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西藏(一)

李兰宁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起去哪儿旅游,只要有时间,只要有兴趣,只要有同伴,就可以说走就走,毫无顾忌。可说起要去西藏,那就要仔细掂量掂量了,首先要拷问一下自己,是否具备了一颗勇敢的心?早就知道西藏是个高海拔地区,那里地域广阔,风光旖旎,而又空气稀薄,人烟稀少;无数游客趋之若鹜,竞相前往,而又心生畏惧,望而却步。老汉我今年快60了,生性喜爱冒险和挑战,对西藏之行早已心有所属,念念不忘。今年,当新冠疫情的浪潮渐渐退去,终于等到云开见日,国家放开了西藏旅游。机会总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的,此时不去,更待何时?于是拨通了远在浙江的同学小飞哥的电话,两人一拍即合,说走就走,没有半句废话,也没有丁点犹豫。因为一切都曾酝酿已久,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一切都已箭在弦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是2020年8月13日,这一天,小飞哥从浙江金华坐高铁赶往上海虹桥站,再乘地铁到达上海站。而我从江西南昌坐高铁赶往上海虹桥站,再乘地铁到达上海站。虽然我俩乘坐的车次和出发的地点都不同,但我们共同的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都剑指上海火车站。从虹桥站到上海站,先乘地铁2号线,再转乘地铁4号线。2号线在地下运行,而4号线却在地面运行,它像一条巨龙,在蔚蓝的天空下自由飞行,在耸立的楼宇间灵活游弋,在人群的头顶上纵然跨过。初来乍到,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感受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现代化都市的气息扑面而来。看到小飞哥了,还看到在上海的老同学小华为我们送行。小华带来了酱鸭和卤牛肉,整箱的黄桃,知道我抽烟,居然还带了一条中华烟给我。没有拥抱,也无需说谢谢,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们这些儿时的同学,真诚的友谊,总是在无声无息中得到延续和升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站有专门去拉萨的候车室,当我们提着行李走进候车室时,里面早已是人头攒动,满满当当,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去拉萨的游客。而当游客们检票进站,钻进列车,车厢里又显得空空荡荡,人都哪去了?当20:08随着列车开始移动的这那一刻,我们的西藏之旅就算正式开始了。很多年都没有坐绿皮火车出行了,而且这次一坐就是两天两夜;很久都没有睡过卧铺了,而且还是中铺,不但空间狭小,就是爬上爬下都费力;很长时间都没有在火车上过夜了,那车轮和铁轨的撞击声,那中途旅客上车的喧嚣声,还有入夜后那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对睡眠都是无情的摧残。平时养尊处优,过惯了安逸的生活,面对当前的困境,为了欣赏沿途的风景,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为了以后唱起《坐着火车去拉萨》那首歌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只能硬着头皮,咬紧牙关,迎接挑战,经受考验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是8月14日,17:50,列车停靠兰州火车站,在这里将有17分钟的停留。虽然是很短暂的停车,我们也赶紧下车,伸展一下全身筋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环顾一下周边景物。长时间在车厢里呆着,真把我们憋坏了。我感觉作为省会的兰州火车站,建设规模不是很大,现代化气息不是很浓,站台设备不是很新。由于两边列车的遮挡,也是远不见山,近不见水,没有什么风景可言。突然发现我们这趟列车,车厢外都挂着“上海至拉萨”的牌子,许多游客都以此为背景拍照,这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原来兰州火车站最大的亮点在这里呀?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我们也欢快的跑过去,如法炮制,照葫芦画瓢,留下我们的身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1点列车到达西宁站,所有游客开始换乘另一辆列车。根据座位号不变的原则,大家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实现转换。登上西宁至拉萨的列车,很快发现,每个铺位靠窗的一边,都安装了氧气装置,以保证每个游客一但出现高反可以及时吸氧。每6个铺位为一组的顶部就安装了一个氧气孔,它们可以持续释放氧气,以满足车厢内游客的需求。这样看来,西宁站就是一个节点,从上海到西宁段,属低海拔地区,空气中的氧气,就能满足人们正常需求;而从西宁到拉萨段,海拔升高,空气稀薄,容易产生高原反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无患嘛,有了有氧列车的保驾护航,从上海至拉萨,就可以做到一路平安,一帆风顺,一往无前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是2020年8月15日,早晨醒来,画风突变,窗外早已是一派西部风情了,听列车广播里说,列车正行驶在可可西里。仔细观看外面的景色,近处是封闭的围栏,还有供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的地下通道;远处是一马平川的草地;更远的地方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山顶上便是蓝天白云了,仿佛只要站在群山之巅,伸手就可以触到天。我知道可可西里是个无人区,是国家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更是藏羚聚集和出没的天堂。尽管在列车穿越可可西里的过程中,我们未曾看到藏羚羊的踪影,最多也只是看见几只老鼠在铁道边的草丛里觅食,但我还是真实的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我可以想象出三五成群的藏羚羊,在不远处的山脚下休憩、饮水和吃草,沐浴着阳光的温暖;我可以想象出它们在草原上奔跑、追逐和玩耍的场景;我还可以想象出庞大的羊群,大羊领着小羊,公羊伴着母羊,成群结队,声势浩大,穿过地下通道,像电视里播放的那样,在季节更迭的日子里,进行大规模迁徙,去寻找自己新的家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平时坐着火车穿越隧道不计其数,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如果我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在哪里?那就不一定有人知道了。9:02我们开始穿越风火山隧道。风火山隧道全长1338米,海拔5010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冻土铁路隧道。该区域高寒缺氧,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左右,被喻为“生命禁区”。隧道洞身全部位于冻土、冻岩中,地质岩层复杂,为青藏铁路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虽然隧道并不长,火车只需一分钟就通过了,可施工人员为了打通这条隧道,曾在这里奋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付出了多少条生命代价,进行了多少次科技攻关,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深感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多少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换来的。火车穿越隧道之后回望风火山,山巅被终年积雪覆盖,山体泥土是褐红色,石头是褐色,像是被彩色腊笔描红了一般,风火山作证,这种颜色是否象征着建设者们曾在这里留下过血染的印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30列车经过沱沱河长江源铁路大桥。只见很大一片水域的沱沱河,水流缓慢,浅可见底,流水和浅滩互相交织,密不可分。其实沱沱河的源头是由冰川、冰斗的融合,形成很小的溪流而来,流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已经算是发展壮大了。尽管如此,沱沱河里里的水还是执着而坚定,缓慢而舒畅的向北流淌,夜以继日,永不停留,最后汇入长江。那么谁才是长江的源头呢?中国曾在1956年和1977年,两次考察长江源头地区,在2010年的考察中,终于确定当曲是万里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只是长江的西源。看惯了长江的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目睹了大海的波澜壮阔,浩瀚无垠;再来和沱沱河作比较,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具优势,各领风骚,谁又能说沱沱河不是独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口,这些地名如雷贯耳,耳熟能详,但似乎又离我很远。今天,用两个火车头拉着我们的列车,终于冲上了唐古拉山口,投入到它的怀抱,来了个零距离接触,这下是真实的了,不是在梦里。听列车上的导游说,这里的铁路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铁路海拔的最高点,是青海、西藏两省的天然分界线。透过车窗瞭望远方,唐古拉山并不高呀,并没有高耸入云的感觉呀?其实我们是站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去观望海拔6000米的群山,自然觉得唐古拉山脉不是很高。如果我们站在海平面,去观测海拔6000米高的山试试?那就不仅仅是震撼了吧?那直接就是崩溃了。仔细辨别远方景色的颜色,镶嵌在蓝天里的白色是云朵,覆盖在高山上的白色是冰雪,铺垫在地面上的绿色是青草,这就组成了高原雪山的精美画卷,随着列的移动,它们神态各异,变幻无常,像播放幻灯片一样,一幅幅,一张张,在我们面前展现,让人叹为观止,惊喜万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5:45列车停靠那曲站,有9分钟的停留,想借机下车溜达一下,这可是进入高海拔地区后第一次下车活动。那曲站海拔4500米,站在站台上,风裹挟着寒气猛烈的吹着,尽管下车前身上多加了一件外套,还是感到了阵阵凉意,但最担心的还是自己是否有高原反应?站在原地不动,沉声静气,从容自若,再做几次深呼吸,没事;沿着站台的长廊,短距离快速走了一个来回,没事;又变本加厉,点燃一根烟吸了起来,还是没事。这下心里有底了,一颗悬着的心也落下了。忽然想起车上导游说过,那曲是全国唯一没有一棵树的城市,这怎么可能?闻所未闻。还说若有人每种活一棵树,政府就奖励1000元,感觉这是一次商机,可又有谁会去尝试呢?如果有一天我穷的揭不开锅了,就带着我的家人去那曲种树,既解决温饱问题,也能改善那里的生态环境,何乐而不为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5 列车徐徐驶进拉萨站,顿觉精神一振,两天两夜的疲惫一扫而空。游客们携带着行李,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排起了长龙,有序的出站。出站后才看清拉萨火车站的全貌,从外观上看,主体结构呈斜体,坐南朝北,中间设有窄窗,屋顶建有架空的穹顶,穹顶上的“拉萨站”金色字体用汉字和藏文写成。拉萨火车站的主体建筑看起来怪怪的,既不高大,也不雄伟,但显得新颖别致,与众不同。我想这就是西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西藏的传统文化,揉进了诸多西藏元素。火车站和布达拉宫隔河相望,鸡犬相闻,和谐相处,它们隔的并不远,以方便那些性情中的游客,一下火车,就急不可耐,火急火燎,马不停蹄,只奔布达拉宫而去,一切只为先睹为快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36上大巴了。导游姓郑,矮矮的个头,黝黑的皮肤,厚厚的嘴唇,讲起话还是很利索。她告诉我们,要提前输入各位游客的身份信息,以便订布达拉宫门票,其它的旅游行程,才能围绕布达拉宫的参观时间来确定。我们这辆旅游大巴车牌为5192,这也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命名。给尊重的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是西藏人民待客之道,并说“扎西德勒”,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拉萨的平均海拔是3650,大家的心情最重要,不要老想到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三大特征是,吃没吃饱不知道,感没感冒不知道,睡没睡着不知道。如出现高原反应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是,挂个点滴就好了。做什么事尽量慢慢来,像内地人打太极一样。毛巾打湿放在床边,增加湿度。晚上不要洗澡,晚饭不要吃得太油腻。最后,郑导还不忘补上一句,西藏就是贫穷的代名词,住宿条件有限,大家不能要求太高了。</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晚下榻扎基大酒店8102房,酒店的外表显得富丽堂皇,装饰从里到外,处处显示出西藏的风格。可房间里的设施就有些差强人意了,插座是坏的,卫生间的水管是漏的,房间没有氧气瓶。虽然及时跟总台交涉,最后都得到妥善解决,仍感觉这样的酒店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想起郑导事先已打了预防针,也就没什么了。当晚没有洗澡,也没有大鱼大肉,只是跟小飞哥一起,上街每人各吃了一碗面条就回来了。我和小飞哥一样,小时候听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长大以后听党的话,现在快奔六了,出来旅游听导游的话,特别是初次来到这座高海拔的城市,还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怕出现什么差池,影响下一步的行程。在火车上两天两夜,希望今晚能睡个好觉,晚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待续)</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