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每次出发前,我都喜欢做好功略,重点想去的地方及沿途的景点,还有就是住宿的地方。</p><p> 我喜欢旅行,喜欢开车行驶看风景的感觉……旅行不是为了一个景点一个景点打卡,需要停下脚步,近距离的和当地人接触,睡好吃好。</p> <p> 潘周家村,其实是两个村,一个叫周家,一个叫潘家。由于两个村庄已经连在一起,所以有了潘周家村的合称。浦江县檀溪镇潘周家村位于浦江和桐庐临交界的北部山区。</p><p> 在次坞古村吃了次坞打面,稍作休整就出发前往潘周家村。二个女人说笑之间很快就到目的地了。</p><p> </p> <p> 到了目的地停好车,没有惊喜,想象中晒面条的场景没有见到……</p><p> 潘周家村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整个村子被群山环绕,山清水秀,在没有阳光普照下村里古建筑更彰显神秘……</p> <p> 潘周家古民居体现了建设者的匠心。</p><p> 一是选址严谨:明万历年间,潘、周两家的先祖先后肇基定居,村址的选择上讲究天人合一、藏风聚气。南有七凤山作屏,北有狮象守水口。潘、周两家都有自己的来龙山,遵循“枕山、环水、面屏”的建造模式,潘家坐南朝北,周家坐西朝东,因地制宜,门前碧波长流,朝山拱翠,环境幽雅。夏日里,周围的群山为村民们送来凉爽的山风,让人心旷神怡;冬日里,大山如铁桶般把凛冽的西北风阻挡在外面,难怪村民们常说这里很“稳风”。 (摘自网络)</p> <p> 二是布局规整。潘周家古民居均为轴对称式布局,左右平衡,礼制分明,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有着强烈的空间秩序感。此处的古民居以房头分支建造,以“间”为基本单位,廿四间头、十三间头……以三进两抱厢多见,布局紧凑,庭院面积较大,以廊相连,和院墙相连,围成封闭式院落。厅堂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门通街巷,四通八达,一般分两至四进——门厅、敞开式的正厅和堂楼,三开间,两侧为厢房。以敞开式的正厅为中心,雕梁画栋,气宇轩昂。开门则融入整个家族,整个村庄;关门则独守清静,各忙各的事务。</p><p> 现存众多古建筑有厅堂、四合院、三合院等类型,平面格局呈“口”字形、“日”字形、“目”字形。 (摘自网络)</p> <p> 古村里天井和马头墙似乎是绝佳搭档。马头墙高低错落,黑白辉映,挺立于屋顶之上,既防火又挡风,既美观又实用。在寒风凛冽的严冬,高高的马头墙挡住刺骨的寒风,让屋内不至于太冷。有阳光的日子里,居住者拿条凳子,或拿把椅子,坐在暖暖的冬阳下,晒晒阳光,聊聊家常,何其惬意!到了三伏天,天井四周的马头墙和屋顶挡住了毒辣辣的阳光,反使屋内阴凉,室温不高,让居住者如入清凉之境,在徐徐的弄堂风中度过炎炎夏日。</p> <p> 据说整个古村里所用的青石板,都采自村东五六里外的深山。采石、取料、刮边、打细道、磨光、擦蜡……古代的工匠们不知道要忙多少道工序,不知道要耗费多少力气,不知道要流多少汗水!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雪雨,上面的线条和图案竟然依旧如新,让人惊叹!</p> <p> 江浙一带的古村恍惚中觉得都差不多。但在布局上还是有许多的差异。我们二个人在村里没有目标的来回转悠时聚时散。</p><p> 时光的漂流并没有磨蚀掉潘周家村古朴的自然风貌,十几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厅堂保存完好,堂内挂灯笼结彩球,大小横梁结构新颖气势壮观,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p> <p> 400多年前潘周家的祖先从北方迁到此地,拉面也就从此诞生,手工面制作工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现在村里500余户1600余人口,家家都会做面。潘周家村制作的手工面又叫长寿面,一斤面粉可以拉一百多米长,且韧劲非常好,即使用来跳绳,面条也不会轻易折断。还上了浙江电视台。如今,已有人专门把手工面开发出来,还注册了商标,就叫“潘周家”。包装后的手工面,已经开始远销杭州等地。</p><p> 可惜的是,当我们下午2点钟抵达村里时,村里已经没有晒面条的了……经询问村民告诉我们,他们每天上午把面拿出来晒太阳,中午12点左右就收回去了。</p><p> 留有遗憾,就可以为下一次到访留有借口。</p> <p> </p> <p> 晒面相片是当地居民送我们的🙏🙏</p> <p> 这里民风淳朴,笑容挂在路边、家门边随意而坐的老人们的脸上。随意敲门而入,原居民都会很热情让我们进入参观。在这个村坍塌长草荒芜的房屋没几个。在村的马路对面更多的是餐饮店喝还在建设中的小民宿,疫情期间,没有见到几个游客。</p><p> 摄于2020年4月</p>