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吴德印(上)

老玩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功县第一个共产党员</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吴德印</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上)</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程党会</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引子</b></h1><p><br></p> <p class="ql-block">  陕西是古代秦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简称秦,从自然环境看陕西可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地理板块,这也就是陕西被称为“三秦”的原因。其中的关中又有东、西府之分,西安连同咸阳市区一带叫西安府,古时叫京兆尹。西安府以东叫做东府,古时叫同州府,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渭南市大荔县;西安府以西叫做西府,古时叫凤翔府,政治文化中心在今宝鸡市凤翔县,苏东坡曾担任过多年的凤翔知府。</p> 东府最东边的潼关到西府最西边的宝鸡,两者相距八百华里,所以关中又被叫作八百里秦川,在西府地区偏东一点的北莽原上,有个人杰地灵的村子叫皇甫村,它位于武功县东北部与乾县东南部交界处的武功县河道乡,这里长眠着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武功地区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吴德印。 吴德印,也叫吴得印,小名吴全成,他离开我们已经有七十个年头了,虽然没有人为他立下一块石碑,突兀的茔冢也早已被无情的岁月洗为平地,但他的名字和光辉事迹却一直令人难忘并流传至今,他为创建、领导和发展武功地区的党、团组织“共青团皇甫特别支部”及“中共皇甫支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为他树起了一座不倒的丰碑。<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在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的今天,武功县委、县政府以及全县人民更加深切地缅怀这位为党的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共产党员,并准备在2021年“七一节”即建党一百周年之前,在他的家乡皇甫村建起我县的第一座党史纪念馆,以示对这位最早的共产党员的纪念。</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家庭出身</b></h1> 18世纪末,帝国主义竞相争夺殖民地,他们对中国的侵略越演越烈,1894年8月1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对华发动了侵略战争,这就是著名的甲午战争,三十天后的1894年8月31日,一个新的生命降落在了陕西省武功县河道乡皇甫村的吴信家族,他是父母的第二个儿郎,也是爷爷奶奶的第四个孙子,喜添儿郎的吴家沉浸在了一片的幸福和喜悦之中,父母就给取名全成,字德印,也叫得印,希望他将来能够成大器、掌大印。 <p class="ql-block">  他们家族在皇甫村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族,小小的德印当然也就过着与穷人家的孩子不一样的生活,可他却并没有因为自家的家境好而变成一个不可一世、仗势欺人的花花公子,而是不但不嫌弃穷人家的孩子,而且还会经常从家里偷偷拿出一些东西来给他们吃,有时也会拿一些钱财来接济他们度过某些难关,所以小伙伴们都很喜欢和它一起玩耍,久而久之他就成了小伙伴心目当中德高望重的“娃头子”即“孩子王”了。</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家族简介</b></h1><p class="ql-block"> 1966年中国大地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破四旧”运动,这场运动中毁掉的文物古迹不计其数,各个家族的家谱也被当做四旧而烧毁了,吴信家族也不例外。由于家谱的被毁,本文只能从吴德印的爷爷写起。从清朝同治年间起,吴德印的爷爷就带领他的三个儿子吴信、吴义、吴和开始创业,他家不但开办中医堂治病救人,而且还经营中药材和布匹等生意,生意遍及陕西的武功、乾县、三原、耀县及甘肃的庆阳等地,大小商号多达百余家。他们以<b><font color="#167efb">信</font></b>立身,童叟无欺;<b><font color="#167efb">义</font></b>字当头,广交朋友;公平<b><font color="#167efb">和</font></b>气,家业兴隆,不久就成为皇甫乃至数十里范围内远近闻名的一个大户人家了。</p> 这个家族不但殷实富裕,而且子孝孙贤。清光绪年间吴得印的奶奶去世后,吴信、吴仪、吴和三兄弟为其母举行了隆重的安葬大典,请来大戏连唱三天,所有来宾及过路的人只要在灵堂前烧纸吊唁,均一视同仁,设宴款待,吴家还为戏台子底下小商贩们的油灯免费添油,事后为答谢前来吊唁的各地宾客,兄弟几个分头骑着毛驴去各地谢纸,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陕西到甘肃长达半年之久。吴家当时有多富,从一个在皇甫当地流行了多年的传说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传说是这样说的“吴家三兄弟最后分家的时候,分银子都不是用戥子去秤,而且直接拿推土车一车一车的去量着分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乐善好施</b></h1><p class="ql-block"> 吴家不但很会过日子,而且非常乐善好施,他们经常会为乡亲们办一些实打实的好事情,比如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吴家就专门打了一口井,并备齐了水桶和井绳等铰水用具,方便村民们随时来免费铰水;为了解决村民磨面难的问题,吴家又特意买了一个石磨,并且从吴家的马圈里挑来了一头特别健壮的牲口,供村民们随时来免费磨面。 </p> <p class="ql-block">  吴家在外地的大小商号,也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处得非常融洽,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吴家,在陕甘两省享有很好的口碑和美誉,而后又在民间流传了一百多年。邻村有一年轻的后生,迫于生计就去吴家宅院行窃,结果被擒,吴家的伙计们就将其绑于吴家的屋梁上准备殴打,吴家老大吴信看见后,连呼使不得、使不得,并叫伙计们赶紧松绑放人。吴信心里想这娃肯定是实在没法生活了才来冒险行窃的,于是他就悄悄打听到了这娃的家庭住址,晚上趁着天黑给这娃的家里悄悄送去了一些口粮,感动得这娃一家人连连磕头谢恩。</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4、好学自立</b></h1><div> 上学期间,吴德印不但聪明过人,而且踏实刻苦,他不但认真学习文化课,而且受家族的熏陶而酷爱中医,利用业余时间下功夫钻研中医,反复推敲,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和钻研,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医基础,毕业回家后,他就在家里开了一个中药铺,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并逐渐地学会了一些中药的自制方法,白天他不是给病人治病抓药,就是去地里采摘一些野生的中草药,如车前草、艾草、枸杞子等,晚上则不是在煤油灯下继续钻研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就是自己研制一些中药或者熬制一些膏药等,从而使自己的医术不断的得到长进。<br></div> 河道乡皇甫村离县城三十多里路,加之当时既没有公路更没有公交车,群众去县城买药治病就显得非常的不方便,德印所开的中药铺就成了乡亲们的救命稻草和救难所,因为他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所以不但本村的乡亲常来就医,而且也吸引来了附近十里八乡的病人前来就医,来他药铺看病抓药的人络绎不绝,经常出现排队就医的现象,他迅速成了远近闻名的年轻郎中。医疗过程中,遇到手头有点紧的病人,吴德印就会先给他们赊账治疗,等他们啥时候手头方便的时候再来结账,遇到家境不好的病人来看病时,吴德印则会直接减少甚至完全免除他们的医药费用,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和发自内心的尊敬。<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5、会断时日</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吴德印还摸索出了一项比较符合农村患者家属需要的本领,那就是能根据某些晚期病人的具体病情来判断出他可能去世的大致时日,家属们就会根据吴德印判断出来的大概时间做出个具体的安排,如果短期内患者没有生命危险,就没有必要让众多亲属都撇下手头的工作全部守候在病床前了,留下一两个人在身边伺候就可以了,其他人就可以该忙啥忙啥去了;如果患者短期内就有可能离世,那就让患者的所有亲属们都不要远离,安心地陪患者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也让家属们早点做好后事准备,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span></p> <p class="ql-block">  河道乡西南部的西坡村有个卧床多年的冯三老汉,在他的病情进入到晚期的时候,他的家人就请吴德印前去看了一看,经过一番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吴德印最终得出了冯三老汉时日不多了的结论,预计也就剩下三五天的时间了,他就给冯家人说出了真情,冯家人立即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后事的准备工作,果不其然到了第四天冯三老汉就离开了人世,此时他的家人们已经把一切后事都准备地停停当当了,从此以后十里八乡,就开始流传开了一个说法“吴德印断病就像个活神仙。”</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6、德高望重</b></h1><p class="ql-block"> 吴德印受先祖之教诲,不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而且非常善良、非常正直,善良体现在他经常为穷人赦免医药费用,正直体现在他为人耿直、处事公道。另外他还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所以很受村民们的喜爱和尊敬,他也因此而在村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二十几岁时他就被村民们推选为本村九天圣母大庙庙会(农历四月初三)的会长了,当会长期间他又为皇甫村创立了一个上九(农历正月初九)灯笼会,并给大庙(大庙遗址在今皇甫小学后院)前后院落种植多种花卉,还给皇甫涝池岸栽树上百棵的柳树及其他树木。</p> <p class="ql-block">  1926年上半年吴德印又被村民们推选为本村的里绅,即协助官府料理村中各种事务的理事,那时正值官府腐败,驻军欺扰,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横征暴敛没完没了,广大农民整日挣扎在死亡线上,吴德印不忍心去当官府和驻军的帮凶来合伙逼民,不久他就辞去了里绅的职务,怕官府和驻军来找他的麻烦,他就于1926年8月丢下家业,随其妹夫曹碧轩去了乾县。</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7、妹夫曹碧轩</b></h1><p> 吴德印的妹夫曹碧轩(1905—1969),原名曹瑄,又名曹碧六,兴平市马嵬镇索寨村人。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下,在陕西早期共产党人魏野畴(1898~1928,今兴平市冉庄乡板桥村魏家人) 的直接教育感染下,和张含辉、任致远、杨景辉等积极参加了党在西安的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24年经魏野畴介绍,曹碧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加入了国民党,成为陕西地区入党较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入党后他积极进行党的宣传工作,先后担任过兴平、淳化等地的地下党负责人,还帮助发行过魏野畴创办的,当时陕西唯一的革命舆论指导刊物《西安评论》。后来他又以地下党的身份当过兴平县国民党的伪县长,还与后来当了中华民国最高法院院长的焦易堂一起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也叫第一届国大代表,解放后被安排在了位于西安市的某个工厂工作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8、耳濡目染</b></h1><p class="ql-block"> 吴德印和曹碧轩是大舅子和妹夫的关系,因此两人接触的机会自然也就比较频繁了,吴德印每次去兴平的妹子家走亲戚,都会和妹夫曹碧轩有较多的交谈,每次相见两个人都谈得非常投机,曹碧轩经常会给他宣讲马列主义的精髓,并给他灌输消灭剥削阶级、实行人人平等的新思想,每一次从兴平归来,吴德印的思想都会有很大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看到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广大的劳苦大众不断地受到官府和驻军的欺扰,人民群众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吴德印就越来越觉得妹夫曹碧轩所说的话及所宣扬的新思想是更加的正确,也更加坚定了他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他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把劳苦大众组织起来,拿起武器,消灭剥削阶级,才能使大家过上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9、谋职乾县</b></h1><p class="ql-block"> 1926年8月,共产党员张含辉和曹碧轩受国民党陕西临时省党部执行委员会赵葆华委员及中共西安地下组织负责人黄万平的双重委托,赴乾县以迎接革命军冯玉祥部援陕解围西安、成立国民党乾县党部筹备处的名义,去和乾县的地下党员王炳南、严鼎洲、上官克勤等人接头,在乾县及其周边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p> <p class="ql-block">  张含辉和曹碧轩两位到达乾县以后,一面让王炳南吸收革命青年陈洁生和王国玺为共青团员,一面着手组建中共乾县特别支部,曹碧轩就是在这个时候把早有革命意愿的姐夫吴德印介绍到了国民党乾县党部做庶务(机关事业单位内管理杂务的职员)的,1926年9月某夜中共乾县特别支部在乾县籍共产党员上官克勤的家中正式成立,并召开了乾县特别支部的第一次支部会议。</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0、乾县入党</b></h1><p class="ql-block"> 在乾县期间受曹碧轩和其他革命党人的影响,吴德印的思想进步很快,迫切要求早日投身革命事业,两个月后的1926年10月,经妹夫曹碧轩介绍,吴德印光荣地加入了他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武功县境内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从此就兢兢业业地开始为党的工作奔忙了。</p> 1926年11月底西安解围后张含辉随军回到了西安,临行前由王炳南通知大家召开了第二次特别支部会议,吴德印以武功境内第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这次共产党乾县特别支部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党的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张含辉、王炳南、陈洁生、上官克勤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1、派遣回乡</b></h1><p class="ql-block"> 1926年年底,国民党陕西省临时党部农民部部长、共产党员张含辉派共产党员马忠孝前来武功指导武功境内的农民运动,马忠孝食宿在南仁赵村黄清泰的家里,主要任务是协助黄清泰及以河道硬团和南寨硬团为首的南北二团扩充实力,抗粮抗捐、剿匪安民,他一方面帮助硬团开展各种对敌斗争,另一方面向硬团的团员们宣传党的革命主张,还给农民朋友们教唱陕西《国民时报》上刊登的《三家村》《我们为什么要组织农民协会》等歌谣。</p> <p class="ql-block">  为了配合马忠孝的工作,为了中国共产党在武功地区的发展壮大,尽快把活跃在河道周边的农民自卫武装河道硬团尽快地纳入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共乾县特支就于1927年初把28岁的吴德印派回到了家乡河道皇甫,他带着组织的使命,以创办小学堂为掩护,在家乡投入到了秘密发展党团组织的建设工作中去。</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2、筹建皇小</b></h1><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乡后,吴德印除了继续给人治病以外,就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培养更多人才的教育事业中去,1927年春节期间吴德印四处奔走,走访了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贤达人士,最后终于达成了在娘娘庙(也叫九天圣母大庙)里筹建一所皇甫小学堂的共识,吴德印筹建皇甫小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二是为革命培养后备人才。皇甫小学的创办,为家乡子孙后代的求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应该是为家乡的人民群众办了一件最大的实事,建校九十多年来,已经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各类人才,有考上北航的,有考上清华的,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他们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1927年2月皇甫小学正式开学,吴德印亲任校长,另外吸纳了皇甫六家的吴自兴(1908-1978)、吴家的吴尚信(1897-1966)以及梁家的梁明伦(1905-1978)等进步青年进校任课,吴自兴绿野毕业,任教美术,教学得法,效果突出;吴尚信毕业于西安三中,任教数学,一丝不苟,深入浅出,深受好评;梁明伦毕业于南仁乡赵村黄家堡的武功名师黄清太的私塾,任教语文,他不但教学生们语文课的知识,还教学生们做人的道理,经常教导学生们“立志当立天下志,求名当求万世名”,他还要求学生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必须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见于他的教学如此富有特色,所以他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特别说明</font></b></h1><font color="#167efb"> 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皇甫人文》《武功烽火》《中国共产党武功简史》三书中的大量文字和资料,吴德印的次孙吴建为(我的高中同学)和侄孙吴新建(彬州市常务副市长)等也为我提供了不少的权威信息,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为我提供上述三本书的原长宁中学校长吴忠贤老师、原后稷中学校长马政善老师、武功县科协主席赵斌涛兄弟。</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作者简介</font></b></h1><font color="#167efb"> 程党会,武功县河道乡上河道村人,1963年出生,1984毕业于陕西师大化学系并获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陕西汉中中学、武功薛固中学、武功长宁高中、河南新欣学校、北京华诚中学、北京京华学校、西安航天中学、杨凌高新中学任教,现任教于西农附中。<br> 电话 13060394871<br> 微信 cdh13060394871<br> QQ 361033464<br></font></div>

吴德印

皇甫

乾县

武功

曹碧轩

吴家

共产党员

西安

吴德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