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吴德印(下)

老玩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功县第一个共产党员</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德印</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程党会</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2、皇甫支部的历史功绩</b></h1> 皇甫支部是在大革命处于低潮、上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它作为武功县境内第一个党组织,从1927年7月支部成立到1929年2月与上级组织彻底失去联系并停止运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却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拥护和大力支持。<br> 在皇甫支部的领导下,河道地区乃至武功地区的农民武装斗争敲响了大革命时期武功农民运动的最强音,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了党的政策和革命思想,成为武功境内倡导科学与民主、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阵地,皇甫支部领导全县人民与地主军阀及土豪劣绅进行了坚持不懈的革命斗争,为武功的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3、划归岐山支部</b></h1> 1929年4月,武功、兴平、乾县、礼泉、周至一带的饥民与官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了领导饥民们更好的开展斗争,并了解各县党组织的活动情况,中共陕西省委派陈云樵以省委西路巡视员的身份去各县了解情况并发展当地的地下组织。<br> 陈云樵到达武功后,先为河道硬团的破灭而感到惋惜,后恢复了武功籍共产党员李维汉的组织关系,并给他布置了三项任务,一是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二是反动群众抗粮抗捐,三是搞枪支发展自己的武装,开展游击活动。1929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派员去岐山组建中共岐山支部,武功县的党员又划归岐山支部领导。1930年11月下旬,李维汉在给鄂北红25军运送枪支弹药途中,误遭地方民团袭击身亡。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4、复建长宁城隍庙私学</b></h1> 长宁镇东头城隍庙私学(即后来的镇东小学)因1928年夏季收成不好,学生交不起学费,不得不于1928年下半年停止办学,1929年即民国十八年又因连续的大旱而进入到了著名的十八年年馑,秋夏两料庄稼均颗粒无收,紧接着1930年又遭到蝗虫灾害,直到1931年夏季小麦才终于丰收,城隍庙私学才终于迎来了复学的机会。<br> 1931年夏忙后吴德印就与长宁镇南村的吴明世正式开始了城隍庙私学的复学工作,吴德印负责学校的维修和基建,吴明世负责收取店捐作为办学的经费,暑假后之前辍学的学生才陆续返回了学校,当时的教书先生有长宁乡田寺村大堡子的张芳德和镇东村的杜宇,另外还有能写一手好字的岗子村的朱炳南也常来学校,专门给学生们教如何写字,当时学校只有两个班,共五六十名学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5、组织抗日游行</b></h1>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1931年10月27日西安的进步学生自发组织了两个宣传队,分赴武功、兴平、扶风、岐山、凤翔、千阳、陇县、宝鸡、乾县、礼泉、永寿、彬县、长武等地,进行了历时两个星期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武功以后,武功人民极端愤怒,纷纷举行抗议活动。<br> 1932年1月,地下党员吴德印校长带领长宁镇东头城隍庙私学的师生五六十人,列队上街游行,学生的手上都拿着各种颜色的小长吊三角旗,上面写着各种宣传标语,大家一边走着,吴德印一边带领着大家呼喊口号,还时不时是会派部分老师和个子比较高的学生去给街边的土墙上贴上一些字体很大的大幅标语,口号和标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反对日本侵占东北,唤起民众一致抗日的内容,也就是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的内容。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6、筹建长宁街小学</b></h1> 1934年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吴德印又在长宁镇的西头筹办起了长宁街小学,即后来的长宁街中学,因为不是政府办的学校,所以县上就不给下拨办学的经费,他就多次去县府力争,经过他苦口婆心的申辩,县上终于同意把从长宁镇上各杂货铺手中所收来的杂货税这一款项划拨给他去筹建学校。 因为经费不足,盖的房子质量不好,每逢雨天,经常会出现教室外面下着大雨,教室里面淋着小雨的现象,看到这种情况,吴德印心如刀绞,他急学校所急,回家耐心说服家人和孩子,把自己家的房子拆了几间,并把拆下来的砖瓦和木料,亲自用推土车(那时还没有架子车呢)一车一车地推到了学校,从而把教室的屋顶修缮完好,家人常埋怨说“我家德印一直都把学校看得比家重要,他用家里的东西从来都不知道可惜。”他的这些事迹至今还在长宁、河道一带的十里八乡流传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7、不像个校长</b></h1> 身为一校之长,吴德印从不以校长自居,而是事事都以身作则,他既是校长,又是事务员,还是清洁工,所以就有人私下议论“咱们校长他为人太好了,一点架子都没有,简直就不像个校长。”每当东方亮起了启明星,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德印校长就已经汗流浃背了,原来他正在挥动着扫帚打扫全校的卫生呢,清晨学生们背着书包踏进校门时,迎接他们的是笑容可掬的校长和整洁干净的校园。因为他热爱学校、热爱师生,一心一意为学校和师生办实事,所以就有人私下呼吁“不如把咱们小学改名为德印小学好了”,这种赞誉不知道是吴德印花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才换来的。<br> 开学前他风尘仆仆、四处联系,终于聘请够了任课的老师;开学时课本不够用,他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三十里外的兴平县城,经过多个书店的打问,他才终于买齐了书,使每位学生都有了课本;开学后老师的吃饭又成了问题,他就求爷爷告奶奶地去长宁街的粮店借粮,去杂货铺借盐,东拼西凑终于把教师的食堂开办了起来,从而解决了教师们的后顾之忧。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8、组建镇西小学</b></h1> 1941年长宁街小学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迁移到西门外的庙里,组建镇西小学,为此而成立了建校委员会,群众公推担任长宁商会会长多年的河东村乡党李彦芳(又名李芝亭,他是老八路李逢春的七爸)为建校委员会的主任,吴德印被推选为建校委员会的副主任,李彦芳负责筹款,吴德印负责基建。做事认真、爱校如家的吴德印又开始了起早贪黑的忙碌,为了能早日把新校建好,他经常吃住在庙里,刚迁来时学校还没有围墙,怕建校所用的材料夜间被偷,他就主动承担起了夜间的巡逻任务,在漆黑的夜晚,他经常一个人在建设工地里不停地来回走动。<br> 1947年西安的报纸上曾刊登了吴德印任劳任怨、两袖清风、呕心沥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办学事迹,有人把文章剪裁下来,贴在了长宁镇的西门口,并用醒目的红色笔迹把这篇报道的四周圈了起来,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凡从此经过的人们无不驻足细看一遍,看后无不对吴德印竖起了大拇指,并情不自禁地为吴德印树起了大拇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9、长子致残</b></h1> 1941年,吴德印一边筹建长宁镇西小学,一边还利用地下党的关系组织村民去新疆买马,为的是更好地发展家乡的农业生产,并让他年仅20岁的长子吴孟周也去参与了这次行程近万里的买马行动,非常不幸的是在买马途中出了一次车祸,这次车祸导致他的长子吴孟周右腿严重骨折。<br> 回到陕西后,他因为忙于建校,而没有认识到长子伤势的严重性,因而也就没有对长子的骨折进行必要的彻底治疗,只是对他进行了一般性的包扎和处理,导致长子的右腿终生致残,听他的次孙、我的高中同学吴建为回忆说“我爸直到1978年去世前,他的右腿都还是伸不直的,生前走起路来一直都是一波一瘸的。老人家实在是可怜呀!”<br> 长子吴孟周致残后,吴德印就把他独创的红伤药及疮科药秘方,传给了他的长子吴孟周,两代人先后行医数十载,拯救、治癒患者无数,被村民喻为在世华佗,民间神医。文化大革命中河道公社成立的河道卫生院,就是在吴孟周私人诊所的基础上筹建的,吴孟周既是河道卫生院的创办人,也是河道卫生院的第一任院长。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0、身患重病</b></h1> 从1927年组建皇甫小学到1932年复建镇东城隍庙私学,从1934年筹建长宁街小学到1941年组建镇西小学,从学校的筹建到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吴德印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了教书育人的事业之中,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与极力赞扬。但却没有精力照顾家人,导致长子右腿致残,他内心一直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儿子啊!<br> 由于他对教育事业过于投入,一点都不知道考虑一下自己的身体健康,多年来不分昼夜的超负荷运转导致他过早地积劳成疾,染上了重病。由于他把家里的钱和自己的工资都搭给了学校,导致自己清贫如洗,无钱治病。乡亲们对他的病十分关心,纷纷为他送粮送钱,皇甫村的梁博带头拿了几个口袋,放在村口的十字路口为德印募捐粮食,上河道的油坊家族则直接派人把粮食和菜油送到了他的家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1、英年早逝</b></h1> 无奈德印的病情已经进入到了晚期,青年时期就开始从医的吴德印一生不知道治好了多少人疾病,最终却对自己的疾病无力回天,195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三),正当人们举家团圆、欢度春节的时候,吴德印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悄悄地离开深爱着他的乡亲们,默默地走完了他人生的56个春秋。<br> 死后家里一贫如洗,连口棺材都买不起,幸好他在村中人脉很广,村民们就自发凑钱为他购置了一副质量不错的好棺材,并敲锣打鼓送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很受大家喜爱和敬重的好人。他一生既兢兢业业又轰轰烈烈,他永远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家乡人民也永远都忘记不了他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共产党也忘记不了他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为党所做的重要贡献。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2、疑惑之处</b></h1> 从1929年2月皇甫支部与上级失去联系,到1949年武功解放,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吴德印为何没有再继续找党?为何没有再与党组织转接关系?为何没有与后来的武功党组织取得联系,而是一直默默地辛勤耕耘在学校这块土地上,直到1950年病故?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空白,翻遍一切可以翻到的资料,都对这几点没有任何的记载,因此这几点无疑就成了众人心目中的一个谜团。<br> 但可以肯定的是吴德印他始终没有变节,也没有消沉,他一直都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胸怀和标准在为家乡的人民做着兴教办学的善事,并在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1月带领自己学校的师生五六十人积极踊跃地参加了抗日游行,令人遗憾的事,办学这么伟大的事业也一点都没有看到与党取得联系的痕迹。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3、解开谜团</b></h1> 之所以在所有的史料中都找不到后期的二十年里吴德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的记载,是因为吴得印接受了妹夫曹碧轩的建议,为了能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好事和善事,建议他不要再轻易地抛头露面,秘密地为党做好地下工作就行了。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其实一直都在为党秘密的工作和奉献着,他多次组织人力为边区秘密运送过中药材和一些粮食等急需品,还专门去旬邑马栏山根据地为习仲勋送过药看过伤。他之所以在后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没有因为曾经是共产党而被抓捕,主要是因为有以地下党身份在国民党机关任要职的妹夫曹碧轩的暗中保护。<br> 1949年7月我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反动了著名的扶眉战役,蒋家军往西逃窜路过皇甫村时,正巧碰见了在村口行走的吴德印,因为天色已晚,蒋军就把吴德印抓去给他们带路,吴德印以为自己地下党的身份已经暴露,内心都做好了为革命光荣牺牲的思想准备了,当他给他们带路到贞元桃源村的时候,吴德印就以撒尿为借口,借着漆黑的夜色,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控制。那天晚上天气比较凉,加之吴德印被抓走时只穿了短袖短裤,又在野外连惊带吓的奔波了几个小时,导致五十五岁的吴德印因此而着凉了,从此落下了病根,最终导致了他后来的英年早逝。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4、历史真相</b></h1> 1929年2月中共皇甫支部与中共乾县县委部分成员在乾县大王乡(及现在的王村镇)北索村召开了最后一次秘密会议,不料会议没有召开多久,就被国民党当局发现了,并派了一帮警匪朝这里赶来。得知消息后的地下交通员就立即赶往现场,通知大家赶快解散,等警匪们赶到现场时已经空无一人了。这应该就是皇甫支部的最后一次活动,中共乾县县委和皇甫支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正式停止工作的。<br>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吴德印表面上已经和党完全脱离了关系,但他却一直在以地下党的身份为党工作着,他后来在长宁连续办学,除了肩负培养下一代的使命以外,他所创办的几所学校实际上都是地下党的交通站和联络点。由于保密的关系,周围人都不知道真相,就连他的家人也浑然不知,只知道他在拼了命的筹建学校和教书育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5、子受牵连</b></h1> 文化革命中,因为他曾在国民党乾县党部当过庶务,导致他的长子吴孟周遭受到了株连,自己辛苦经营了多年的诊所被公社收去建立了河道卫生院,后来他还因为父亲吴德印的历史问题而被从河道卫生院院长的位子上赶了下来,最后直接被撵回了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右腿因为去新疆买马而致残,走起路来一跛一瘸的,可以想象他干起农活来会有多么的辛苦和不易。 直到1982年乾县撰写县志时,有关吴德印的入党材料及活动材料才从乾县的档案室里翻腾了出来,他的事迹很快就传到了武功境内,直到这时武功县委才知道了本县河道乡的皇甫村曾有过吴德印这样的一位地下党员,且是我党在武功县境内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并亲手建立了武功县境内的第一个党组织皇甫支部。吴德印的后人们也直到这时才知道了自家的祖先吴德印,原来不光给国民党乾县党部当着庶务,也不光只会办学,而且还是一位十分光荣的、令后人们深感骄傲和自豪的中共地下党员。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6、受人之托</b></h1> 源于吴德印的妹夫曹碧轩和后来担任过中华民国最高法院院长的河道籍乡党焦易堂曾一次担任过中华民国第一届的国会议员,吴德印就和焦易堂也有着较深的交往,民国十九年及1930年焦母去世后,曾担任过中国国民党主席和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胡汉民为焦母和之前就已经去世了的焦父写了墓志铭。 1949年焦易堂去台湾前把这个墓志铭的原稿没有交给他的后代或者族人或者亲戚保管,却交给了吴德印保存,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吴德印与焦易堂的交情到底有多深,这个原稿至今还保存在吴德印的次孙吴建为的手里,我前几天有幸在他家目睹了一遍,并拍了照留作纪念。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7、修建碑亭</b></h1> 2017年4月27日,武功县在皇甫村举行了吴德印纪念碑亭揭幕暨新农村建设门楼落成仪式,省人大原副主任刘遵义、省工商联主席冯军平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武功县委书记田一泓携县上五大班子成员张永亮、王高锋、蔡雨洺、王孝文、杨强壮、葛超等出席了本次仪式。 仪式上,皇西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了吴德印纪念碑亭及新建门楼的建设情况。县委书记田一泓与吴德印的次孙吴建为一起为革命先驱吴德印纪念碑亭揭牌,并合影留念。 据了解,本次共新建了吴德印纪念碑和功德碑各一座,门楼两座,牌坊一座,碑亭两座,总投资60余万元。此次修建的费用全部由以陕西华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俊海为首的皇甫籍的各界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无私捐献。为的是深切缅怀吴德印的生前事迹,并感恩他老人家对家乡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8、不该忘记</b></h1> 青年时期,适逢革命处于白色恐怖的低潮,吴德印却知难而上,冒着生命危险加入了共产党,成为武功境内的第一个共产党员,而且还接受组织派遣回家乡发展了不少的新团员和新党员,并且连续创建了共青团皇甫特别支部和中共皇甫支部两个党团组织,且亲自担任共产党在武功境内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皇甫支部”的书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 吴德印为武功地区党的事业开创了先河,他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难能可贵的特殊贡献,他曾带领“硬团”抗官府、打驻军,剿匪斗恶,建立农民协会,引导农民走革命道路,开创了我县轰轰烈烈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他还为家乡先后创办了皇甫小学、镇东小学、长宁小学和镇西小学等四所学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单凭这几点来说,他就不应该被人遗忘,就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以慰他的在天之灵。<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尾声</b></h1> 吴德印的一生像蜡烛,燃到了最后一滴;吴德印的一生似春蚕,吐尽了最后一缕。吴德印的一生英明,永同天地久;吴德印的一生美德,常与乾坤存。 <br> 2019年9月26日,县委书记田一泓带领县委常委班子成员到皇甫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2021年7月1日建党一百周年之前将在皇甫小学的对面建起一座纪念吴德印事迹的“武功县党史纪念馆”,目前征地拆迁工作已经开始进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特别说明</font></b></h1><font color="#167efb"> 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皇甫人文》《武功烽火》《中国共产党武功简史》三书中的大量文字和资料,吴德印的次孙吴建为(我的高中同学)和侄孙吴新建(彬州市常务副市长)也为我提供了不少的权威信息,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为我提供上述三本书的原长宁中学校长吴忠贤老师、原后稷中学校长马政善老师、武功县科协主席赵斌涛兄弟。</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作者简介</font></b></h1><font color="#167efb"> 程党会,武功县河道乡上河道村人,1963年出生,1984毕业于陕西师大化学系并获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陕西汉中中学、武功薛固中学、武功长宁高中、河南新欣学校、北京华诚中学、北京京华学校、西安航天中学、杨凌高新中学任教,现任教于西农附中。</font> <font color="#167efb">电话 13060394871<br> 微信 cdh13060394871<br> QQ 361033464</font>

吴德印

武功

皇甫

长宁

支部

学校

小学

河道

乾县

长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