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而为,用生命而为——《生命语文课堂观察》坊员读书分享

赵建宏工作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建宏工作坊简报第三十三期】</h3> 第一次知道熊芳芳老师是在备战教学能手比赛的过程中,搜到她的一节课堂实录—《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当时是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去阅读的:一篇新闻体裁的课例如何精彩进行?读完之后,茅塞顿开、酣畅淋漓。芳芳老师巧妙的切入、深邃的理解、适时的升华,无不令我佩服。那时,孤陋寡闻到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邂逅的是一位什么段位的高手,只是内心深深的佩服。慢慢的有意识的去搜寻芳芳老师的信息,接触到她的“生命语文”,拜读她的著作。《生命语文课堂观察》就是师生共享生命成长的美妙课堂的精华。 熊芳芳老师的作品通过生命语文的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写作指导、实践活动六个方面,细致阐述了“让语文进入生命,让生命进入语文”的生命语文教学理念,及其对生命语文课堂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不仅从教学思考、理念阐释方面给出生命语文课堂的创新理念,而且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详细生动地展示出能够帮助学生涵养诗性、修养智性、滋养灵性的语文课堂。 一头扎进芳芳老师的语文世界,聆听箴言,感受生命,妙不可言。叶开老师的序《在课堂上盛开生命之魅》,芳芳老师的自序《生命语文十五年》为本书揭开序幕。仅仅只读这两篇序就让人有美的享受,有对芳芳老师博学的敬佩,有对生命语文成长的惊叹!有种种子在泥土中破壳而出的力量,有种向光而生的渴望! 在序言中阐释“生命语文”由来时,芳芳老师分享了哲思启迪的来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生命语文”提供了理论源泉。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是上帝丰富多彩的作品的中心。但他又认为,每一个体的自身并非自我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一生都在“过渡”,从一种生活过渡到另一种,死亡并非终结。由此,芳芳老师发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必须指向生命,指向心灵,指向人类的终极问题。同时芳芳老师分享了她和“生命语文”成长的过程,一次次的成绩和荣耀背后,是一次一次的思考、实践、付出。芳芳老师说到:生命语文十五年,背后是我四十四个春秋的生命。 芳芳老师的《生命语文课堂观察》共选取了7节课堂实录。分别从“生命语文”的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写作指导、实践活动六个方面列举课例,加之专家的精彩点评,让人感受到“生命语文”的魅力。 选择的课例,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文本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赏析价值,再经芳芳老师精心解读,让这些作品更加熠熠生辉。比如芳芳老师对刘亮程老师的《寒风吹彻》的解读,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冬天,这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不可避免的,为什么不对周遭的人与事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呢?为什么不在人生的路上与人为善、结伴而行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堂中,芳芳老师从学生思维发展角度入手进行文本解读。她认为“语文的教学不是知识,而是道路”。如此的理念,是预防教师走向教书匠道路的良方。她的课堂也确实和学生一起探索语文的生命之美。她以宽广、博大与深刻,猛烈撞击人类、社会的精神命门,轻易地将咬文嚼字的老师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芳芳老师的深刻解读来自于她对生命的感悟,并能以学生接受的方式,打开他们的思维大门。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怎么不让人喜欢不让人热爱啊! 芳芳老师的名著导读课突出名著特点,注重文化传承。《西游记》整本导读的课堂实录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一是名著导读就是用教师的“自我成长”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力,指导学生能对自我创造和个性化阅读预留空间。教师用在阅读中亲身体验所获得的“自我成长”,去唤醒、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我成长”。教师要深入名著、研究名著才能导读名著。二是课堂切入点的选择。名著内容包罗万象,如何选择课堂内容的切入点很是重要。芳芳老师从三藏和八戒的对话入手,了解《西游记》名字的来由,继而由爱默生的名言,慢慢的引学生进入佳境。切入点小而准,巧而有趣。三是注重阅读中的分层级阅读。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同教师一定要关注这个问题,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全员参与。 芳芳老师关注语文的实践活动。因为学校一个学生被开除的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理性与感性”的问题,学生们一起观看电影,激烈的辩论,散发温暖。芳芳老师认为语文和生命一样是有温度的,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单纯的只使用课堂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而是关注生活、关注生命。 芳芳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始终是围绕人,关注生命本真的。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领是悄无声息,不猛发力的。她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用教师的审美引导学生,更是启发学生去发现生命之美、感悟生命之美、创造生命之美。 生命语文是语文智慧,更是生命智慧。在语文的世界里徜徉,感受生命最纯粹的美好。 撰稿:裴茹 审核:赵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