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汕头市老街,人们自然会想起小公园一带的老街。我今天说说一条不为人所知的老街,也是从小到大在那里生活的老街,不知道中老年人知道不知道?他就是------新建里。</p><p> 新建里位于民族路与民权路之间,新建里巷头〔西面〕是民族路,刚好是廻澜桥桥脚,小时候那里有豆浆铺、百货、糖专、饮食店,巷尾〔东面〕是民权路,有煤铺。南面平行有新福里、瑞平市场,背面是韩堤路,有汕头印刷厂、韩江、中山公园。</p><p> 一九六一年我们一家从招商横路搬到了新建里4号二楼的单位宿舍。这座西式化建筑,据说解放前是一家做药材富人的豪宅,解放前夕全家逃往香港,现归为国有。这座建筑共有三层楼,外围墙二米高,先从外围墙大门进入后,有一个大阔埕约一百多平方米,有花圃草地,左右是二条小巷,右小巷有一口井,当年我们洗澡、洗菜、洗衣服都是用这口井的水,井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p><p> 大楼大门二边各有一条大圆石柱,大门有二层门,第一层是玻璃门能看到外面,第二层是很厚很坚固的木门。沿三级阶梯进入这座楼楼下,中间是大厅,双边各有二房,大厅后面是一个天井,还有厨房、厕所,左边有一条上楼的楼梯,二楼三楼的格局基本跟一楼一样,就是后面还有二个房间另增加一个阳台。四楼是大阳台,那一家都可以在四楼阳台晒东西,各家的小孩都在上面玩耍。</p><p> 新建里4号刚好在巷中间,面向南,右邻是花园里住着四、五户人家,接近我家的有一盲人妇人带着一男孩,针线、煮食、理家样样会,她活到九十多岁。左邻是鱼露厂加工场,经常看到稻草扎成一堆一堆,是用来包装鱼露的。对面是几栋二层的旧灰楼,窗户、晒台看起来都很破旧,一栋都住有二、三家人。但对面右侧有一栋不错的二层楼只住一家,看似有钱人,听说是做陶瓷生意的。整条新建里从巷头到巷尾也就是二、三百米,出出入入基本都会认识。</p><p> 我们家就住在二楼西边的二间房子,阳台两边作为双方的厨房和食厅,中间阳台就共用可以晒衣服。东边二间房子住的是专署交通局长张景鸿,后调到省交通厅。二楼后面住的是航运局领导卫生祯。二楼大厅是共用的。我们经常在大厅打球玩耍。1969年7.28台风后,因照顾受灾无房的职工,二楼的大厅变成住宅,住上一个一家海山人姓欧的船长。后来搬走后住上姓陈的船长,我们在那里一住就二十多年,二楼的邻居换了又换,俗话说:“金厝边银亲戚”, 我们一家跟所有的邻里关系很融洽,生活上都互帮互助。东面房交通局张局长搬走后就来了汕头市牛金玉副市长,牛副市长搬走后来了航务局秘书科长柯炳湘、柯科长搬走后又来了航务局卫生所潘所长,后面房卫生祯搬走后又来了市饮食服务公司姓陈的领导。当年能住这样的楼房真的是最好的,新建里的邻里都称4号楼是“同志楼”。人家以为我们家是什么高身份。等到九十年代片区重建二哥一家还在那里住。新建里和平行的新福里已不存在了,重建后改为“民权路62号”。</p><p> 一条老街,一家家和睦相处的厝边,二十多年的春夏秋冬,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及思念……</p> <p>新建里4号建筑外貌手绘简画(作者:二哥)</p><p> 2020年8月25日写于汕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