> 回想母亲辛苦一生,承受困难居多,享受幸福居少,清闲的日子一天也没有过到。一辈子为父亲,为子女,为亲人而活,从没为过自己。假如她稍微自私一点,她的结局就不应该是这样,她应该活得更长久,拥有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我们做子女的,此刻也不会如此心痛,难以释怀。</p><p> 感谢母亲,在动乱年月不离不弃,让我们生长在一个健全有爱的家庭,虽苦亦甜。</p><p> 感谢母亲,在贫穷年代用她的勤劳与聪慧,让我们吃饱穿暖,健康成长。</p><p> 感谢母亲,在艰苦岁月里支持鼓励我们读书,让我们拥有不一样的人生。</p><p> 感谢母亲,教会了我们善良正直,宽厚坚忍的品质,虽远不及您的伟大,但我们会努力学习并传承后人。</p><p> 我还要感谢母亲,陪伴我走过了46个春秋,见证了我这个小女儿的成长,成家立业,生育女儿,直到最小的外孙女也快成年,才放心离去。母亲走时,应该没有什么遗憾吧?</p><p>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写过了三千字,可能啰嗦累赘,却是情之所至。心愿了却,今夜之后,母亲当安息,吾亦当安心,不再纠结。</p><p> 愿父母在天之灵庇佑你的小女儿,无病无灾,吃麻麻香,万事顺心,倒床即睡。</p><p> </p><p> 2020年七夕之夜</p><p><br></p><p><br></p><p> </p><p> </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